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把饮茶看作是一种养性健身的手段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本章围绕饮茶这一主题,从品茶的环境、文人茶情、民间茶风、礼俗与成规以及各民族的饮茶习惯等方面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中国茶俗文化,既注重科学性,又强调趣味性。
中国饮茶的习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学会使用茶的国家,中国饮茶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饮茶的习俗文化也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各地地方文化习俗的特征,逐步形成了今天丰富灿烂的中国茶俗文化。本章就中国茶俗文化的品茶环境与饮茶艺术作全面的讲述。
一、饮茶概述
自从茶成为饮料,进入人们的生活以来,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史上,茶扮演过许多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不但饮茶方式不一,而且方法有别,最终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一)饮茶习俗的演变
在4600年前的神农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最初发现茶具有解毒作用时,人们生吃茶,以作疗疾之用。尔后,又由药用转为食用。我们的先人把茶树上的鲜叶采下来晒干,需要时,烹煮饮用,这就是常说的“原始粥茶法”。以后,遇到下雨时,无法晒干,又把采来的茶树鲜叶摊晾,压紧在容器里,过一段时间,再直接食用,这便成为后来直接食用的腌茶。至今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仍有这种加工腌茶和食用腌茶的习惯。
在汉代的《尔雅·释木篇》中,写到“槚”,也就是“苦荼”,其实,指的就是茶。说到把茶煮熟当菜吃,这种习俗,还一直保持到现在。如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兄弟民族中,基诺族有制凉拌茶的习惯;哈尼族、景颇族有制竹筒腌茶作蔬菜食用的做法。这些,就是中国古代用茶熟吃当菜的延续。
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也有了一定改善,就开始把茶树上采下来的鲜叶,发展到经过手工加工后烹煮饮用。这可在三国·魏《广雅》的有关记载中找到印证。其中,谈到:“荆巴间采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灸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表明此时,饮茶已由生叶煮作羹饮,发展到烹煮饮用。
隋唐时,随着饮茶之风的普及,与早先相比,饮茶方法也更加讲究。据《茶经》记载:唐代时,人们喝的是经过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煮茶前,先要进行烤茶,“持以逼火”。冷却后,研成细末。煮茶时,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以木炭或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的山泉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加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水面的水膜,避免“其味不正”。
当水烧到边缘如“涌泉连珠”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沸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当茶水烧到“腾波鼓浪”时,加进原先舀出的一瓢水,使茶水沸腾暂停,以“育其华”,这样才算将茶煮好。同时,唐人还主张热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水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由此可见,唐代的煮茶和饮茶方法已相当讲究。至于上层社会,不但煮茶精细,而且更讲究意境。当时出现的茶宴和茶会,就是如此。
宋代,饮茶之风尤盛。北宋·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写到:“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连宋徽宗赵佶也不无得意地称:“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足见宋代饮茶之风的盛行。
不过,唐代饮茶方法以煮茶为主,而宋时则推行的是“点茶”,这就是“唐煮宋点”。点茶时,先要将饼茶碾碎,过罗(筛)取其细末,入茶盏调成膏。同时,用瓶煮水使沸,把茶盏温热,认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调好茶膏后,就是“点茶”和“击沸”。所谓“点茶”,就是把瓶里的沸水注入茶盏。点水时要喷泻而入,水量适中,不能断断续续。而“击沸”,就是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帚),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如此不断地运筅击沸泛花,使烹茶进入美妙境地。
元代,饮茶的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沿袭了宋人的习俗,并起到下启明、清的作用。
明代,随着茶叶加工方式的改革,已由唐代的饼茶、宋代的团茶改为炒青条形散茶,人们饮茶不再需要将茶碾成细末,而是将散茶放入壶或盏内,直接用沸水冲泡。这种用沸水直接冲泡的沏茶方式,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味,更便于人们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明人饮茶提倡常饮而不多饮,对饮茶用壶讲究综合艺术,对壶艺有更高的要求。品茶玩壶,推崇小壶缓啜自酌,成了明人的饮茶风尚。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不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而且办事、送礼、议事、庆典也同样离不开茶。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时,我国的饮茶之风不但传遍欧洲,而且还传到美洲新大陆。
近代,茶已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阶层。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煎茶、点茶和煮茶之分;依饮茶方法而论,有喝茶、品茶和吃茶之别;依用茶目的而论,有生理需要、传情联谊和精神追求多种。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多样化,中国人的饮茶尽管沿用了明代开始,以散茶冲泡为主的清饮方法,但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二)煎茶、点茶与泡茶
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方法,但最有代表性,而又成为主流的是唐代流行的煎茶,宋代时尚的点茶,明代以后直至现今推行的泡茶。
1.煎茶
煎茶出自何时?难以指实。北宋的苏氏兄弟说煎茶之法,始自他们的家乡西蜀。苏轼《试院煎茶》诗中说: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辙有歌和之曰: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不过唐代饮的是饼茶,根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煎茶时,先要炙茶、碾茶、罗茶,尔后才煮茶调味。唐人曹邺《故人寄茶》诗中的“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徐夤《尚书惠腊面茶》诗中的“金槽和碾沉香末”。李群玉的《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中的“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等,就是写煎茶时碾茶的情景。
至于如何煎茶,根据陆羽《茶经》所述,在煎煮饮茶时,先要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经常翻动,“屡其翻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煮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茶和饮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茶技艺上已相当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比拟的了。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早期品饮艺术,此法至唐代陆羽亲自总结实践,已经成熟定型了。所以,唐代赵璨的《因语录》中,说陆羽“始创煎茶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煎茶法已基本不复存在,但煎茶之法人们还可以从哈萨克族调制的奶茶、蒙古族煎制的咸奶茶中,找到它的踪影。
