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节日手册
45115900000013

第13章 汉族节日(9)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举行。每年此时花朵多已凋谢,花神姑娘退位归闲。人们纷纷在这期间祭祀花神。曹雪芹《红楼梦》对其有描绘。人们用花瓣柳枝编制车马轿顶,或用绸缎、五彩丝线系在树枝和花的中央,并供奉上各种重礼。现在这个节日已不流行。

立夏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又名尝鲜节、吃新节。每年农历立夏日举行,各地均有活动。江苏武进地区立夏荐“三鲜”,是指地上三鲜:苋菜、蚕豆、杏仁;树上三鲜:樱桃、梅子、香椿芽;河中三鲜:海丝、鲥鱼、咸鸭蛋在农历立夏日,吃此三鲜,俗称尝“三鲜”。浙江永修立夏节则家家户户蒸米粉肉,做“立夏粑”,馈送亲朋;乐平县杀公鸡给男少年加餐,据说吃了可以增力、俗称撑力。江浙一带农村立夏要喝白酒,给儿童午餐煮鸡蛋等。午饭后,还要给儿童称体重据说越称越长,不怕夏日酷暑。浙江新昌一带则家家煮食新笋,据说可以健脚,行走生风。杭州名家在这天烹茶,配上各种细果,邻里之间互赠,称此茶为“七家茶”。

祭田婆

浙江省永康一带的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夏至日举行。当地人们认为田婆一年四季辛劳,为酬谢田婆,于每年农历夏至日举行祭祀。这天,每户农家都要备下祭礼,如大肉美酒、果品糕点等到田头祭拜土谷之神。人们在田头插上草标,摆上祭品,焚香叩首,祈求田婆保佑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林家亭子庙会

浙江省海宁县斜桥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清明过后小满之前举行三天。林家亭子即斜桥区林庵,里面供奉着张六相公的神像。庙会时要迎神。迎神队伍浩荡热闹,前有锣鼓开道,中部是神轿,后面有高跷、龙灯、彩蚌、彩狮、荡湖船等。队伍中有些虔诚的男女则身披囚。衣跟随。人们还用纸扎制成像真马一样大小的纸马,夹杂在队伍之中。队伍先后要过王家场、五路经、祝场、祝仲、郭店、黄梅庵等地,最后再绕回林庵。所经过的地方,引来无数观者。

苏州立夏节

江苏省苏州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立夏日举行。因入夏之后,人们常常疏忽大意,容易染上疾病,当地人称之为“注夏”。由于过去当地医疗等条件差,人们便祈求神灵保佑。每到立夏这天,取出隔年的撑门炭,煮茶饮用。这茶叶讲究要向左邻右舍的人家索要,当地人称这为“七家茶”。在这天也有人家给孩子吃猫、狗剩下的食物,俗称猫狗饭。这天还严禁人坐在家门槛上。

雷祖祭

甘肃省永登县城关城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民间相传雷祖可以驱逐妖怪,镇制魔鬼,因此当地群众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起就每天早晚两次进香,祈求雷祖庇护庄稼免遭灾害,保佑人畜平安,作物丰收,其中以农历六月十四的祭祀最隆重,届时,全村男人,不许女人参加,都前往雷祖庙燃香烧纸,叩首祭拜,供奉全羊,祭品丰盛,人们虔诚许愿。现已不流传。

灵应庙会

浙江省黄岩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相传农历五月初一为春秋时吴国宰相伍子胥诞辰之日,因而发展成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举行,会期3天。

届时,灵应庙内彩灯高悬,香烟缭绕,家家户户准备上好祭品,瓜果、糕点、肉鱼、豆腐一应俱全,送到庙里供奉在神像前,叩拜磕头,祈求伍公侯王托福全家。3天大戏昼夜不断。人们还纷纷设置酒席,请来好友亲朋痛饮。本世纪50年代庙宇被拆除,后有人在原址上又重建灵应庙。

