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悠香古韵:茶典故
45123400000020

第20章 茶联、茶歌、茶舞、茶戏

除茶诗、茶词、茶画外,在中国还有许多咏茶的茶联、茶舞、茶歌、茶戏等。这些茶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成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茶的深厚之爱。

一、茶联

在茶文化的百花园中,茶联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茶联可使茶增香,茶也可使茶联生辉。茶联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茶联是茶艺的升华,是茶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大凡茶馆、茶庄、庭院、书斋,茶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在清谈品茗之余,欣赏联语,评论文字,确实能使茶客兴味盎然,使悬联之所蓬荜生辉。

1.茶联趣谈:

古往今来,很多骚人墨客与茶结缘,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茶诗、茶联,遍及神州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边品茗边欣赏茶联,顿觉静中有动,茶中有文,眼界大开。在茶文化宝藏中,茶联是一颗璀灿的明珠,那洗炼精巧的茶联含蓄蕴藉,或吟茶以遣兴,富有诗情画意;或唱茶以见趣,充满幽默机趣;或咏茶以言理,饱含生活哲理,无不给人带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茶联独出心裁地将多音字镶嵌其中,使得出句和对句对仗更为精巧,其高超的艺术功力令人拍案叫绝。有这样一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茶联:

“一杯香茶,解解解解元之渴;两曲清歌,乐乐乐乐师之心。”

相传从前有一个解(jiè)元(明清科举考试时,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姓解(xiè),全名叫“解解元”。盛夏的一天,他外出归来,又热又渴,侍女见状急忙端来一杯香茶,并风趣地说出一联:“一杯香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解元一听,竟忘了喝茶,连声赞叹道:“妙对!妙对!”

此上联妙在何处?妙就妙在巧妙地运用了多音字。出句共用了四个“解”字,前两个“解”是解渴之“解”(jiě);第三个“解”字是姓;第四个“解”字是“解元”之“解”。

解学士绞尽脑汁,却无从相对,于是只好向诸生求对,但京城诸生也无一人能对出下联。从此,“绝对”之名传遍了京城。

无独有偶,京城里有一个姓乐的乐师,一天从外边回来,不见妻子,只闻清唱之声,乐师心中不悦,就唤妻子到跟前,责备道:“一个妇道人家,不理家事,唱什么?”

妻子满脸堆笑以联语作答:“两曲清歌,乐乐乐乐师之心。”

乐乐师一听,不快之情顿消,对妻子的联语大大称奇:“妙哉,此联!”

原来,乐师的妻子不经意中竟对上了那绝对。

这下联中也用了四个多音字,前两个“乐”字是快乐之乐;第三个“乐”字是姓(yuè);第四个“乐”字则是“乐师”之“乐”(yuè)。上下联对仗极其工整,尤其是四个多音字竟对得精妙绝伦,天衣无缝,使人叹为观止。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茶联,很多已经找不出作者来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出自清代;而留有姓名的,尤以郑板桥为最。

郑板桥能诗、会画,又懂茶趣、喜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淡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郑板桥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另外,郑板桥还为茶馆写过茶联,如:

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之感。

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副茶联,并无“茶”字。但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

在陈列室的门庭上,又有另一联道: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联中措辞含蓄,点出了名茶,名具,使人未曾观赏,已有如入宝山之感。

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堂,门前挂有一幅茶联: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该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点化其中,其妙无比。

扬州有一家富春茶社的茶联也很有特色,直言:

“佳肴无肉亦可,雅淡离我难成。”

当年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曰: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话行人。”

此联语意深刻,既有甘泉香茗给行路人带来的一份惬意,也有人生旅途的几分艰辛。

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这样写道: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

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一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该联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人淡泊名利,陶冶情操。

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这不仅刻画了茶馆“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贵阳市图云关茶亭有一副茶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一亭俯着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既明白如话,又激人奋进。

旧时广东羊城著名的茶楼“陶陶居”,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终于作成茶联一副。联曰:

“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

茶联不但可增添品茶情趣,还能招揽茶客。据说,从前成都附近一个小场上,有个茶馆兼酒店的铺子,老板姓张,名为“富才”,由于他的铺子简陋,生意箫条,最后只好由他儿子接手经营。他儿子请了一位叫高必文的知识分子写了一副对联,联语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联语幽默机趣,生动贴切,朗朗上口,雅俗共赏。引得过路人停步,观看之余,都想“偷闲、作乐”一番。主人张贴对联后,生意就日益兴隆。

最有趣的恐怕要数这样一副回文茶联了,联文曰: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倒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亭联中的佼佼者。

2.茶联选读:

在我国,以茶为题材的楹联,数量很多,内容广泛,意味深长。摘编部分如下: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圆耶?是圆,是圆非圆!