2.点茶
点茶时尚于宋代。它与唐及唐以前盛行的煎茶相比,无论是点茶前的对茶的处理方式,煮水的要求,选用的茶器等,与煎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点茶程序,与煎茶相比,更加严格,更加精致,更加复杂,以最终达到点茶的最佳效果。
点茶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茶瓶煮水,尔后将研成细末的团茶置入茶盏,用少许沸水调制成膏。接着,一手用茶瓶中的沸水向茶盏有节制的点水,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另一手用茶筅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茶汤泛起浪花,点水和击沸同时进行。宋人认为,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是要注意调膏,二是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击沸时要掌握好轻重缓急。
点茶的好坏,最终是:一要看茶面浪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如果汤面色泽鲜白,有淳淳光泽的“冷粥面”,就是茶汤面要有像白米粥冷后凝结成的形状;二是要看盛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如果点好的茶,汤花散退早,先出现“水脚”,即水痕,就说明没有点好茶。
对此,北宋重臣蔡襄在《茶录》“点茶”中明白指出:“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据记载,宋人所说的茶百戏,就是指点茶时进行的一种游戏,传说那时熟练点茶高手,在茶汤面上不但能点出鱼虫、花草之类图案,而且还能映出诗文话句来。如今在中国,此技已经失传,只有日本的沏抹茶方法,有些像宋代点茶的味道。
3.泡茶
就全国范围而言,从明代开始,我国的制茶方法,已从唐代的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时精雕细刻压成的团茶,改制为以炒为主的散形条茶。这样,沏茶方法也从原先的煎茶、点茶改为将散茶置入盛器,采用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方法。这种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沏茶方法,不但简便,而且保持茶的清香,还便于对茶的直接观赏,从而使饮茶方法,从过于注重形式变为更讲究情趣。所以说,用泡茶法沏茶,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新,它一直延续至今,为当代茶人所沿用。但要泡好一杯茶,也决非易事,首先要掌握茶的特性;其次要择好水,选好器;第三要把握好茶的冲泡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泡好一杯茶。
(三)品茶与喝茶、吃茶
中国人饮茶,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一般说来,品茶意在情趣,重在精神享受;喝茶重在解渴,是人体对物质的需要。那么,其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呢?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中,作了很好的回答。在这一节中,作者先写了妙玉用陈年梅花雪水泡茶待客,并按照来客的地位和身份,乃至性格爱好,选用不同的茶;进而因人、因茶不同,配置不同的茶器。如此这般,泡出来的茶自然赏心悦目,怡情可口了。为此,妙玉还借机说了一句与饮茶有关的妙语,说饮茶是:“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显然,古人早就认为饮茶有品茶和喝茶之分了。至于吃茶,那就更早了,就是将茶用咀嚼的方式,咽进肚里就是。
这里先说品茶。宋人品茶有“三不点”之说。“点”就是点茶。欧阳修的《尝新茶》诗中,就谈到:“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诗中说品茶:一是要新茶、甘泉、洁器;二是要天气好;三是要风流儒雅,情投意合的佳客。苏东坡在扬州为官时,一次在西塔寺品茶,有诗记:“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入,鼎器手自洁。”说的是品茶除了要有好的环境,好的茶器,好的井水外,还要有不俗而可入意的品茶者。
归纳起来,品茶需包括四个方面,即品饮者的心理因素,茶的本身条件,人际间的关系,以及周围自然环境。品茶与喝茶相比,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目的不一 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为了解渴。而品茶重在精神,把饮茶看做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2)方式不一 喝茶是采用大口畅饮快咽,如在田间劳动、车间操作、剧烈运动后;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工夫,要细细体察,徐徐品尝。通常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休闲心态去饮茶。通过观形、察色、闻香、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达到精神升华。
(3)讲究不一 喝茶,需要充足的茶水,直到解渴为止。而品茶,并非为了补充生理需要,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境,不在多少,随意适口为止,“解渴”在品茶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了。
(4)环境不一 喝茶,对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围环境并无多大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而品茶,茶要优质,具要精致,水要美泉,周围环境最好要有诗情画意。茶好、水灵、具精和恰到好处的烹茶火候,自然造就成了一杯好茶;加之,有一个幽雅的品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茶已不再是单纯的茶了,它已是综合性的生活艺术了。悦目的茶色,甘美的茶味,清新的茶香,精湛的茶具,再配以如诗如画的环境,可谓是一个完整的美学境界。
所以,“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艳潋,几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使品茶的鉴赏情趣,带上了几分神奇的色彩,难怪历代茶人,将茶誉为“瑞草魁”、“草中英”、“群芳最”。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认为茶是“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说茶有洁性、灵性,饮之可以涤洗尘烦。宋代诗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誉茶是仙山“灵草”。
元代诗人洪希文在《煎土茶歌》中写道:“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把领略饮茶真趣的情感表白得一清二楚。如此饮茶,正是元代虞伯生所说“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了。
不过,现今不少人饮茶,往往是几口喝下或一饮而尽。这种饮茶,纯属解渴而已,并无欣赏与趣味可言。例如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凉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过路行人解渴消暑。还有设在车船码头、工厂车间、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也纯粹为了解渴。喝这种茶,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一桶水,几个大碗,在人们口渴舌干之际,喝上一大碗,既可养神,又能止渴。因此,尽管这种饮茶方式,并无品茗雅趣,但它与当代生活节奏比较合拍,而且对茶的冲泡和饮茶方式,也没有较高的要求,具有简便实惠的特点,所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综上所述,喝茶与品茶,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分,更有“情”和“境”的要求。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强调随意。所以,饮茶时,重在数量,往往采用大口畅饮快咽的方式。品茶,重在意境,把饮茶看做是一门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为此,饮茶时要在“品”字上下工夫,要细细品啜,缓缓体会。透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茶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这里“解渴”一词已显得无关紧要了。
