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去都无遗恨。喻指追求真理,至死不渝。
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即使失意之时,也要独自实践自己追求的理想。
若大旱之望云霓。
——《孟子·梁惠王下》
像大旱希望云彩和彩虹一样。喻指渴望的心情。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修身》
虽然身体很辛劳、很劳累,但只要是发自于内心,也要去做;即使有些事情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但只要有重要的意义,也要力争把它做好。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内心的绝望和空虚,而生命死亡却是次要的。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有德行的人追求的是远大目标,而小人追求的是眼前的一己私利。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战国·楚·屈原《离骚》
我虽然挨近危险的境地,接近死亡的边缘,但我回顾原有的理想,毫不后悔。喻指遇到危险也决不放弃理想。
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
——《谷梁传·隐公元年》
崇尚道义而不看重私人利益,信仰真理而不相信邪说。
当理不避其难,视死如归。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士节》
坚持真理不要逃避任何灾难,为真理献身如同回家一样坦然。
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
——汉·班固《汉书·韩信传》
瘫痪之人从来没有忘记能站起来,双目失明的人日夜盼望能重见光明。
求道者,不以目而以心。
——汉·贾谊《新书·修政语》
追求真理的人,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做。
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不因为处境恶劣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也不因处境优越而改变自己的理想。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唐·李白《大雅久不作》
有才识的人,恰逢政治清明的大好时光,前途无限美好。
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
——唐·韩愈《复志赋》
过去的不会再重来,今后的事还是可以希望的。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越是困穷越要坚强,不放弃崇高的志向。
雾尽披天,萍开见水。
——唐·刘禹锡《砥石赋并序》
浓雾散尽现出晴天,拨开浮萍便见清澈的河水。
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报晓的雄鸡一声鸣叫,天下就大亮了。喻指光明的未来。
不知何处是前程,合掌腾腾信马行。
——唐·罗隐《途中寄怀》
不知道我的前程在哪里,合掌听着马儿的腾腾声,任凭它往哪里走。
今日笼中强言语,岂归天外啄含桃。
——唐·释齐己《放鹦鹉》
笼中鹦鹉虽能学人说话,但却不忘过去在自然界中啄桃的美好时光。喻指身处困境,渴望得到自由。
世间哪有扬州鹤。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人世间哪里会有扬州鹤那样理想的事呢?喻指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古之所谓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
——宋·苏轼《策略第四》
古人所说的中庸,就是坚持一切真理但不超过限度。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坚守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
白日一照,浮云自开。
——宋·苏轼《贺端明启》
白天的太阳一照射,浮云自会散开。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宋·文天祥《夜坐》
少年很快就老了,而理想仍然很遥远。
此理充塞宇宙间,如何人杜撰得。
——宋·陆九渊《陆象山先生语录》
真理充满人世间,人怎能随意臆造得了。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目光和理想不可以不远大,但行动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
——宋·朱熹《沧州精舍谕学者》
掌握真理,是世界上第一等最大最难的事情。
学道至于乐,方能真有所得。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追求真理到了十分喜爱的程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宋·晏殊《蝶恋花》
腊月过后春天也就临近了,枝头的梅花已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
——宋·林景熙《枯树》
只要心不死,春天一到,就会发芽吐绿。
男儿无英标,焉用读书博。
——宋·刘过《怀古四首为知己魏倅元长赋兼呈王永叔宗丞戴少望》男子汉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书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
安得万垂杨,系教春日长。
——宋·程垓《菩萨蛮》
如何才能用那万条垂杨系住春日,让它长久存在。喻指企望春日长在。
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元遗山诗集·谷圣镫》
世俗之人的纷纷议论微不足道,只管把它当做一阵耳旁风。喻指坚持真理,不怕别人议论。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明·吴承恩《西游记》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世间只有一个真理。
囚人梦赦,渴人梦浆。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囚犯梦想得到赦免,口渴之人梦中遇见汤水。喻指有所思才有所梦。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
——明·刘基《司马季主论小》
久卧在床的人,总想着要起来;长期冬眠的动物,总想着要出洞。
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
虽然腿跛,但仍然盼望走路;虽然眼瞎,但仍然盼望看东西。
不闻道而死,曷异蜉蝣之朝生暮死乎。
——清·魏源《默觚·上学篇》
如果不为追求真理而死,这与蜉蝣朝生暮死没有什么两样?