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3.有趣的茶回文

所谓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回文趣事。茶回文当然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有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盖上有四个字:“清心明目”,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

“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

而且这几种读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给人美的感受,增强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有些茶碗上也有这样的字。

“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它也可以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

不可一日无此君,

可一日无此君不?

一日无此君不可,

日无此君不可一,

此君不可一日无,

君不可一日无此。

我们把这几句横读、纵读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似乎是一首怪诗。

北京“老舍茶馆”的两副对联也是回文对联,顺读倒读妙手天成。一副是:

“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

此联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经营特征都体现出来,令人叹服。

另一副更绝:“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

既点出了茶馆的特色,又巧妙糅进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

宋代诗人苏东坡有两首回文七绝,

其一是: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其二是:

酡颜玉碗捧纤纤,

乱点余光唾碧衫;

歌咽水凝云静院,

梦惊松雪落空岩。

若是倒读过来,也能读出两首颇具韵味的茶诗来,请各位看官自试一番。

二、茶歌

在以茶为主题的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中,悦耳动听的茶歌是最基础、最常见、最朴实、最富有生活气息的。茶歌又称“采茶歌”,最早兴于茶叶采摘之时。每当阳春三月,茶林片片葱绿,一首首优美的采茶歌就会在东山上飘荡,令人心旷神怡。我国的茶歌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由谣而歌,即民谣经过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

茶乡人民的生活是清苦的,但采茶姑娘的歌声却使清苦的生活涂上了一层甜蜜蜜、美滋滋的味道,如流传于陕西阳山一带的茶歌,歌词为:“云在天上浮,水在山下流;采茶姑娘上山哟,茶歌飞上白云头!鱼儿荡清波,山雀离了窝,獐子蹦出了芽草坡,要听高山采茶歌。”这首民歌用拟人反衬的手法,表现了采茶姑娘对生活浓烈、纯朴的热爱。

1.龙井采茶歌

龙井茶乡人有首《采茶舞曲》其歌词是:“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春天呀,满山新茶吐芬芳。社员呀,个个喜把春色迎。采呀,采呀,快采茶,采茶姑娘学先进,采呀,采呀,快采茶呀,东山西山歌不停,你追我赶争先进哎,你追我赶争呀么争先进。左采茶来右采茶,两手采茶一齐下,一手先来一手后,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两个茶篓两边挂,两手采茶要分家,摘了一会停一下,头不晕来眼不花,多又多来快又快,年年丰收龙井茶。”这首茶歌充分表露了她们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

2.赣南采茶歌

赣南采茶,是一个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地方戏剧种,是一种地道、纯正的赣南民间民俗文化。它的起源与茶叶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赣南茶事兴盛,历史悠久。赣县王母渡下邦乡《李氏族谱》记载:“开园摘茶前夕,皆有唱茶歌、舞茶灯之古习。”清乾隆年间,陈文瑞《南安竹枝词》中曰:“淫哇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唱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综上史料可见,宋、明、清三代,赣南均有名茶列为贡品,为繁荣“茶事”载歌载舞,是茶事兴盛、茶园享有声誉之时。

茶叶生产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是采茶,也称摘茶。采茶多由女性担任,翠绿山野与明媚春光中茶女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抒发性情。由于山歌的内容多属茶山情景、东食西宿有之事,当地群众称山歌为“采茶歌”。“蠢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姨回家报二姨,头茶不比晚茶香”。“秋来采茶渐渐凉,家家裁剪做衣裳。别家做起郎装着,我家做起入空箱”。清闲朴实,内容活泼。采茶歌,实为赣南一道别开生面的民间民俗风景线。