至于吃茶,这与江、浙、沪,以及广东一带称饮茶为吃茶不一样,它是指冲泡后的茶汤,或用茶作料后,连汤带茶,甚至和作料一起吃下去。大概是历史的缘故,这一带百姓,历来有饮茶时,并佐以食料的习惯,故而沿用饮茶为吃茶的称呼。不过,从营养价值的发挥,还是保健功能的利用而言,只要茶未受到污染,吃茶更优于饮茶,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二、茶的冲泡
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冲泡方法,而即使是同类茶叶,由于原料老嫩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也就是说,在众多的茶叶品种中,由于每种茶的特点不同,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重色,或兼而有之,这就要求泡茶有不同的侧重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发挥茶叶本身的特色。
(一)绿茶的泡饮方法
绿茶是我国生产地区最广、产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销量最大的茶类,绿茶的饮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较为普遍的饮用方法有茶壶泡饮法、单开泡饮法、玻璃杯泡饮法、瓷杯泡饮法四种。
1.绿茶玻璃杯泡法
赏茶后首先要准备并清洁茶具。可选择无刻花的透明玻璃杯,至于数量可根据品茶人数而定。将玻璃杯一字摆开,依次倾入1/3杯的开水,然后从左侧开始,右手捏住杯身,左手托杯底,轻轻旋转杯身,将杯中的开水依次倒入废水盂。这样又可让玻璃杯预热,避免正式冲泡时炸裂。
其次,置茶。因绿茶(尤其名绿茶)干茶细嫩易碎,因此从茶叶罐中取茶时,应轻轻拨取。轻轻转动茶叶缸,将茶叶倒入茶杯中待泡。
茶叶投放秩序也有讲究,有三种方法: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上投法即先在杯中注入开水,然后再投入适量的茶叶。中投法是先在杯中注入1/3的水,再投入适量的茶叶,再加水。下投法也就是先投茶后加水的方法。夏季冲泡特别细嫩的绿茶可采用上投法;冬索松展的名茶如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适合中投法;秋冬季冲泡圆炒青绿茶可用下投法。
水烧开后,待到合适的温度,就可冲泡了。执开水壶以“凤凰三点头”法高冲注水。将水高冲入杯,并在冲水时以手腕抖动,使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犹如凤凰在向观众再三点头致意,这叫“凤凰三点头”。这样能使茶杯中的茶叶上下翻滚,有助于茶叶内含物质浸了出来,茶汤浓度达到上下一致。一般冲水入杯至七成满为止。
绿茶冲泡也可洗茶。即在冲泡前将开水壶中适度的开水倾入杯中,注水量为茶杯容量的1/4左右,注意开水注不要直接浇在茶叶上,应打在玻璃杯的内壁上,以避免烫坏茶叶。此泡时间掌握到15秒以内。
玻璃杯因透明度高。所以能一目了然地欣赏到佳茗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变化,所以适宜冲泡名优绿茶。
在欣赏名优绿茶时应先干看外形,再湿品内质。泡饮前先欣赏干茶的色、香、形。茶叶的色泽有碧绿、深绿、黄绿、多毫等;其香气有奶油香、板栗香、锅炒香,还有各种花香夹杂着茶香;其造型有条、扁、螺、针等。当欣赏过干茶的风韵后,就可以冲泡,其操作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对外形紧结重实的名茶采用“上投法”,如龙井、碧螺春、都匀毛峰、蒙顶甘露、庐山云雾、福建莲芯、苍山雪绿等。冲泡时先将开水冲入水杯中,接着将干茶投入杯中,此时可观赏到茶叶在杯中上下沉浮,千姿百态。然后观察茶汤颜色,有黄绿碧清的,有乳白微绿的,有淡绿微黄的,当赏茶后开始品茶。
二是对外形松展的名茶采用“中投法”,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冲泡时先将干茶投入杯中,冲入开水至杯容量1/3时,稍待2分钟,再冲开水至杯容量的3/4满即可。此时可观赏到茶叶在杯中的徘徊飞舞,或上下沉浮。
2.绿茶盖碗泡法
赏茶后准备好茶具,即盖碗数只,并洁具。将盖碗一字排开,掀开碗盖。右手拇指、中指捏住盖钮两侧,食指抵住钮面,将盖掀开,斜搁于碗托右侧,依次向碗中注入开水,三成满即可,右手将碗盖稍加倾斜盖在茶碗上,双手持碗身,双手拇指按住盖钮,轻轻旋转茶碗三圈,将洗杯水从盖和碗身之间的缝隙中倒出,放回碗托上,右手再次将碗盖掀开斜搁于碗托右侧,其余茶碗同样方法——进行洁具。洁具的同时达到温热茶具的目的,使冲泡时减少茶汤的温度变化。
然后,将干茶依次拨入茶碗中待泡。通常,一只普通盖碗放上2克左右的干茶,就可以了。
接着,将温度适宜的开水高冲入碗,水注不要直接落在茶叶上,应落在碗的内壁上,冲水量以七八分满为宜,冲入水后,迅速将碗盖稍加倾斜,盖在茶碗上,使盖沿与碗沿之间有一空隙,避免将碗中的茶叶闷黄泡熟。
瓷杯较适宜泡软中、高档绿茶,讲究的是品味或解渴,重在适口,不注重观形。冲泡时可有“中投法”或“下投法”,开水冲泡须加盖,以保香和保温,并加速茶叶舒展下沉。待3~5分钟后,即可开盖闻香饮汤,饮至“三开”为止。
3.绿茶的壶泡法
“嫩茶杯泡,老茶壶泡。”对于中、低档的绿茶,无论是外形、内质还是色、香、味都略逊一筹,若用玻璃杯或白瓷冲泡,缺点尽现,有些不雅观。所以,可以选择使用瓷壶或紫砂壶冲泡法进行泡茶。
首先准备好茶壶、茶杯等茶具。将开水冲入茶壶,将茶壶摇晃数下,依次注入茶杯中,再将茶杯中的水旋转倒入废水盂,在洁净茶具的同时温热茶具。
将绿茶拨入壶内。茶叶用量按壶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克茶冲50~60毫升水的比例,将茶叶投入茶壶待泡。
将高温的开水先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高冲入壶,待水没过茶叶后,改为直流冲水,最后用“凤凰三点头”将壶注满,必要时还需要壶盖刮去壶口水面的浮沫。
茶叶在壶中浸泡3分钟左右将茶壶中的茶汤低斟入茶杯。
冲泡绿茶,以两到三次为宜,最多不能超过三次。经科学测定,第一次冲泡绿茶中含有的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无机物浸出率为80%,第二次95%,可见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在头两次冲泡中就已浸出,因此第一泡绿茶质量最佳。
如果用茶壶泡茶,由于干茶投入茶壶中冲泡后不但无法欣赏到茶趣,而且茶叶会被闷熟而失去清爽鲜香之感。所以,茶壶泡饮法适合于冲泡中、低档茶叶,适宜众多人饮茶,而不宜冲泡高档细嫩绿茶。
4.单开泡饮法
单开泡饮法是指冲泡一次就能使茶汁充分浸泡出来,如袋泡茶,袋泡茶中清饮,也可调味后饮用。调味茶是将茶去袋后,取茶汤,并兑入白糖、牛奶、水果等。
(1)龙井茶的茶具选择
冲泡龙井茶的茶具通常为玻璃杯,或质地坚硬、色彩素雅的有柄瓷杯,在一些茶艺馆,也常采用盖碗冲泡龙井茶。无论用什么杯冲泡,都得配以托子,以衬托龙井茶的高贵与幽雅。
质地坚硬的玻璃杯、瓷杯或瓷质盖碗,一般不易吸水、吸香,能使冲泡的茶香得以很好发挥。为了增加龙井茶冲泡后的观赏性,玻璃杯的杯身不宜过高,还应选择无色、无花纹、无棱角、无盖为宜。瓷杯宜选择内壁白色的青花瓷或青瓷为好,冲泡时不必加盖。如果用盖碗冲泡龙井茶,多选用黑釉盖碗冲泡,因为黑釉盖碗能呈现水的澄澈,衬托茶芽的青翠鲜绿;用盖碗冲泡龙井茶时,碗盖不能平放密封,需要露边斜放,以免焖黄芽叶。
(2)冲泡龙井茶的用量
如果使用大杯、大碗等容器,用大水量冲泡龙井茶,会使细嫩的茶芽叶烫熟,使茶汤失去翠绿而泛黄,茶姿变软而不能挺立,叶底由绿润变得枯黄,滋味会变得不够鲜爽。并且,还会因茶汤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而使茶的色、香、味、形失去观赏性。所以,冲泡龙井茶的容器以小杯为好,最好是个小身矮的玻璃杯、青花瓷杯,或黑釉盖碗更为适宜。
(3)冲泡龙井茶的水温
冲泡龙井茶的水温一定要适宜,如果水温太低,会使茶飘浮在水面,茶汤浓度也达不到品饮要求,从而失去品龙井茶的意义;如果水温太高,会使茶中的叶绿素因高温而遭受破坏,叶底变黄,茶香散失。冲泡龙井茶时,通常可将沸水先注入暖水瓶中,经3~4小时后,当沸水冷却至80℃左右时再进行冲泡。
(4)龙井茶的冲泡程序
龙井茶的冲泡程序如下:
备具:品饮龙井茶,除茶样罐、开水壶、品茶杯(碗)外,还须有茶巾、赏茶盘、茶荷、茶匙等,并将它们——放于茶盘上。茶具搭配应错落有致,大小相称,色泽相配。一般应将茶样罐放在茶盘中前方,茶巾和赏茶盘放于茶盘下方靠右处,茶荷、茶匙放于茶盘下方靠左处,茶杯倒置,放于茶盘中间有序排开。
赏茶:在冲泡龙井茶前,可先介绍一下龙井茶的品质特征和文化前景。然后打开茶样罐,用茶匙摄取少量茶样并置于赏茶盘中,再端于客人前,用双手奉上,供客人观赏闻香。
置茶:将茶杯一字摆开,或呈弧形排放,然后将茶样罐打开,用茶匙将所需龙井茶拨入茶荷,分1~2次完成,并将茶样——拨入茶杯中。
浸润泡:根据冲泡所需水温,倾入茶杯容量1/4~1/5的开水,提杯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数圈,以使茶叶浸润,吸水膨胀,便于内含物质浸出。
冲泡:冲泡时,通常用“凤凰三点头”,使茶杯中的茶叶上下翻滚,游移于沉浮之间,不但能使茶汤浓度上下一致,还能观看茶优美的舞姿,一般冲水入杯至七成满为止。
奉茶:给客人奉茶要面带微笑,做到欠身双手奉茶,茶杯的摆放位置要方便客人提取品饮。茶放好后,应向客人伸掌示意,请客人品尝。
(5)龙井茶的品饮
龙井茶以色、香、味、形四绝而誉称“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是历代文人骚客吟咏讴歌的题材,常用“黄金芽”、“无双品”、“香而清”、“淡而远”等词句来表达对龙井茶的酷爱。
