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顺帝时,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
他到任后,秉公守法,体察民情,为民伸张正义。并积极处理积案。在清查的过程中,发现清河太守是个大贪污犯和行贿犯,但他却是清河太守最好的朋友。苏章派人把清河太守请到府上(实际上是软禁)。在开堂的前一天晚上,苏章准备了好酒好菜,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叙旧情,十分快乐,酒席中苏章没有提起他贪污行贿之事。
清河太守,自从苏章来任刺史后,心里十分恐慌,因为他了解苏章的为人,一向正直无私,更清楚自己的罪行严重。因此既不敢接近苏章又不敢再次行贿。可是苏章既然与他饮酒叙旧,想必不会对他治罪了。于是得意忘形地说:“别人头上只有一层天,唯独我头上有两层天啊。”苏章听见清河太守这样说话,知道他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于是郑重地回答道:“今天晚上我请你来喝酒是尽聊私人的旧谊,明天是冀州刺史开堂审案,那可是执行公理王法啊!”太守听了这话后,吓得面如土色,如梦方醒,刚才那种得意忘形的劲没了。
第二天冀州刺史开堂审案,苏章没有因清河太守是自己的老朋友而行半点私情。依据国法将这个贪污行贿的清河太守明正典刑了。
苏章公私分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在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得的。
东方朔自荐进谏
东方朔(前154—前93),复姓东方,名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文学家。
东方朔生活的年代,正处西汉王朝鼎盛时期。此时,由于风调雨顺,加之武帝的开拓,出现了人寿年丰、国库充盈的升平局面,汉帝国声威远震。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外族的“神异传闻”、“奇物瑰宝”相继传入国内。这一切,使人的眼界开阔了,胸襟扩大了,社会洋溢着蓬勃向上、乐观开朗的气氛。
东方朔有超人的才能,能言辩,善诗赋,尤以诙谐幽默著名。这样的人才,在此时再也呆不住了,大有施展才能的愿望。
怎样才能为国为民贡献力量呢?这位一贯谈笑风生的青年,为此吃不下、睡不着了。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终于想出了好主意:“一个人的才能和诚心,如果不被社会知道和承认,不能被启用,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必须立即让皇上知道自己的才能和诚心!”于是,他起草了自我荐举的奏章。他拿着荐举信,左看右看,用许多标准衡量,看是否道出了自己的家境、经历,是否道出了自己的才能、性格,是否道出了自己的愿望、诚心。直到感觉满意时,立即动身,星夜兼程,送至京师。奏章说:“微民东方朔,年少命苦,父母相继去世,由兄嫂抚养长大。13岁学字,一连三冬,阅读和撰写文史足以够用。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书,能记诵22万字。19岁学孙吴兵法,作战阵势的部署,鼓乐的鸣奏之类,能记诵22万字。总共能记诵诗书、兵书44万字。书中的人物,我最敬服子路。微民今年22岁,身高9尺3寸,眼睛像悬挂的珍珠,牙齿像排列的贝壳,勇猛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洁像鲍叔,守信像尾生。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得了天子大臣能做的事。”
他的奏章,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自荐成功了。武帝赐他太中大夫,在皇帝跟前听候吩咐,随武帝巡行狩猎,并根据皇上的见闻写成赋颂。
他的言行和文章,因多带诙谐、放诞色彩,受到了皇上喜欢。他的言行、文章虽然诙谐、放诞,但不失深刻尖锐的含义。他不愿顺遂武帝,阿谀颂扬。就直陈见解这一点,是一般公卿大臣所做不到的。
汉武帝常常化装成平民百姓去各处打猎。由于要跟随许多侍从,要扩大林苑,骚扰百姓,伤害农民利益。东方朔严正陈词,向皇上进谏:“臣听说大殷作九宫之市,而诸侯叛;灵王修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始皇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皇上扩大林苑,四处巡猎,道理不是与上面的情况一样吗!”他进谏后,汉武帝有所收敛。
汉武帝的姑母窦太主与董偃私通,挥霍的财物不计其数。可是满朝文武不以为耻,反以结识董偃为荣。汉武帝也准备置酒筵隆重接待,东方朔却与众不同,他拒理力争,指斥董偃是“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古代传说能含沙射影的害人大虫)。”他的谏诤,使汉武帝改变了主意。
东方朔还在汉武帝“执法杀外甥”有些犹豫和悲伤时说:“我听说圣明的帝王执掌国政,该赏的是仇人也赏,不能回避;该杀的是近亲也得杀,不能排除。《尚书》中说:‘不偏私,不阿党,圣王的政道才平平坦坦’。如果陛下能做到,天下就特别幸运!”汉武帝听信了。
东方朔善词赋,有作品20篇多已散失。仅有《答客难》、《非有先生》、《七谏》三篇完整存留。他的词赋多为进谏之言,以《答客难》最有名,大意说:当今时代与战国不同,是盛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在这样的形势下,贤明的人与品行不好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扬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非有先生》,假托非有先生在吴国做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乘机用历史上谏诤之臣遇祸的事实,来启发吴王。期望吴王以史为鉴,疏远奸邪的人,亲近贤明的人,广泛举荐天下有才智的人,使国家大治。文章中连用几个“谈何容易”,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特别富于感染力。
东方朔的自荐精神、斗争精神、是非观点以及他的文章写法,对后世人影响很大。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东方朔的传说已在民间广为流行,连小孩子也没有不讲述和夸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