凡理必求精熟之至,是谓穷理。
——清·颜元《存学编》
对一切道理力求达到精通纯熟,这就叫追求真理。
赖有忠信存,波涛孰敢侮。
——清·朱彝尊《玉带生歌并序》
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任何风浪也不能使他屈服。
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
——《史典·愿体集》
为意气而发怒不可有,为真理而发怒不可没有。
雨狂风正恶,勿厌草堂低。
——清·查慎行《燕来巢》
在雨大风猛的时候,燕子求栖不能嫌弃草屋低矮。喻指情况所迫,不能要求太高。
之死矢靡它。
——《诗经·风·柏舟》
到死也不改变志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一个人决不可以被强迫改变志向。
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
坚定自己的志向,但不要意气用事。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尽心下》
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处于邪恶当道的乱世,也不会动摇自己的志向。
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荀子·宥坐》
不隐居心静的人,思维不会深邃;没有遭受过磨难的人,志向不会广大。
君子之于善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
——《荀子·非相》
有德行的人对于善的态度是,志向善美,行为善良安稳,用言语表达对善的喜悦。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荣辱》
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责怪别人或埋怨上天不帮助,这种人则没有志气。
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荀子·正论》
不够长的东西不能用来测量深水,蠢笨的人不能参与智谋活动,废井里的青蛙不能跟它谈论东海的乐趣。喻指志向远大的人自有他的追求和抱负,庸人很难理解。
笃志而体,君子也。
——《荀子·修身》
坚守志向而又扎扎实实去干的人,才是真正有作为的人。
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荀子·修身》
志向远大的人,不会因为贫穷而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追求。
志意修则骄富贵。
——《荀子·修身》
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就会对荣华富贵不屑一顾。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意志不坚强的人,聪明才智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老子》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任何时候都不迷失方向的人才能长久。
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庄子·庚桑楚》
选择头发加以梳理,数着米粒做饭,做事如此烦琐,对于社会有什么帮助呢?喻指做事非常烦琐,干不了大事。
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庄子·庚桑楚》
鸟兽不厌高处,鱼鳖不厌水深。喻指应有高远的志向。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
鹪鹩在深林里垒巢,只不过占有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饮水,只是为了喝饱肚子。喻指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远大目标。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庄子·天地》
不因外界事物挫伤心志则可称之为德性完美。喻指不能沉溺在各种各样所喜好的东西里,而消磨掉自己的志气。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战国·楚·屈原《卜居》
是宁愿与骏马匹敌,还是随劣马远行?是宁愿与天鹅比飞高低,还是与鸡鸭争食吃?喻指一个人应志向远大。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战国·楚·屈原《卜居》
宁愿像千里马那样志在四方呢?还是像野鸭那样泛游水面,随波逐流,苟且地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
因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而屈从流俗,所以将在忧愁苦闷中度过艰难的一生。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列子·杨朱》
能吞下船的大鱼,不能在小溪里生存;鸿鹄能高飞,不会在浊池中栖身。喻指有大志的人不屈居人下。
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彀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
——战国·鲁·尸佼《尸子》
虎豹的幼兽还没长花纹,就有吃牛的勇气;鸿鹄的雏鸟羽翼未长全,就有飞越四海的心志。喻指从小就志向远大。
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虾至微,亦能放肆于大海。
——《关尹子》
一只蜜蜂很微小,但也能游览大自然;一只虾虽微小,但也能在大海中无拘无束地游走。喻指只要有远大志向,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左传·昭公十年》
凡是有志向的人,都有力争向上的心理。
良马期乎千里。
——春秋·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优良的马希望能驰骋千里。喻指志向远大。
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
——《晏子春秋·谏下》
琐碎细小之事的成功,不如致力于远大事业遭到失败的收获大。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礼记·儒行》
人的生命可以受到威胁,但志向不可改变。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礼记·曲礼上》
欲望不可以放纵,而志向不可以满足。
其德薄者其志轻。
——《礼记·祭统》
品德低下的人志向也很短浅。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
没有听到大的理论,志向就不会高远;没有听到精辟深刻的谈话,思想就不会专一。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汉·刘邦《鸿鹄歌》
大雁与天鹅高高地在天空飞翔,一飞就是千里之遥。喻指志向高远。