在品饮龙井茶时应先观其形,即冲泡时透过清澈明亮的茶汤,观赏龙井茶在杯中的沉浮、舒展和最终颗颗成朵而又各不相同的茶芽美姿,以及龙井茶汁的浸出、渗透和汤色的显现。当端起茶杯时应先闻其香,然后呷上一口,含在口中,边吸气边使茶汤从舌尖沿舌头两侧来回旋转,反复数次,从中充分体会茶叶的滋味,最后再缓缓咽下。如此往复品赏,自然会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难怪清人陆次云品饮龙井茶后说:“龙井茶真者,甘而不冽,齿颊留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二)红茶的冲泡
红茶,也有人称它为迷人之茶,这不仅由于它色泽红艳油润,滋味甘甜可口;更由于它品性温和,广交能容。因此,人们品饮红茶,除清饮外,还喜欢用它调饮,酸的如柠檬,辛的如肉桂,甜的如砂糖,润的如奶酪,它们交互相融,可谓相得益彰,这也是红茶最讨人喜爱之处。
在中国,人们品饮红茶,最多见的是清饮,本意是追求一个“真”字。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多的国家,习惯于调饮,常在红茶汤中加上砂糖、或牛奶、或柠檬、或蜂蜜、或香槟酒等,或择几种相加。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品饮红茶,多采用茶杯冲泡。更由于品饮红茶,重在领略它的香气、滋味和汤色,所以,通常多直接采用白瓷杯或玻璃杯泡茶。只有少数地方,认为“同饮一壶茶”是亲热的一种表现,故而采用壶泡后再分洒入杯品赏。但也有少数地方,如湖南,认为用壶斟茶待客人。是不合礼节的,故应避免使用。
品饮红茶时,通常先闻其香,再观其色,然后尝味。饮红茶须在品字上下工夫,缓缓斟饮,细细品味,在徐徐体察和观赏之中,方可获得品饮红茶的真趣。从而,使饮茶者的心情得到愉悦,精神得到升华。一般说来,大凡作为一个茶人,品茶经验愈丰富,对茶的认知愈深厚,从中获得的美感也就愈多。这就要求人们忙里偷闲,挤时间,花工夫,多实践,才会出真知,才能真正享受到品饮红茶的奇趣。常见红茶的品饮方法以有杯饮法、壶饮法、调饮法、清饮法四种。
1.红茶的清饮
红茶的清饮泡法也分杯泡和壶泡,清饮杯泡要准备白色带托有柄瓷杯数只。用开水冲杯,以洁净茶具,并起到温杯的作用。
清饮壶泡要准备紫砂壶或咖啡壶。因品饮红茶,观色是重要内容,因此,盛茶杯以白瓷或内壁呈白色为好,而且壶与杯的用水量须配套。用开水注入壶中,持壶摇数下,再依次倒入杯中,以洁净茶具。
倒适量茶叶入壶,根据壶的大小,每60毫升左右水容量需要干茶1克(红碎茶每克需70~80毫升)。
将温度适宜的开水高冲入壶。静置3~5分钟后,提起茶壶,轻轻摇晃,待茶汤浓度均匀后,采用循环倾注法——倾茶入杯。
清饮法是指在冲泡红茶时不加任何调味品,仅品饮红茶纯正浓烈的滋味。如品饮工夫红茶,就是采用清饮法。工夫红茶分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两种,小种红茶中较著名韵有正山工夫小种和坦洋工夫小种,工夫红茶中较著名的有祁门工夫、云南工夫、政和工夫。工夫红茶是条形茶,外形条索紧细纤秀,内质香高、色艳、味醇。冲泡时可在瓷杯内投入3~5克茶叶,用沸水冲泡5分钟。品饮时,先闻香,再观色,然后慢慢啜,体会茶趣。
2.红茶的调饮
中国人大多采用清饮法喝红茶,只有在广东的少数地区流行加糖、牛奶之类的调味品,目的是为了增加茶的营养价值。相比之下,调饮法在欧美国家更为普遍。冲泡调饮红茶多采用壶泡法,与清饮壶泡法相似,只是要在泡红的茶汤中加入调味品。选用的茶具,除烧水壶、泡茶壶外,盛茶杯多用带柄带托瓷杯。接着将开水注入壶中,持壶摇数下,再依次倒入杯中,以清洁茶具。
按每位宾客2克的红茶量将茶叶置于茶壶。用温度适宜后期水,以每克茶50~60毫升(红碎茶为每克70~80毫升)用水量,从较高处向茶壶冲入。
泡茶后,静置3~5分钟,滤去茶渣,并倾茶入杯。随即,再加上牛奶和糖;或切一片柠檬,插在杯沿;或洒上少量白兰地酒;或加入一、二勺蜂蜜等。其调味用量的多少,可依每位宾客的口味而定。
品饮时,须用茶匙调匀茶汤,进而闻香、尝味。
除清饮、调饮外,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将红茶放入铜壶中煎煮的煮饮法。在铜壶中放入适量红茶,加水煎煮,煮沸后再从铜壶中倒入杯内,加糖、牛奶等饮用。俄罗斯人还有一种奇怪的红茶饮法,他们将糖粒放在嘴里,喝一杯红茶,便把一颗糖连同茶水一起吞下。
调饮法适合袋泡茶,可先将袋茶投入杯中,用沸水冲1~2分钟后,去茶袋,留茶汤。品饮时可依个人喜好兑入糖、牛奶、咖啡、柠檬、蜂蜜,以及各种新鲜水果块或果汁。
3.杯饮法
杯饮法适合工夫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速溶红茶,可将茶投入白瓷杯或玻璃杯内,用沸水冲泡后品饮。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可冲2~3次;袋泡红茶和速溶红茶均只冲泡1次。
4.壶饮法
壶饮法适合红碎茶和片末红茶,低档红茶也可以用壶饮法。可将茶叶置入壶中,用沸水冲泡后,将壶中茶汤倒入小茶杯中饮用。这些茶也一般冲泡2~3次,适宜众多人一起品饮。
(三)乌龙茶的冲泡
相比之下,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就讲究得多,通常称作工夫茶。因为这种冲泡方法不仅要下工夫精心选购茶具、冲泡时要下工夫操作、喝茶时要有闲工夫细细品饮,所以得名。工夫茶冲泡方法在广东潮汕和福建上州等地区非常流行。说它讲究,主要原因就在于茶具的讲究。
工夫茶的茶具都要配套。以前,一套工夫茶专用器具众多,有煮水、冲泡、品茗三大类。煮水用具有风炉、火炭、风扇、水壶等。风炉叫灿头风炉,在现代生活中,一般家庭都已改用方便清洁的电炉,风炉、火炭、风扇已不多见。煮水用的水壶的俗称为玉书(茶)碨,能容水200毫升,大约200克。闽南、粤东和台湾省人将陶瓷质水壶通称为“碨”,以广东潮安出产的最为著名。“玉书”两字的来源有二:一是水壶的设计制造者的名字;二是由于此壶出水时宛如玉液输出,故称“玉输”,但“输”字不吉利,因而改之为“玉书”。
工夫茶的冲泡用具主要有茶壶、茶船和茶盘。茶壶为宜兴紫砂壶,叫“孟臣壶”。当然,真正的孟臣壶为明代惠孟臣所制,壶底刻有“孟臣”铭记,传世非常少。我们现在所用的大多是仿制品。孟臣壶最大的特点是“壶小如香椽”,即小巧玲珑,只能容水5毫升,约5克。
茶船和茶盘是用来盛冲泡时流出来的热水的,同时对茶壶茶杯起保温和保护作用,比一般的茶托要大得多,在台湾称茶池。
品茗用具则主要是若琛杯。若琛杯,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所作,为白色敞口小杯,与小巧的紫砂壶十分相配。现代人更追求杯与壶在色调上的协调,将白色的若琛杯制成与紫砂壶同样的颜色。为了观赏汤色,又在杯中涂了一层白釉与白色杯效果相关无几。
今天,工夫茶具逐渐简化为四件:孟臣壶、若琛杯、玉书碨、汕头风炉(电炉),我们称之为“烹茶四宝”。
乌龙茶冲泡以潮汕工夫茶、福建工夫茶以及台湾乌龙茶泡法为代表。以下我们分别介绍。
1.潮汕工夫茶冲泡
首先准备茶具,如烧水炉具,即风火炉,用于生火煮水,多用红泥或紫泥制成。当然,为方便快捷,也可用电热壶烧水。盖碗(或紫砂小壶),由于潮汕工夫茶多选用凤凰水仙系茶品,该种茶条索粗大挺直,适合用大肚开口的盖碗冲泡。品茗杯即若琛杯。传统潮汕工夫茶多选薄胎白瓷小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承,用来陈放盖碗和品茗的工具,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一个有孔的盘,下层为钵形水缸,用来盛接泡茶时的废水。
温具。泡茶前,先用开水壶向盖碗中注入沸水,斜盖碗盖,右手从盖碗上方握住碗身,将开水从碗盖与碗身的缝隙中倒入一字排开的品茗杯里。
赏茶。取出适量茶叶至赏茶盘,欣赏茶的外形和香气。
置茶。将碗盖斜搁于碗托上,拨取适量茶叶入盖碗。
冲水,用开水壶向碗中冲入沸水,冲水时,水柱从高处直冲而入,要一气呵成,不可断续。
水要冲至九分满,茶汤中有白色泡沫浮出,用拇指、中指捏住盖钮,食指抵住钮面,拿起碗盖,由外向内沿水平方向刮去泡沫。
第一次冲水后,15秒内要将茶汤倒出,即温润泡。可以将茶叶表面的灰尘洗去,同时让茶叶有一个舒展的过程。倒水时,应将碗盖斜搁于碗身上,从碗盖和碗身的缝隙中将洗茶水倒入茶承。
然后正式冲泡,仍以高冲的方式将开水注入盖碗中。如产生泡沫,用碗盖刮去后加盖保香。
接着是洗杯。用拇指、食指捏住杯口,中指托底沿,将品杯侧立,浸入另一只装满沸水的品杯中,用食指轻拨杯身,使杯子向内转三周,均匀受热,并洁净杯子。最后一只杯子在手中晃动数下,将开水倒掉即可。
第一泡茶,浸泡1分钟即可斟茶。斟茶时,盖碗应尽量靠近品杯,俗称低斟,可以防止茶汤香气和热量的散失。倾茶入杯时,茶汤从斜置的碗盖和碗身的缝隙中倒出,并在一字排开的品杯中来回轮转,通常反复二三次才将茶杯斟满,称该式为“关公巡城”。茶汤倾毕,尚有余滴,须尽数一滴一滴依次巡回滴入各人茶杯,称其为“韩信点兵”。采用这样的斟茶法,目的在于使各杯中的茶汤浓淡一致,而避免先倒为淡,后倒为浓的现象。
2.福建工夫茶泡法
冲泡之前,先要煮水。在等候水煮沸期间可将一应茶具取出放好,如紫砂小壶、品茗杯、茶船(茶洗)等。
洁具。用开水壶向紫砂壶注入开水,提起壶在手中摇晃数下,依次倒入品杯中,这一步也称“温壶烫盏”。温壶又叫“孟臣淋霖”,不光要往壶内注入沸水,还要浇淋壶身,这样才能使壶体充分受热,温壶彻底。烫盏也有讲究。茶杯要排放在茶船中,依次注满沸水后,先将一只杯子的水倒出,然后以中指托住杯底,用拇指来转动杯子360度,使杯沿在盛满沸水的杯子中完全烫洗,既消了毒又烫了杯。其余各杯以此法依次烫好备用。
置茶。拨取茶叶入壶,也称“乌龙入宫”。投放量为1克茶、20毫升水,差不多是壶的三成满。放茶叶入壶之前,可先观赏乌龙干茶的色泽、形状,闻其香味。投茶有一定的顺序,先用茶针分开茶的粗叶、细叶以及碎叶。先放茶末、碎叶,再投粗叶在其上;最后将较匀称的叶子放在最上面。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茶的碎末或粗条将茶壶嘴堵塞,使茶汤不能畅流。
洗茶。用开水壶以高冲的方式冲入小壶,直至水满壶口,用壶盖由外向内轻轻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盖上壶盖后,立即将洗茶水倒入废水盂。
正式冲泡时用开水壶再次高冲,并上下起伏以“凤凰三点头”之式将紫砂壶注满,如产生泡沫,仍要用壶盖刮去,为“春风拂面”。然后,盖上壶盖保香。
用开水在壶身外均匀淋上沸水,可以避免紫砂壶内热气快速散失,同时可以清除沾附壶外的茶沫。