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常常在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灯的演出。明代,赣南安远县有座著名的九龙山,盛产名茶,传说因有九株特别好的茶树而得名。这里是赣南采茶戏的摇篮。从安远到信丰、赣县等地,采茶灯极为流行。

采茶灯中所演唱的采茶歌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顺采茶”,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则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时,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篮”作道具,载歌载舞,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采茶灯,俗称“茶篮灯”。其演出形式只有两个茶女和一个男角,男角称“茶童”,手摇纸扇,穿插其间,表演一些比较简单的与摘茶有关的生活小事,名曰《姐妹摘茶》。这就是形成赣南采茶戏最初的原始节目,也是“三肢班”的雏形阶段。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而出现了大批生活小戏时,采茶戏便宣告诞生了。

3.安溪茶歌茶

安溪茶乡人民千百年来种茶、品茶、唱茶,处处茶香处处歌。每逢采茶季节,茶园里的采茶姑娘与忙碌在田间的英俊小伙子边劳动边对唱茶歌,茶山成了对歌台。清初同安诗人阮曼锡就作有《安溪茶歌》,为清乾隆《泉州府志》所收录。

古老的安溪茶歌以闽南方言及安溪歌调演唱,语言通俗,曲调优美,内容丰富,形象鲜明。这些茶歌或表述茶乡的生活感触,或体现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或反映茶乡今昔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反映爱情生活为主题的茶歌,从初识、盘问、赞慕、相思、规劝、结婚、离别等环节的唱词含蓄隽永、感人肺腑。

安溪茶歌世代相传,妇孺能唱,在全县主要产茶区广泛流传,不少茶歌被录为音乐资料片,现已收集整理《种茶歌》、《茶山情歌》、《日头歌》、《满山茶叶满山香》、《请茶歌》等民间茶歌50多首,收录在《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安溪县分卷)中,其中《茶乡组歌》还荣获福建省第三届“武夷之春”音乐会创作奖。

1988年,安溪县举办“铁观音杯”全国征歌大奖赛,由时任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担任大赛评委会主任,征得现代茶歌2054首,并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飘香的歌》选集。

1988年10月,“飘香的歌”大型演唱会在安溪举行,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姜家锵等同台演出,其中由石祥、胡强、张丕基等著名词曲作家创作的《想念乌龙茶》、《南音与铁观音》、《安溪人待客茶当酒》、《人到安溪不想走》、《敬你三杯铁观音》、《观音韵》等佳作名曲在茶乡大地广为传唱。

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邀请国内名家、专家深入安溪采风,组织本县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体会生活,创作了大量的现代茶歌。由名家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毛阿敏首唱的《铁观音》更是家喻产晓。歌词如下:

一缕醇香捧与君,甜了友谊醉了心。借问茶香来何处,安溪乌龙铁观音。

安溪乌龙铁观音,千年茶都育芳魂。倾倒天下闻香客,纯雅礼和结知音。

结知音,伴着关公巡城,陪着韩信点兵,滴滴送温馨。

送温馨,伴着清风香露,陪着明月瑶琴,杯杯都是情。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舞台表演的需要,安溪县文艺工作者创排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文艺质量高的茶文艺节目,比较突出的有舞蹈《乌龙茶的传说》、《采茶扑蝶》、《欢乐的制茶姑娘》、《品茶王》,答嘴鼓《斗茶》,现代戏《迎茶王》,小品《茶乡情韵》,韵谣《凤凰山,出观音》以及南音作品等,其中不少茶舞多次参加北京和福建省大型文艺活动演出,在泉州、安溪多次参加大型的广场文艺表演和踩街活动,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

4.云南茶歌

在云南,所有的好东西都有歌跟在后面,如娶亲嫁聚,如远走他乡之前的合家席,就是一杯茶,放到你面前,也会有一首歌是关于茶的。

茶歌无处不在。春天的芽叶刚刚萌发,就有身着素色棉麻料短裙的女孩上山,在高高低低浓浓密密的茶树林里,对着渐行渐远的白云唱一曲,对着越来越肥的茶芽唱一曲。茶歌出自女孩子山水滋润的歌喉,清幽、质朴。每一个音符的婉转,每一句歌词的深情,都在茶园里从起到落。这个过程中,茶叶一片片被玉指采摘到竹编的箩筐,再交到说不上准不准的铁秤上,就是一家人一年里的大部分开支。