衰世之士,志弥洁者身弥贱,佞弥巧者官弥尊。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
身处衰败社会里的人,志向愈高尚纯洁,地位愈低下;而那些阿谀逢迎愈是巧妙,官做得愈大。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汉·王充《论衡·自纪》
身处安逸欢乐之中也决不放纵欲望,在贫穷困苦之时志向也不松懈。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
——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有自信心的人,不因他人的诽谤或赞誉而改变追求;知足的人,不因权势财富的诱惑而动摇心志。
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行为相合,志向相同,相距千里也会彼此联系;行为不合,志向不同,就是对门居住也不相往来。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人没有美好的志向,虽然勇敢也必然会遭到挫伤。
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跦蹈,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见也,呼之而不能闻也。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倘若一个人心志有所在,精神有所系,那么他走路会跌跌撞撞,头碰到树上也不知道,招呼他也看不见,叫他也听不见。
心欲小而志欲大。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一个人的欲望应该小些,志向应该远大。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汉·刘向《说苑·谈丛》
有志之人不会因为有利可图就转移自己的追求,不因为灾祸临头就改变自己的志向。
志大者遗小,用权者离俗。
——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志向远大的人不计较小的得失,善于使用权力的人与普通人不同。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
——汉·陆贾《新语·慎微》
要想为普天之下建立功业的人,必须首先从自己身边的琐事做起。
吞舟之鱼,不居潜泽。
——汉·韩婴《韩诗外传》
能吞食船的大鱼,不会在浅水之处栖息。喻指志向远大。
劫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在威力威胁下失去志气的人,不是勇敢的人。
思齐则成,志齐则盈。
——汉·韩婴《韩诗外传》
思维端正就能成事,志向端正就会进步。
忠果正直,志怀霜雪。
——汉·孔融《荐祢衡表》
忠诚、果敢正直的人,志向像霜雪一样纯洁。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怎么能够懂得鸿鹄的志向呢?喻指目光短浅的人不了解胸怀大志的人。
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顶天立地男人就应当有如此作为。喻指要有远大抱负。
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
——汉·司马徽《诫子书》
不要因为声望不高就志向不高远,不要因为贫困就行为不高尚。
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水流太激就不能浸润土地,但箭的速度越快则飞得越远。喻指困境可以激励斗志。
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
——三国·魏·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如果有志向必能成就事业,这是刚烈之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追求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衰老的千里马困居在马棚里,志向却在千里之外;胸怀大志的人到了晚年,美好的追求仍然不会停止。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大丈夫志在四方,视万里之远如近邻一样。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
——三国·魏·曹植《篇》
游动在小水坑里的小虾和鳝鱼,是不会知道江海之大的。喻指生活圈狭小的人是不会了解英豪的远大志向的。
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三国·魏·曹植《杂诗》
有志向的人,常常为国为民而忧伤;无所追求的人,总是自求安闲。
处身而当逸者,则志不广。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在厄》
身处安逸舒适的环境里,就志向不大。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无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具有志士之气的人,不要自己轻视自己。
志当存高远。
——三国·蜀·诸葛亮《诫外甥书》
人的志向应当远大。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三国·魏·王粲《咏史诗》
活着要做男人中的豪杰,死了要成为壮士的楷模。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如男儿宁可战斗而死,怎能郁郁去筑长城?
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
——三国·魏·徐干《中论》
有志向的人不怜恤自己将要年迈,而担忧自己的志向衰退。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三国·魏·徐干《中论》
志向是学习的老师,才干是学习的徒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三国·魏·徐干《中论》
读书人不怕才识不丰富,而怕没有确立志向。
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凌云。
——三国·吴·陆机《文赋并序》
心怀洁白严谨,志向崇高远大。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活着不过七尺之躯,死了唯有一口棺木,只有做一番事业才可以流芳千古。
智者不为小利移目。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聪明人不为小利改变自己的志向。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邴原传》
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实现志向的途径也不同。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辗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