大约浸泡1分钟后,用右手食指轻按壶顶盖珠拇指与中指提紧壶把,将壶提起,沿茶船四边运行一周,这叫“游山玩水”。目的是为了避免壶底的水滴落到杯中,这样壶底的水会先落到茶船里。将壶口尽量靠近品茗杯,把泡好的茶汤巡回注入茶杯中。将壶中剩余茶汁,一滴一滴分别点入各茶杯中。杯中茶汤以七分满为宜。
注意,斟第二道茶之前仍要烫盏,将杯子用开水烫后再斟茶,以免杯凉而影响茶的色香味。以后再斟,同样如此。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潮州、闽南工夫茶的基础上,台湾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式乌龙茶泡法。台式乌龙茶与潮州工夫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茶具上的改革,即在原有工夫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欣赏茶的色泽与香味,增加了闻香杯,与每个若琛杯配套使用。闻香杯杯体又细又高,将茶汤散发出来的香气笼住,使香味更浓烈,更容易让人闻到。
除了闻香杯之外,台式乌龙茶还发明了茶盅,即公道杯。用茶壶泡好茶之后,在斟入若琛杯之前,将茶壶中的茶汤先注入公道杯,再从公道杯中将茶汤倒入各若琛杯中。这样能使倒入每一杯中的茶汤浓度均匀,体现出公平合理的茶道精神。如果用茶壶直接将茶汤倒入若琛杯中,后倒出来的茶汤由于在茶壶中浸泡的时间较长,相对来说比先倒出来的茶汤要浓,这样对饮用先斟出的茶汤的客人不公平。
闻香杯与公道杯的发明,使工夫茶的冲泡过程有了一定的改变。
3.台湾乌龙茶泡法
准备茶具,有茶盘,用来陈放泡茶用具。一般用木或竹制成,分上下两层,废水可以通过上层的箅子流入下层的水盘中。紫砂壶,可根据品茶人数,选择容量适宜的壶(如2人壶、4人壶等)。还有公道杯、闻香杯、若琛杯等。将茶具摆放好,茶壶与公道杯并列放置在茶盘上,闻香杯与若琛杯对应并列而立。
温壶烫盏,将开水注入紫砂壶和公道杯中,持壶摇晃数下,以巡回往复的方式注入闻香杯和若琛杯中,再把杯中水倒入茶盘。
取出茶叶,可先观赏片刻再投入茶壶中。
洗茶。将沸水注入茶壶中,冲满后盖上茶盖,淋去溢出的浮沫。
正式冲泡时仍以“凤凰三点头”之式将茶壶注满,用壶盖从外向内轻轻刮去水面的泡沫,再用开水均匀淋在壶的外壁上。静候1分钟后,将茶汤注入公道杯中。趁茶壶犹烫,再次冲入开水泡茶。
依次将闻香杯和若琛杯中的烫杯水倒掉,并一对对的放在杯垫上,闻香杯在左,若琛杯在右。杯身上若有图案或分正反面,应将有图案的一面或正面朝向客人。
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注入各闻香杯中。各闻香杯都斟满后,把若琛杯倒扣过来,盖在闻香杯上。接着再依次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以若琛杯在下,闻香杯在上。
品茶时,先将闻香杯中的茶汤轻轻旋转倒入若琛杯,使闻香杯内壁均匀留有茶香,送至鼻端闻香。也可转动闻香杯,使杯中香气得到最充分的挥发。尔后,以拇指、食指握住若琛杯的杯沿,中指托杯底,以“三龙护鼎”之式执若琛杯品饮。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乌龙茶在第一泡后要逐渐增加冲泡的时间,这样才能使茶的有效物质完全浸出。
(四)黄茶泡饮方法
要冲泡好黄茶,首先需要选好茶,好的黄茶冲泡后,会使香气清幽,滋味醇和。品黄茶主要在于观其形,赏其姿,察其色,其次是尝味、闻香。冲泡黄芽茶,通常每克茶的开水用量为50~60毫升。冲泡时一般只能用70℃左右的开水冲泡,如果水温过高会泡熟茶芽,使饮茶者无法观赏茶芽的千姿百态。另外,由于黄芽茶制作时几乎未曾经过揉捻,加上冲泡时水温又低,所以黄芽茶的冲泡时间通常在10分钟后才开始品茶。
君山银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黄茶,它有幽香、有醇味,具有茶的所有特性,但它更注重观赏性,因此其冲泡技术和程序十分关键。
冲泡君山银针用的水以清澈的山泉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并用玻璃片作盖。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径4~6厘米,每杯用茶量为3克,其具体的冲泡程序如下:
赏茶:用茶匙摄取少量君山银针,置于洁净赏茶盘中,供宾客观赏。
洁具:用开水预热茶杯,清洁茶具,并擦干杯,以避免茶芽吸水而不宜竖立。
置茶:用茶匙轻轻地从茶样罐中取出君山银针约3克,放入茶杯待泡。
高冲:用水壶将70℃左右的开水,先快后慢冲入盛茶的杯子,至1/2处,使茶芽湿透。稍后,再冲至七八分满为止。约5分钟后,去掉玻璃盖片。
赏茶:君山银针经冲泡后,可看见茶芽渐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莹的气泡。
君山银针是一种以赏景为主的特种茶,讲究在欣赏中饮茶,在饮茶中欣赏。刚冲泡的君山银针是横卧水面的,加上玻璃片盖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产生气泡,犹如雀舌含珠,似春笋出土。接着,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气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真是妙不可言。当启开玻璃杯盖片时,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缓缓消失。赏茶之后,可端杯闻香,闻香之后就可以品饮。
(五)白茶的泡饮方法
白茶是由新梢上多白色茸毛的茶树品种茶叶采制而成,成品茶满披白色茸毛,色白隐绿。冲泡后,茶汤浅淡,滋味醇和。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由单个茶芽制成的称为银针,由1芽1~2叶制成的,称为白牡丹。由于制作时,通常将鲜叶经萎凋后,直接烘干而成。加之原料细嫩,所以,白茶的汤色微黄和滋味偏淡。著名的茶品有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等。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通常制作时,经杀青、闷黄、烘干而成。由于原料细嫩,通常由单个芽,或1芽1叶制作而成。加之制作时,一般不经揉捻,或经过轻微揉捻,因此,茶汁很难浸出。著名的茶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由于白茶和黄茶,特别是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黄茶中的君山银针,这些茶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是以观赏为主的一种茶品。当然悠悠的清雅茶香,淡淡的澄黄茶色,微微的甘醇滋味,也是品赏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品饮前,可先观干茶外形,它似银针落盘,如松针铺地,叫人倾倒。考虑到这些茶以观赏为主,所以,盛水容器,以选用直筒无花纹的玻璃杯为宜,以利观赏。又因为茶叶细嫩为芽,所以,冲泡用水以70度为好。
这样,一则可避免将茶芽泡熟,使茶芽在杯水中上下浮动,最终个个林立,犹如春笋斗艳,一派满园春色景象。接着,就是闻香观色。这些茶通常要在冲泡后10分钟左右才开始尝味。这固然与这些茶特重观赏有关,还与这些茶原料细嫩,加工方法特殊,茶汁很难浸出有关。所以,白茶和黄茶的品饮,尤其是这些茶中的特细嫩茶,其品饮的方法带有一定的特殊性。
白茶因产地、采摘原料不同,有银针、贡眉和白牡丹之分:银针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和政和两县,则由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的壮芽采制而成,所以芽头肥壮,满披白毫,挺直如针,色自如银。政和产的滋味鲜醇,香气清芳;福鼎产的茶芽茸毛厚,色白有光,汤色杏黄,滋味鲜美。贡眉主要产于福建的建阳、建瓯、浦城等县,由一芽二叶为原料加工而成。优质贡眉毫心显露、色泽浅绿,汤色橙黄,叶底匀整明亮,滋味鲜爽,香气鲜纯。
白牡丹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和政和两地,其原料主要来自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的早春芽叶,要求芽和二片叶必须满披白色茸毛。白牡丹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呈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叶背遍布白毫,芽叶连枝。冲泡后,汤色杏黄或橙黄,滋味鲜醇,叶底浅灰柔软。
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银针白毫的泡饮方法。冲泡银针白毫的茶具通常是无色无花的直筒形透明玻璃杯,品饮者可从各个角度欣赏到杯中茶的形色和变幻的姿色。冲泡时银针白毫的水温以70℃为好,其具体冲泡程序如下:
备具:多采用有托的玻璃杯。
赏茶:用茶匙取出白茶少许,置于茶盘供宾客欣赏干茶的形与色。
置茶:取白茶2克,置于玻璃杯中。
浸润:冲入少许开水,让杯中茶叶浸润10秒钟左右。
泡茶:接着用高冲法,按同一方向冲入开水100~120毫升。
奉茶:有礼貌地用双手端杯奉给宾客饮用。
品饮:白毫银针冲泡开始时,茶芽浮在水面,经5~6分钟后才有部分茶芽沉落杯底。此时,茶芽条条挺立,上下交错,犹如雨后春笋。约10分钟后,茶汤呈橙黄色,此时方可端杯闻香和品尝。
(六)黑茶的冲泡
下面选取普洱茶来介绍其泡饮方法。历史上的普洱茶是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制成的晒青茶,以及用晒青茶以蒸压制成的紧压茶。由于最初是经云南的普洱销售到各地,于是称为普洱茶。人们在茶艺馆中饮用的袋泡普洱茶就是散茶的一个品种,根据普洱紧压茶规格不同,以及压制后的形状差异,又分为心脏形的紧压茶、圆形的饼茶、碗形的沱茶、正方形的方茶等。