茶歌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歌词,唱的人根据自己的心情填充充满汁液的文字。更多的时候,茶歌表现的是采茶人渴望的爱情。“春回大地沐春阳,阿妹我们上山冈,山冈茶叶正萌芽,我们爱情早开花。”不知哪位诗人说过,每一株茶树前,都有一段爱情的长歌短吟,那么中国现有茶园面积百万公顷,该有多少茶的歌谣。

应该这样说,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文化现象。茶歌的另一主要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

采茶时的茶歌更多的是爱的旋律,制茶的茶歌则多表现茶农艰难的生活情形。“年年制茶心欢喜,不知市面价已低,茶叶做得比炭黑,哪防茶贩心比炭还黑”。山区商品经济正在萌动,市场规则没有人执行,短斤少两的黑秤像没有登记管理的猎枪。茶叶在市场黑心茶贩手里一转身就成了掺上红木叶紫茎泽兰的假茶,把滇西盛产的优质大叶种茶变成劣质的代名词。然而,茶歌没有因此像冬天里凋萎的茶芽,仍然在茶园里顽强生长,只是有人唱着茶歌离开故乡的时候,两眼才是满边的泪水。

5.斗茶歌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是范仲淹写的一首描写宋代武夷斗茶的长歌,歌中将屈原、刘伶、卢仝、陆羽等名家在斗茶中的情趣,描写得淋漓尽致。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水暖冰微开。

溪边奇若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示盈譫,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熔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瞻。

北苑将朝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磋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可我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矶满斗归。

6.其他茶歌选读:

《富阳江谣》

富春江之鱼,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

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

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生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

富春水,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

呜呼!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龙井谣》

龙井龙井,多少有名。

问问种茶人,多数是客民。

儿子在嘉兴,祖宗在绍兴。

茅屋蹲蹲,蕃薯啃啃。

你看有名勿有名?

《伤心歌》

鸟叫出门,鬼叫进门。

日里摘青,夜里炒青。

手指起泡,眼睛发红。

种茶人家,多少伤心。

《武夷山茶歌》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台湾茶歌》

(一)

好酒爱饮竹叶青,采茶爱采嫩茶心;

好酒一杯饮醉人,好茶一杯更多情。

(二)

得蒙大姐按有情,茶杯照影景照人;

连茶并杯吞落肚,十分难舍一条情。

(三)

采茶山歌本正经,皆因山歌唱开心;

山歌不是哥自唱,盘古开天唱到今。

(四)

茶花白白茶叶青,双手攀枝弄歌声;

忘了日日采茶苦,眼上情景一样好。

《采茶歌》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渡洞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都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采茶歌》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小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容。

