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悠香古韵:茶典故
45123400000002

第2章 茶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在当地语言里的读音和称谓,甚至茶叶的品钦习俗等等,莫不源自于中国。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茶叶种植、生产制造和茶文化传播,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本章将回顾中国的茶文化史,将这一灿烂的茶文化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茶业有历史史料记载是从汉朝开始的,尤其是汉末时期的三国时期,从此开始,有关茶业的文字记载在各个朝代越来越多,并随着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波动,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三国两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局势混乱,最后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吴国在扬子江下游,接近茶叶的产地,盛行喝茶的习惯。据《三国·吴志·韦曜传》:“孙皓饮群臣酒……或赐茶茗以当酒。”从这件事看来,孙皓(吴国第四代国王乌程侯)把茶赏赐给韦曜,作为酒的代用品,如此“以茶代酒”则是不争的事实。

西晋时期,张载有诗曰:“芳荼六种清凉冠”;孙楚在所作的歌中也提到:“荼,巴蜀出”。这些印证了在四川地方,不仅表示扬子江流域是中国茶叶的原产地,而且可推定中国人喝茶是从四川省的下流推广到各地去的。

至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谢安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利用茶果招待宾客。由此可以认定当时用茶果招待普通的客人,已经是一定的规矩了。

二、南北朝

南朝因为接近茶叶产地的关系,饮茶更见普及,几近“日常茶饭事”。至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从南朝归顺的人增多,其中有一位叫王肃的儒者,不喜欢北族风味的羊肉、酪浆,而喜好鲫鱼羹,口渴的时候就喝一点茗汁(茶);后来王肃渐渐吃惯北方的口味。有一次,他和孝文帝在宴会时,吃了很多的羊肉,也喝了不少的酪浆,于是孝文帝就问王肃说:“中国饮食方面,羊肉和鱼羹、茗饮和酪浆,那一种较好呢?”王肃就回答孝文帝说:“羊为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虽然所好有不同的分别。羊可比为春秋时的齐、鲁大国,鱼可比为邾、莒小国,唯茗就不能做为酪的奴隶了。”孝文帝不禁大笑,因此称茶为“酪奴”;而喝茶的风气也渐渐的传播到西北一带了。

王肃趣意附和,遗茶以“酪奴”之名,自然不是茶的过错。但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当时饮茶的普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唐代

唐代茶叶的普及与佛事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于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随后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于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此外,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是普遍的饮料了。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著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茶经》。《茶经》的出版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从此以后,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惟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后茶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宋代

茶税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宋时期茶叶生产飞速发展,“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茶经》),这一时期,茶叶制作空前活跃,大约有三十多种较具代表性的茶书,详细记载了这一时代茶叶生产的兴盛和对品饮艺术的探索。

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觉时代,那么,宋代就是朝着更高级阶段和艺术化的阶段迈进了,如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斗茶与日本茶道有着显著的承袭关系。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

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于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入心头的内在感受,该给心态更为内省、细腻的宋代人士带来多少的愉悦和慰藉啊!

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家学范仲淹曾以满腔的激情、夸张的手法、高绝的格韵、优美的文字,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了当时的斗茶风俗和茶的神奇功效。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被人们认可与卢仝的《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宋朝的茶业,政府采取的是国营方式经营管理和控制,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不使茶来资敌;同时为了要维持财政,所以实施茶叶专卖。北宋因要防备辽、西夏、金的侵略,在边疆驻扎很多军队,于是就派商人负责运送军粮,做为补偿,就交给他们一种贩卖茶叶的外贸特权,为军队的供给做出了贡献。

五、元明代

到了元代,茶叶又返璞归真,追求简约。与宋代茶书兴盛的状况相反,元代茶业著作却迅速地滑到了谷底。经过千曲百折,明代茶集的编撰再度呈现辉煌,五十多部茶书相继问世,真是“另有奇葩逞风流”,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茶书撰写的巅峰时期。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

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于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也因故国残破把这种心境一扫而光,转而由茶表现清节,磨砺意志。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代的特色之一。对于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在宋、元时代之后,中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真味,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于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的)而鼓励人民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这一种从固形茶到煎茶的大变化,使得中国茶书的根底发生动摇,但随着煎茶的普及,关于茶的知识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从明代开始,有茶政之设,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这种机构称为“茶司马”,为官家正式设立管理茶政的大组织,可见茶在当时已占明朝军事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六、清代

清代开始,就废弃了一切茶叶禁令,允许自由种植茶叶,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以讫于民国的茶政。从此可看出: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所以才视之为:“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中国茶道在“康乾盛世”再度辉煌,但是到了清朝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欺压,中国经济不可挽回地走上了衰微之路,在这种新的格局下,中国茶文化虽然受到影响,但饮茶却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只是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茶的著作只有十多种,其中有的还下落不明,与明代的盛大状况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只是他们的真知灼见,大多融会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之中。

丰富地载录清代茶事的书,当首推《清稗类钞》。这部书由清末民初人徐珂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辑成,大都是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该书中关于清代的茶事记载比比皆是,如“京师饮水”、“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杨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工夫茶”、“叶仰之嗜茶酒”、“顾石公好茗饮”、“李客山与客啜茗”、“明泉饮普洱茶”、“宋燕生饮猴茶”、“茶癖”、“静参品茶”、“某富翁嗜工夫茶”、“茶肆品茶”、“茗饮时食肴”等等,成为清代茶道与清人“茶癖”的全景观照。

《清稗类钞》还多方面记载了不同阶层的品饮活动:“茶肆饮啜,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进入茶肆者,终日勤苦,偶于暇日一至茶肆,与二三知己瀹苟深谈者有之,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亦有之。清代京师茶馆,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平日,茶馆中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