现在的普洱茶主要将晒青茶用高温、高湿人工速成发酵处理的方法制成。但优质的普洱茶还需经过自然存放,让其缓慢发酵、陈化处理,才具有普洱茶特有的韵味和陈香。
根据普洱茶的品质特点和耐泡特性,普洱茶一般选用盖碗冲泡,用紫砂壶作公道杯,最后用小茶杯品茶。其冲泡程序如下:
赏具:赏具又称孔雀开屏,通常选用长方形的小茶杯,上置泡茶用的盖碗和品茶用的若琛杯,多用青花瓷,花纹和大小应配套,公道壶以大小相宜的紫砂壶为上。另外,还有茶匙等。
温茶:温茶又称温壶涤器,即用烧沸的开水,冲洗盖碗、若琛杯。
置茶:置茶俗称普洱入宫,即用茶匙将茶置入盖碗,用茶量为5~8克。
涤茶:涤茶又称游龙戏水,即用现沸的开水呈45度角大小流冲入盖碗中,使盖碗中的普洱茶随高温的水流快速翻滚。
淋壶:淋壶又称淋壶增温,即将盖碗中冲泡出的茶水随即淋洗公道壶。
泡茶:泡茶又称翔龙行雨,即用现沸开水冲泡盖碗中泡茶,开水用量约150毫升。冲泡时间分别为:第一泡10秒钟,第二泡15秒钟,第三泡后依次冲泡20秒钟。
出汤:出汤又称出汤入壶,即将冲泡的普洱茶汤倒入公道壶中,出汤前要刮去浮沫。
沥茶:沥汤又称凤凰行礼,即把盖碗中的剩余茶汤,全部沥入公道壶中,以“凤凰三点头”的姿势向宾客致意。
分茶:分茶又称普降甘霖,即将公道壶中的茶汤倒入杯中,每杯倒七分满。
敬茶:敬茶又称奉茶敬客,即将杯中的茶放在茶托中,举杯齐眉,奉给宾客。
品饮:品饮普洱茶,重在寻香探色,品饮时先观汤色,重在闻香,然后再啜味。
(七)花茶的冲泡
花茶,融茶之味,花之香于一体,堪称茶中珍品。在花茶中,茶的滋味为茶汤的本味,花香为茶汤之精神,它将茶味与花香巧妙地加以融合,构成茶汤适口、香气芬芳的特有韵味,故而人称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慢慢品嚼,使人回味无穷,青春常在。
品饮花茶前,首先要欣赏花茶的外观形态。进行时,取一张洁净无味的白纸,放上2~3克干花茶。特别是高级花茶的茶坯,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让饮茶者细细察看,观其形,察其色,从中可以提高对花茶的饮欲。而对花茶中蕴含的花香,人们多从三个方面加以品评:一是香气的鲜灵度,即香气的鲜灵清新程度,无陈、闷之感;二是香气的浓度,即香气要浓厚,无浅薄之感;三是香气的纯度,即香气要真纯,无杂味、怪味和浊味之感。
中国人品花茶,常用有盖的白瓷杯或盖碗冲泡,但高级细嫩花茶,也有用玻璃杯冲泡。高级花茶一经冲泡后,可立时观赏茶在水中的飘舞、沉浮、展姿,以及茶汁的渗出和茶汤色泽的变幻。如此一来,“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尽收眼底。
这种用眼品茶的方式,人称“眼品”。而当花茶冲泡2~3分钟后,即可用鼻闻香。闻香时,可将杯子送入鼻端,如果用有盖的杯(碗)泡茶,则需揭开杯盖一侧,使花茶的芬芳随着雾气扑鼻而来,叫人精神为之一振。有兴趣者,还可凑着香气作深呼吸,以充分领略花茶的清香。
这种用鼻品茶的方式,人称“鼻品”。一旦茶汤稍凉适口时,喝少许茶汤在口中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结合的方法,使茶汤在舌面来回流动,使之与味蕾结合,口尝茶味和余香。这种用口品茶的方式,人称“口品”。花茶的品饮,只有通过目品、鼻品和口品,方能享受到花茶的多姿多彩和真香实味,从中领略到春天的来临。
花茶的冲泡方法与绿茶差不多,不同在于花茶更注重保持茶的外形完好以及防止香气的散发。瓷质有盖茶具密度大,保温性能良好,能有效地保持茶的芳香。特别是盖碗的碗口大,能清楚地观察到茶形。因此冲泡花茶适合用有盖的茶具,以白瓷盖碗或白瓷有盖茶杯为佳。常见的泡饮方法有玻璃盖杯法、茶壶泡饮法和白瓷盖杯法三种:
1.玻璃盖杯法
玻璃盖杯法适合冲泡上等细嫩花茶,如茉莉银毫、茉莉寿园、茉莉毛峰、茉莉春芽、茉莉东风茶。细嫩的茶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通过透明玻璃杯冲泡可以观赏到茶叶在杯中徐徐舒展的过程。通过观赏、闻香、品味,花茶特有的茶味和香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给人以完美的享受,冲泡后的花茶一开盖便会顿觉香气扑鼻而来,愉悦的心情会油然而生。
准备好茶具后要清洁茶具。花茶以独具花之芳香为特色,因此保有其真香是冲泡的重中之重。使用的茶具,甚至冲泡用水都要洁净无味,以免损害了原有的香味。而且,洁具与温具是同步进行的,事先冲烫茶具使其具有一定的温度能使茶香更快地被激发。冲烫盖碗,要先向碗中注入约3成沸水,然后双手托住盖碗,往顺时针方向旋转碗身,使碗内的水从下到上旋至碗口,让碗内壁充分被水清洗。然后,将碗盖垂直放入碗中,在碗中将碗盖旋转一周,使碗盖全部被水浸洗。最后用碗中热水淋洗碗托。
置茶。将2~3克茶叶放入碗中,同时可赏茶。
冲泡之前先浸润,即先用些许开水,按同一方向高冲入碗,以浸润茶叶。
约10秒钟后,再向碗中冲水至七八分满,随即加盖,避免香气散失。
花茶经冲泡后,需静置2分钟左右,方可饮用。品饮前,用左手托起碗托,右手轻轻将碗盖掀开一条缝,先深闻缝隙间香味,再揭开碗盖闻其上“盖面香”。再用碗盖轻轻推开浮叶,从斜置的碗盖和碗沿的缝隙中品饮。
2.茶壶泡饮法
茶壶泡饮法一般选用低档花茶或花茶天,用沸水冲泡5分钟后,将茶汤倒入茶杯中饮用。如冲泡中、低档花茶,茶叶外型无多少观赏价值,可采用壶泡法,即用茶壶泡茶。茶壶一般为白瓷茶壶,冲泡法与杯泡法相同。泡好后分茶入杯,可使茶叶外形不与人直接见面,人们看到的只是分茶后的茶汤,依然可以通过对茶汤的闻香和品尝中得到花茶的香和味。而且,壶泡可多次冲泡。农村家庭人口较多,早上泡一壶花茶,全家可以喝上一天,非常方便卫生。
3.白瓷盖杯法
白瓷盖杯法一般选用中档花茶,强调茶味醇厚、香气芬芳,而不注重观赏性。用沸水冲泡5分钟后,即可揭盖闻香品茶。
三、品茶内容
中国人认为,品茶无疑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幽雅、洁朴的环境中,杯茶在手,闻香观色,察姿看形,啜其精华,此时此景,虽“口不能言”,却“快活自省”,个中滋味,无法言传,但可意会,这是品茶赋予人们的一种享受。而品茶升华,则形成为一种品茶艺术,它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品茶用茶,主要集中在两类:一是特种茶中的高档茶,诸如乌龙茶中的高级茶及其名丛,如铁观音、黄金桂、文山包种、冻顶乌龙,及武夷名丛、凤凰单丛等;二是以绿茶中的细嫩名茶为主,以及白茶、红茶、黄茶中的部分高档名茶。这些高档名茶,或在色、或在香、或在味、或在形、或兼而有之,它们都在一个因子、两个因子或多个因子上,有独特表现,为人们钟情所爱,从而成为品茶的主体。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品茶主要内容如下:
(一)观形
品茶用茶,由于制作方法不同,形状各不相同。加之茶树品种有别,采摘标准各异,从而使制作而成的茶叶形状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由于一些细嫩名茶和艺术茶,大多采用手工制作,从而使得茶的形态,变得更加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目前,按茶的造型而言,虽然多种多样,各有特色,但主要的集中在以下几种:
针形:外形圆直如针,如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君山银针、白毫银针等。
扁形:外形扁平挺直,如西湖龙井、茅山青峰、安吉白片等。
条索形:外形呈条状稍弯曲,如婺源茗眉、桂平西山茶、径山茶、庐山云雾等。
螺形:外形卷曲似螺,如洞庭碧螺春、羊岩勾青、普陀佛茶、井冈翠绿等。
兰花形:外形似兰,如太平猴魁、兰花茶等。
片形:外形呈片状,如六安瓜片、齐山名片等。
束形:外形成束,如江山绿牡丹、婺源墨菊等。
圆珠形:外形如珠,如泉岗煇白、涌溪火青等。
此外,还有半月形、卷曲形、单芽形等等。
近年来,还出现艺术造型茶,如女儿环、绣球、海贝吐珠、锦上添花、绿牡丹、麦穗茶等,更使茶的形状,多姿多彩。再加上色泽的明与暗,叶底的老与嫩,身骨的重与轻,外形的细与粗,从而构成了茶外形的一条靓丽风景线,并从中使人获得美感,引发联想,平添品茶情趣。
(二)察色
品茶观色,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察欣赏:即茶色、汤色和底色。
1.茶色
由于茶的制作方法不同,制作而成的茶叶,其色泽也是不同的,有红与绿、青与黄、白与黑之分,即使是同一种茶叶,采用相同的制作工艺,也会因茶树品种、生态环境、采摘季节的不同,最终使茶的色泽产生一定的差异。如同样是细嫩高档绿茶,它的色泽就有嫩绿、翠绿、绿润之分;同样是细嫩的高档红茶,它的色泽又有红艳明亮、乌润显红之别。而闽北武夷岩茶的青褐油润,闽南铁观音的砂绿油润,广东凤凰水仙的黄褐油润,台湾冻顶乌龙的深绿油润,都是高级乌龙茶中有代表性的色泽,也是茶人鉴赏乌龙茶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观赏茶的色泽,不但能干看,还可在冲泡后进行湿看。由于茶叶经冲泡后,随着茶中可溶于水的内含物质不断浸出,会使茶的色泽,由原来的或绿、或红、或青、或白、或黄,慢慢演变成一种新的色彩。如果将干茶的色泽与冲泡后的茶色联系起来,并细心观察它的变化过程,犹如熟读一篇茶的色彩学,恰也能使人快活自省。
再则,倘能在观察茶色的同时,将色泽的明与暗、艳与淡、亮与灰联系起来,茶色变得更加引人人胜,联想翩翩。
2.汤色
茶的汤色主要是有茶的内含成分溶解于水所呈现的色彩。因此,不但茶类不同,茶汤色彩会有明显区别;而且同一茶类中的不同花色品种、不同级别的茶叶,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说来,凡属上乘的茶品,尽管由于茶类有别、茶叶品种不一、茶的级别各异,色泽会有所不同,但汤色明亮、有光泽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绿茶汤色以浅绿、黄绿为宜,并要求清而不浊,明亮澄澈;倘是红茶,汤色要求乌黑油润,若能在茶汤周边形成一圈金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更属上品;倘是乌龙茶,则以青褐光润为好;而白茶,汤色微黄,黄中显绿,并有光亮,当为上品。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茶汤中一些溶解于水的内含物质,与空气接触后会发生色变,所以,观赏茶汤需及时进行,不断观察,细看其间变化。其次,茶汤的明暗、清浊、深浅,当然也属观察之列。如此细加品赏,都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另外,茶汤还会受光线强弱、盛器色彩、沉淀多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此,品赏时需要引起注意。