六水三山却少田,生涯强半在西川。

锦官城里花如许,知误春归几少年。

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试采茶,

细叶莫争多与少,筐携落日共还家。

头遍采茶茶发芽,手提茶蓝头戴花,

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

莫让爹妈把心挂。二遍采茶正当春,

采罢茶叶绣手巾,两边绣的茶花朵,

中间绣的采茶人,姐妹绣花用了心。

三遍采茶忙又忙,又要采茶又插秧,

去插秧来茶叶老,去采茶来秧要黄,

采茶插秧两头忙。

《采茶歌》

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

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

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女烘焙终朝忙。

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

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

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处憔翠死。

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

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锣鼓茶歌》

歌手拿上锣鼓,两人对唱,每人两句,夹以锣鼓,一韵到底。或一人唱一人和,或一人唱众人和,形式不拘一格。

日上山顶正偏斜,远望大姐来送盅茶,左提米泡盐蛋酒,右提一壶花椒茶,喝了盅茶再来挖。

远望大姐来送茶,米泡盐蛋手中拿,男女老少加把劲,插到田边好喝茶。

郎在高山砍竹麻,姐在山窝喊喝茶,一日砍倒三捆竹,三日砍倒九捆麻,哪有闲工吃姐茶。

《男女对歌》

正月里是新年,郎把皇历翻几翻,

哥,看个好日子上茶山。

出个什么门贩个什么茶,就在我家种庄稼,

哥,外种庄稼内安家。

六月里太阳大,田难种来地难挖,

姐,一心只想贩紫茶。

中隔儿壁有个王老八,年年进山贩紫茶,

哥,没有几个银钱带回家。

我要走来你就走,你要走来我不留,

哥,留在我家结冤仇。

送郎哥到箱子边,打开箱子拿银钱,

哥,常把小妹记心间。

送郎哥到大门庭,大门庭前一对纱灯,

哥,要学蜡烛一条心。

送郎哥到大门口,双手扯着我郎手,

哥,实是难舍又难丢。

送郎哥到稻场边,脚踏石磙发誓愿,

哥,九年不回等十年……。

《茶茗词》

酒食芯芳,芬茗清香。克湮克祀,是蒸是烹。

甘露之美,璧玉之精。既清且洁,神其来韵。

《彩茶歌》

彩茶清洁笑颜开,香透玉兰郎莫猜。

红粉佳人早有意,风流才子抱琴来。

《传茶词》

执茶者执茶,司杯者捧杯。

当茶一献,礼性三让,

夫妻相和好,琴瑟与笙簧。

《赞茶歌》

说赞茶,就赞茶,我把茶籽说根芽……

人也好,水也甜,水里加糖比蜜甜,

恭喜你夫妻结百年……

茶男茶妇,成双成对。

姜盐泡茶,多滋多味。

之子于归,茶喝双杯。

宜室其家,再要糖茶。

《哭茶歌》

爷哎……你莫喝阴家的亡魂汤,来喝阳雀没开口的细叶茶。

爷哎……你起来陪客喝杯茶,保佑你的儿孙享荣华……。

《献茶歌》

百节裙,细细开,折折打开有茶叶,清明茶儿针针尖,茶香送爷见佛勒……

川芎茶,香又香,一头走,一头唱,糕点粮食加烟酒,西去路上莫作渴……。

《茶茗词》

恭祝致告,茗献清芬。

仙人掌设,瑞草魁号。

龙团解渴,雀舌生津。

雨前云雾,珠宝味歆。

《奠茶歌》

一奠茶兮茶芬芳,龙团雀舌味异常,愿吾父(母)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无疆。

二奠茶兮茶新鲜,习习清风达九天,愿吾父(母)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无边。

三奠茶兮茶满杯,青果黄芽瑞草魁,原吾父(母)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悠哉。

《节庆茶歌》

正(罗啊火)月摘(也)茶是新年,(呀喂儿唷),

奴找东家佃茶(儿)园(哪荷嘿)。

一(罗啊火)佃茶(唷)四十二亩(呀喂儿唷),

管家面前讨价(呀啊)钱(哪嗬嘿)

……

正月采茶(呀啊)是新年,

姐妹采茶(唷)进茶园,

一佃茶园十二(啊)亩(罗唉),

当官(的呀)许下两吊钱(乃唉)

……

《赞茶歌》

良言报喜独生花,出了那家来这家。

这家老板笑哈哈,出门就喊请喝茶。

吃了茶来多谢茶,吃茶不能算打发。

老板打发出了手,游春好去拜别家。

《祭祀茶歌》

四月采茶茶满园,茶树底下小蛇盘,多烧香烛黄表纸,保佑茶山得平安。

七月采茶七月七,各处乡亲来祭祖,摘些细茶丢篮内,祖宗来把郎保佑。

十月采茶茶叶黄,姐在房中许猪羊,猪和羊来都许过,卖罢茶叶早回乡。

九月过了十月忙,十月家家焚宝香,十月有个香茗会,香茗大会谢玉皇……

《茶工歌》——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三、茶舞

茶舞是综合的艺术形式,比较著名的茶舞是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汉族地区的“采茶”,亦称“茶歌”、“采茶灯”等。我国少数民族盛行的盘舞、打歌往往以敬茶和茶事为内容,从一定角度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舞蹈。如彝族打歌时,客人坐下后,主办打歌的村庄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锣和唢呐的伴奏下,手端茶盘或酒盘,边舞边走,把茶酒献给每一位客人,然后边舞边退。云南洱源白族打歌时,人们手中端着茶或酒,在领歌者的带领下,弯着膝,绕着火堆转圈圈,边转边抖动和扭动上身,以歌纵舞,以舞狂歌。