3.底色
就是欣赏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色泽。一般可按照人的视觉来进行。欣赏时,除看叶底显现的色彩外,还可观察叶底的老嫩、光糙、匀净等。有的茶人,还会用手的触觉,用手指揿揿叶的软硬、厚薄等,以便从中获得知趣。
(三)赏姿
茶一旦经开水冲泡浸润后,就会慢慢舒展开来,并在盛器中展示出固有的姿形。这种茶影水,水映茶的情景,在茶汤色彩的感染下,变得更加动人,使人产生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愉悦。所以,赏姿是人们运用审美观品茶的一种重要内容,是高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
茶在冲泡过程中,经吸水浸润而舒展,或似春笋,或为麦粒,或如雀舌,或若兰花,或像墨菊,使茶的外形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与此同时,茶在吸水浸润过程中,还会因受重力的作用,产生一种动感。太平猴魁舒展时,犹如一只机灵小猴,在水中上下翻动;君山银针舒展时,好似翠竹争阳,上下有致,针针挺立;西湖龙井舒展时,活像春兰怒开,朵朵绽放。如此美景,映掩在杯水之中,真有“茶醉人、人醉茶”之感。
(四)闻香
茶不但干嗅时,能闻到特有茶香,清新肺腑;而且经开水冲泡后,又会随着茶汤发出的微雾之中,或发清香、或发花香、或发果香、或发浓香,使人心旷神怡;更有甚者,将茶冲泡后,立即倾出茶汤连杯带叶送人鼻端,用深呼吸方式,去识别茶香的高低、纯浊和雅俗。这种闻香的感受,常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只能用意会去领悟罢了。目前,闻香的方式,多采用湿闻,即将冲泡后的茶叶,按茶类不同,经1~3分钟后,将杯送入鼻端,闻茶汤面发出的茶香;若用有盖的杯泡茶,那么也可闻盖香和面香;倘有用闻香杯作过渡盛器的(如台湾人冲泡乌龙茶),那还可闻杯香和面香。另外,随着茶汤温度的变化,茶香还有热闻、温闻和冷闻之分。而同一种茶不同的闻茶方式,又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谓闻香之技,奥妙无穷。个中乐处,难以言尽,只得靠自己慢慢体会就是。
一般说来,品茗用的茶都是高档茶,绿茶有清香鲜爽感,甚至有果香、花香者为佳;红茶以清香、花香为上,尤以香气浓烈,持久者为上乘;乌龙茶以具有浓郁的熟桃香者为好;而花茶则以具有清纯芬芳者为优。而在闻茶叶香气时,最好做到热闻、温闻和冷闻相结合,但侧重面有所不同:热闻的重点是香气的正常与否,香气的类型如何,以及香气高低;冷闻则可以比较正确地判断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而温闻重在鉴别茶香的雅与俗,即优与次。至于倾汤闻叶底,以掌握茶叶叶底温度在50~60℃时,其准确性最好。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闻茶香时,要注意避免环境因素干扰,诸如抽烟,擦胭脂,洒香水,用香肥皂洗手,吃葱蒜,空气中夹杂异味等,都会影响闻茶香,需尽量避免。
(五)尝味
尝味,通常是指尝茶汤的滋味,它是靠人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茶是一风味饮料,不同的茶类固然有不同的风味,就是同一种茶因产地、季节、品种的不同,其味也是不同的。对一些品茶工夫较深的茶人,还能品尝出同一种茶树、同一季节采摘、同一种加工方法制作的茶叶,区别出阴山(坡)茶,还是阳山茶。一般说来,阴山茶与阳山茶相比,在其他条件相对一致的情况下,鲜叶的持嫩性强,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高,茶多酚的含量较低,这样,使茶叶中茶多酚与氨基酸之比,即酚氨比较小,从而使得加工出来的茶叶,前者与后者相比,香气稍高,鲜爽度较强,再结合叶底相对较嫩,弹性较好,如此细细对比,阴山茶与阳山茶也随之区别开来。
其实,茶中的不同风味,是由茶叶中呈味物质的数量和比例决定的,可以认为茶汤滋味,是茶叶的甜、苦、涩、酸、辣、腥、鲜等多种呈味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数量和比例适合,就会使茶汤变得鲜醇可口,回味无穷。不过,茶是一种嗜好品,各有所爱,但尽管如此,茶汤滋味,仍然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绿茶茶汤滋味鲜醇爽口,红茶茶汤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乌龙茶茶汤滋味酽醇回甘,就是上乘茶的重要标志。
茶汤尝味,应按茶类和茶叶老嫩不同,尝味时间也有所不同:红茶、绿茶通常在茶冲泡3分钟后立即进行;乌龙茶一般在茶冲泡1分钟之内进行;白茶、黄茶中的细嫩(芽)茶在茶冲泡8~10分钟后进行。茶汤尝味时,汤温一般应掌握在50℃左右为宜。温度太高,味觉会受强烈刺激而变得麻木;温度太低,又会降低味觉的灵敏度。不过,潮、汕人啜乌龙茶有所例外,他们主张热饮,这固然与小杯啜茶有关,同时还与品乌龙茶重味求香有关。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茶汤在口中的回味变得更有情趣,而且还增加了刺激味。
实践表明,人的味觉器官,主要是指舌,其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尝味时,要使茶汤在舌头上循环滚动,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地分辨出不同茶的汤味来。尝味时,只要细细体味,不但可以区分出茶汤的浓淡和爽涩,而且还可鉴别出茶汤鲜滞和纯异。不过,为了正确评味,在尝味前,最好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糖果、酒等,以保持味觉不受外界干扰,以便能真正尝到茶的真味。
四、品茶环境的塑造
好茶、好水、好器,以及科学的冲泡技艺,这是品茶的基本条件。但要使品茶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享受和艺术品赏,品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这也是人们把品茶环境当作一门艺术,看做一门文化的道理所在。所以,选择饮茶环境,造就最佳的品茶气氛,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品茶环境
中国人说的品茶环境,不仅指人们品茶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地域风情、自然景色、房屋建筑、室内的陈设等;而且还包括人际关系,品茶者的心理素质,以及与泡茶相关的几个基本条件。明代的冯可宾在《茶录·宜茶》中提出品茶的13个条件。
分别是:一要“无事”:即超脱凡尘,悠闲自得,无心无事;二要“佳客”:人逢知己,志同道合,推心置腹;三要“幽坐”:环境幽雅,平心静气,无忧无虑;四要“吟诗”:茶可引思,品茶吟诗,以诗助兴;五要“挥翰”:茶墨结缘,挥毫泼墨,以茶助兴;六要“徜徉”: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花径信步;七要“睡起”:睡觉清醒,香茗一杯,净心润口;八要“宿醒”:酒后破醉,饭饱去腻,用茶醒神;九要“清供”:杯茶在手,佐以果点,相得益彰;十要“精舍”:居室精美,摆设陶情,平添情趣;十一要“会心”:品尝香茗,深知茶事,心有灵犀;十二要“赏鉴”:精于茶道,懂得鉴评,善于欣赏;十三要“文僮”:茶僮侍候,烧水奉茶,得心应手。
与此相反的是,冯氏还提出7个不适宜品茶的环境条件:一是“不如法”:指烧水、泡茶不得法;二是“恶具”:指茶具选配不当,或质次,或玷污;三是“主客不韵”:指主人和宾客,口出狂言,行动粗鲁,缺少涵养;四是“冠裳苛礼”:指戒律严多,为官场间不得已的被动应酬;五是“荤肴杂陈”:指大鱼大肉,荤菜腻杂,有损茶性;六是“忙冗”:指忙于事务,心乱意烦,无心品茗;七是“壁间案头多恶趣”:指室内杂乱,令人生厌,俗不可耐。
综上所述,归纳起来,品茗环境的构成因素,就大范围而言,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饮茶所处的周围环境、品饮者的心理素质、冲泡茶的本身条件,以及人际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完美,必然使品茗情趣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品茗的环境构成,因素很多,但关键是营造好一个温馨的品茗境界,特别是要选择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无论是东方人,或是西方人,都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把握好自然,使品茗与自然环境相契合,使心与大自然相互感应,从而使品茶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这正是茶人寻就的乐土。至于人际关系,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须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茶又何况不是如此呢!