采茶歌的通常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舞,后发展为数人或十多人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锄头、撑杆等道具,女的或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茶器具,或擒着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为种茶的全部过程,如《桂南采茶》中有“恭茶、参拜”,预祝茶叶的丰收;“十二月采茶”、“摘茶”、“炒茶”、“卖茶”等,表现从种茶到采摘加工等过程。采茶的舞蹈动作一般是摹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有时也摹仿生活中梳妆、上山以及表示男女爱慕之情的姿态。根据福建采茶灯改编的《采茶扑蝶舞》是茶舞中最著名的,其歌词清新,动作优美。

茶舞《月夜茶香》,表现的是一群村姑劳动之余,在月夜竹影下细品慢尝香茗的情景。这情景如诗似画、美不胜收,正如舞曲歌词所唱的那样:“红泥炉,紫砂壶,羽扇轻摇徐徐煮。借问谁家茶最好,回味三日忆不足。一叶留住四季春,细品农家丰乐图。”

舞蹈具有浓郁的吴越文化特色,反映了江南特有的茶风、茶俗,具有一种娴雅超俗的审美意蕴。舞蹈中茶乡姑娘缓缓的小幅度动作,以胸腰带动胯的曲线立姿和出胯伏地的跪态形成了柔美的外形,透出一股江浙妇女特有的含蓄和雅韵。生活之美,形象之美,融于富有水乡茶文化特色的舞风中。

舞蹈中九位姑娘身着彩绘的真丝服装,以洁白的羽毛扇、古朴的石泥炉和九只造型各异的紫砂壶作为道具,其娴雅的舞姿与月夜竹景和优美的江南田歌相伴,使得“月夜茶香”的舞蹈始终萦绕着一种淡淡的、雅雅的抒情氛围,从而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茶文化所特有的高雅、深沉、平和的意境。《月夜茶香》是一个向人们昭示茶文化博大精深、高雅脱俗的好剧目。

四、茶戏

茶戏联姻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戏曲中就有不少剧目表现了茶事活动的内容。如宋元南戏《寻亲记》中有一出“茶访”,元代王实甫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的剧目,无名氏的《鸣凤记》中有一出“吃茶”,明代计自昌《水浒记》中有一出“借茶”,高濂的《玉簪记》中有一出“茶叙”,清代洪昇的《四婵娟》第三折为《斗茗》。此外,元代马致远的杂剧《陈抟高卧》,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明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劝农”一出,均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茶事。

近现代戏剧中,也有一些涉及到茶事的内容。如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创作的《环璘与蔷薇》中,就有不少煮水、泡茶、斟茶的场面。50年代,我国出现老舍先生创作的著名话剧《茶馆》。全剧以旧时北京裕泰茶馆为场地,通过茶馆在先后不同的三个时代的兴衰及剧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同时,《茶馆》还重现了旧北京茶馆的习俗:茶馆中既卖茶,又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在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让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茶馆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地方剧种中也有许多优秀的茶戏剧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黄梅戏原名就为黄梅采茶戏,它是由黄梅县流行的山歌、采茶小调等与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文化的传统剧目,较著名的有《姑娘望郎》、《送茶香》、《金莲送茶》、《陈妙嫦送茶》等。

《姑娘望郎》中的嫂嫂名何氏,是张德和之妻,姑娘叫张德英,是张德和之妹。何氏在采茶时张呀、望呀,企盼在南京卖茶的丈夫早日归来。德英是尚未出嫁的少女,尽管她在心中日夜牵挂远在汉口做买卖的未婚夫叶五,希望早日被有情人迎娶,但却装作在茶园中盼望哥哥的样子。这出戏载歌载舞,演唱形式活泼,是一出具有田园风味,表现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精彩剧目。

1.赣南采茶戏简介

赣南采茶戏是著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赣南茶戏中亦有一些以种茶、采茶、茶业贸易、茶农爱情生活以及茶山人民与茶商的斗争为题材的剧目。其中以茶取名的就有《姐妹摘茶》、《送哥卖茶》、《小摘茶》、《九龙山摘茶》等。剧中人物的名称也多与茶有关,如“茶童”、“茶妹”、“茶姐”、“茶娘”、“茶公”、“茶婆”、“茶仙姐”、“茶郎子”、“茶老板”等。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安远九龙山茶为清朝贡品。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云集于九龙,采购春茶。靓丽采茶女边唱采茶歌,歌声此起彼伏,一唱采茶歌,歌声此起伏,一唱众和。茶业发展,采茶歌也不断流传与发展。早在明万历年间,《插秧采茶歌》已进入了绅吏的“大雅之堂”。

据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

此后,始源于同为客家人大本营——闽粤赣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粤东的采茶灯传入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间灯彩结合,演变成有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结合的采茶小戏《姐妹摘茶》。后经改编并加入纸扇等道具,创造了《卖茶》、《板凳龙》等剧目。剧中人物演变为二量一丑,即“三角班”。继而发展到有十三场、四十多折、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等茶灯戏剧,采茶灯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

这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欢快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因此获得迅速发展。

2.台湾三脚采茶戏

三脚采茶戏是客家地区最为人熟悉的小戏,另外尚有其他的小戏,如相褒戏和拋采茶;三脚采茶戏的形式由大陆传过来,因所有故事场景都仅由二旦一丑呈现,故名“三脚”,在台湾所演出的戏码,多离不开“张三郎卖茶”的故事情节,因为剧情涉及采茶、卖茶,因此习惯称之“三脚采茶”。最初三脚采茶班的成员完全是男性,每个不到十人的小团体,在北部客家地区游走于各个客家乡民聚落,不搭戏台,不备砌末,在旷地广场里卖艺赚取赏钱,跑江湖,称为“落地扫”。

由客家山歌演变成三脚采茶戏经改良戏时期,再到采茶戏广播节目时期的王禄仔卖药型态,到今天的文化场(民间对政府文教预算补助演出活动的说法),其间三脚采茶戏表演的音乐及基本故事内容变化并不大(不断改变的是表演的空间环境与观众),还是只有简单的人物、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客家民谣。

三脚采茶戏中以一个茶郎的故事为轴,形成各个小段戏出,主要有上山采茶、送郎、籴酒、茶郎回家等几出;其余像桃花过渡、十送金钗、拋采茶、扛茶等几出则是另外再由茶郎的故事衍生而来,如扛茶则是籴酒再发展出来的,另外像病子、问卜、公背婆、开金扇、初一朝、闹五更、苦力娘等则是以这种情节发展模式另外而成。

经历过改良戏时期,三脚采茶戏在采茶戏广播节目时期中,当时不论采茶戏广播节目,或在外促销药品的露天表演,所用的音乐伴奏乐器编制,和当时其他大戏所用乐器组合多已大致相同,也是以壳弦为主要的旋律伴奏乐器,另外以和弦(帕士)、大广弦、扬琴、笛为副;再加上一组打击乐器提点戏剧进行节奏。

戏剧进行中,打击乐器所用锣鼓点虽借自其他剧种,但演员所唱仍以客家民谣为主,且每出不同的段子多只用几种民谣曲调,并以其中一种为名,有的以该段出名为其中某一曲调之名。这些许多同时是剧名的民谣,多是在三脚采茶戏这种小戏出现之后才渐渐发展出来的地方小调,当然其中也有相当古老,传播区域相当广,不限于只在客家地区流传的小调民谣,或发展时间到相当晚近之后才成型的新歌谣。

至于原在山野中传唱的山歌,被吸纳到三脚采茶戏中,除曲调原般外,歌词与音乐性格也进行了改变,不但降低原本环境中所特有的歌词即兴和随兴的曲调节奏特征,原本不用伴奏的歌唱形式,也加入乐器伴奏扩大音色上的变化,以适应戏剧表演加强效果;如老山歌、老腔山歌等皆是。另外客家民歌中的平板,除运用在三脚采茶戏,同时也使用于单人故事说唱或劝世文演唱的江湖卖艺表演。

3.祁门采茶戏

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戏曲调优美,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

4.黄梅采茶戏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5.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剧目多达一百多个,还涌现出如李盛满、徐世怀、陈新岩等名演员。

阳新采茶戏音乐由正腔、彩调、击乐构成,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可塑性大,板式变化多,表现力强。彩调节奏明快,包括民歌、灯歌、田歌以及从说唱音乐中吸收过来的道情。

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