还有品尝者的心理素质,是客观造就的,得由品饮者自己去改善。而冲泡茶的本身条件,可以经过努力,通过在生活中不断“练习”得到解决。因此,人们常说的品茗环境,通常指的并非是小环境,而是多指品茗场所的周围大环境。
(二)品茶环境的塑造
有了一杯好茶,如果还有一个舒心的品茶周围环境,那么这时已不再单纯是饮茶的了,已上升为一门综合的生活艺术了。有人称:“和尚吃茶是一种禅,道士吃茶是一种道,知识分子吃茶是一种文化。”所以,中国人认为品茶是一种品格的表现,也是一种情操的再现。因此,茶的品饮,除了需对茶“啜英咀华”外,品茶环境的塑造,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说来,人们对公共饮茶场所,因层次、格调,以及饮茶的目的不一,要求当然也不一样,如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不但要求室内摆设讲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筑富有特色,周围自然景色美观;如果是举行茶话会,这是一种简朴、庄重、随和的集会形式。在茶话会上,一边品茗尝点,一边互吐衷情,在这里品茗成了人们交流的媒介。所以,它既用不上中国古代茶宴那样隆重豪华,也用不上如日本茶道那样循规蹈矩,只要有一间宽畅明亮的场所,有一种整洁大方的陈设也就可以了。
但对一些高档的茶艺馆、茶室、茶楼等,要求就高了。如上海的城隍庙湖心亭茶室,建筑是上下两层,楼顶有28只角,屋脊牙檐、梁栋门窗,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鸟草木。室内陈设的红木八仙桌,大理石圆台面;天花板上装有古色古香的宫灯,墙上嵌有壁灯,挂有书画;桌上放着古朴雅致的茶具,富有艺术珍玩价值。茶室四周,一泓碧水,九曲长桥,旖旎风光,尽显眼底。北京的老舍茶馆,建筑富有浓重的清代风格,室内搭有一个戏台,由名角弹唱。墙上挂有名家书画,周围缀以四时花鲜。人们可以在茶馆品饮各地香茗,南北茶点,还可观看曲艺演出。
“天堂”杭州的湖畔居茶室,座楼三层,飞檐翘角,画楼精雅,三面临湖,这里占尽了“天下景”风光。在此品茶,独揽西湖秀色。湖畔居室内布置,雅致而不失朴素,墙上是表现茶事的仿古画,桌上古色古香的茶具,其中一楼、二楼,汇集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各种茶宴,诸如红楼茶宴、秦淮茶宴、江南茶宴等;三楼为音乐茶吧,有茶艺演示,使人能尽情享受生活情趣。
所以,凡高档专业品茗场所,对周围环境都是经过选择的,它们或占山,或傍湖,或临江,或掩没在绿树竹林之中,即便选择在闹市中心,交通要道之边,也总要营造一个幽静舒适的环境;而且建筑别致,室内装饰雅典,自然成了品茗的佳处。
而设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工厂车间、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诸如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凉茶,饮茶在于消暑解渴。因此,除了要求供应茶点整洁卫生外,并无多大讲究。尽管这种饮茶方式,缺少品茶情趣,但它与现代生活比较合拍,同样受到人民的欢迎。
家庭品茶,环境较难选择,一般说来是相对固定的。但在有限空间内,通过努力,同样可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台椅,临窗摆设一些盆花,就会增加一些品茗情趣。倘若这些条件也不具备,那么,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有条,做到窗明几净,尽量营造一个安静、清新的环境,同样也能成为舒心悦目的品茶之处。
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味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一些有条件的家庭,除了生活起居外,还设有书房,有的还把书房的一半辟为茶室,形成一个书斋式的茶室。在此,以茶促思,成了文化人的一大时尚。
品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也有强调随遇而安的,如在闽南、广东潮汕地区品工夫茶就是如此。因在当地,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管东南西北,品工夫茶形成一种风尚,所以,品工夫茶一般依实际情况而定,或在客厅、或在田野、或在水滨、或在路旁,或在舟中……,无固定位置,也无固定格局。认为凭着茶座周围环境变化的随意性,茶人在色彩纷呈的生活面前,才能使品茶变得更有主动性,才能使品茶平添无穷乐趣。
其实,品工夫茶的最大情趣,是重在冲泡程序的艺术构思,它运用概括而又形象的语言,总结出高冲低斟,刮沫淋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口诀,使品饮者未曾品尝,已为之倾倒,一往情深,这样“意境美”或多或少地替代了茶人对“环境美”的需求。当然,品工夫茶的周围环境也如上所述一样,也是有适当选择的,只是在当地并没有过多的刻意强调罢了。
(三)茶(艺)馆布置特色
中国现今的茶(艺)馆的布置,固然要考虑美观、舒适、大方,但更要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江、浙的吴越文化,川、渝的巴蜀文化,广东的岭南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云贵的民族文化等,在当地都有着深厚的沉积。这些文化特色都能在当地的茶艺馆中显示出来,或者兼而有之。总之,中国茶艺馆的布置,要求做到既能展示审美情趣和艺术气氛,又能符合饮茶者的心理需求为宗旨。因此,确切地说,中国人认为,茶艺馆的布置,是茶艺馆文化品位的突出反映,也是茶艺馆文化的综合表现。从现代茶艺馆的布置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布局,可供选择。
1.回归自然型
这种布置,重在渲染野趣,强调自然美。所以,品茶室的四壁和家具多采用竹、木、藤、草制品而成。房顶缀以花、草,墙上挂着蓑衣、箬帽、渔具,甚至红辣椒、宝葫芦、玉米棒之类,让人仿佛置身于田间旷野、渔村海边,有回归自然之感。
2.民族风情型
中国乃至世界,有着众多的民族,而每个民族又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饮茶风情。如我国藏族的木楼、壁挂和酥油茶,蒙族的帐篷、地毡和咸奶茶,傣族的竹楼、天棚和竹筒茶等;又如富有南国风光的热带林风情品茶室,具有江南乡土风情的苏杭水乡品茶室,以木制长方桌、竹制高背椅和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为特色的四川品茶室等;再如以木板房、槽门,室内铺榻榻米,进门需脱鞋席地而坐,且简洁明快的日本和式品茶,以及类似于音乐茶座具有欧洲风情的欧式品茶室等。这些品茶室,或具有民族特色,或具有地方风光,或具有异国情调,使饮茶者身临其境,尽管还是品茶,且能产生异样的情趣,有一种新鲜的感觉。
3.文化艺术型
大抵说来,文化艺术型品茶室,最能受到知识型茶人所好。这是因为品茶本身是一种文化,若能使品茶室的周围环境再造就一种文化气氛,更能使饮茶文化上升到精神世界。在这种境况下品茶,理所当然地为文化人所青睐。
文化型品茶室建筑要有较高的艺术感,四壁多缀以层次较高的书画和艺术装饰物,室内摆设以艺术品为主,即使是品茶用的桌椅、茶具之类,也要以功能和艺术两方面去加以选择。但室内的布置与陈设,需有程式和章法,切忌有艺术堆积之感,显得纷杂零乱。否则,它同样会影响品茶者情趣,反而达不到目的。
4.仿古追忆型
这是为了满足一部分茶人的怀古心理。中华茶文化沉淀深厚,饮茶历史悠久,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饮茶特色。从目前我国以冲泡为主的品茶技艺来看,主要的还是从明清开始的,所以,仿古型品茶室的布置,大多是参照明、清形式。通常是品茶室的大门畅开,正中壁上悬挂与茶有关画轴,两侧为茶联。其下摆放一张长条形画桌,上置花瓶等饰物。画桌前正中,放八仙桌一张,两侧各放太师椅一把。整个结构,庄重严谨,充满大家气派。在此品茶,追古忆今,自然喜在心头。
5.其他类型
此外,品茶室的设计类型还有不少,诸如宫廷型、豪华型等,这与经营者的投资多少有关,不过,对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并拥有较多品茶室的茶艺馆而言,品茶室的设计,应是多种类型的,这样方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心态饮茶者的需求,使品茶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