天津端午节

天津一带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持续五天。

第一天,家家户户的妇女用棉花、棉布缝制些小狗、小人、小口袋,给小孩子带在身上,嘱咐孩子要小心保存,不许丢失。若不慎丢掉,则认为这孩子本年之内必有大难降临。初五前,主妇们携子带女到河岸或地边“躲午”,以为这样可以躲避灾星。待回家的路上把原带的小物件投到水里,取小人代替受灾、小口袋装走晦气之意,俗称狗咬灾星。

推龙船

浙江省武义县一带的民间节日。每年五月初一举行,为期5天。民间传说,古代有个叫王崇的人,被鬼附身,一个老道士帮他捉到鬼怪,装入酒坛里封住口,扔进江中。酒坛漂到了浙江省武义县,被人捞出并打开了盖子,鬼趁机逃出,骚扰百姓。城隍得知,当即命判官捉鬼,并在五月初五那天送鬼离开武义。于是当地民间便在农历五月初一推龙船,送走鬼怪之俗。当天,人们扎制龙船,裱糊上纸张,在上面描绘图画,彩纹。到初五一人敲鼓鸣锣绕船三圈,7人推船,众人则放炮点鞭。城里百姓全去看热闹,有的人家和店铺还往水里撒茶叶、米。人们把龙船推到水中。乡下百姓人家则在初五前进香念经三天,初五那天再推一小木船过河。

端午节

我国传统民间节日。流传于全国各地。节期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又叫端阳、重五。

端午节家家包粽子,商店也卖粽子。江南水乡,还要开展热烈的龙舟赛,一时江上浪花翻涌,鼓声震天,把端午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源说法很多。后世最主要的说法,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是古代楚国人,他热爱祖国,敢于直言,后被流放。其诗集《离骚》表达了他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思。得知京城被秦国攻占后,他悲愤万分,投汨罗江自尽了。屈原投江后,乡亲们沿汨罗江而下,直迫到洞庭湖也没有结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把他投江的日子——五月初五,定为屈原的纪念日。其时,早在屈原投江以前,民间已有过端午节之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据说,赛龙舟是从屈原投江后,人们组织舟船,竞相划桨,寻找尸首演变而来的。在汨罗江畔,每年端阳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赛前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抬着龙头,先到屈原的庙前进行祭祀和朝拜,然后开始龙舟比赛,以最先到达者为优胜。

关于吃粽子,传说屈原死后,人们很怀念他,于是常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一天晚上,有人突然梦见屈原,问他可曾吃到送给他的米饭?屈原说,所送的米饭全让鱼虾吃掉了。屈原请人们以后用竹叶包饭,做成菱角状,鱼虾就不能吃了。于是人们就把米饭包成像今天粽子的样子,投到江中。

喝雄黄酒,古人认为是祛邪杀虫。但经分析研究,雄黄是以硫化砷为主要成分的砷化物,对人体有害,现在人们已不再饮用。

挂艾叶,古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艾含有一种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杀虫、驱寒等作用,有利于预防一些传染病,在夏季酷暑到来以前,这一活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大帝诞

福建省福州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称瘟鬼为大帝。人们修建大帝庙的祭祀瘟鬼。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届时,人们到大帝庙祭拜,看到面目狰狞的五座神像无不感到恐怖阴森。人们奉供祭品,焚香明烛,顶礼膜拜,并在前后月余连唱大戏,以讨瘟鬼欢喜,祈求一年平安健康。由于这个节日所耗资金巨大,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知府下令取缔,拆除大帝庙,惩办祭祀昔。后来又有人重修大帝庙。现在已不再流行。

建德端午

浙江省建德一带汉族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日由来与神话白蛇传有关。话说白娘子盗得仙草搭救许仙,同时也挽救了建德城里遭受瘟毒的人们。人们感激白娘子的恩德,在她死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到镇压青、白蛇的南北二座塔下祭祀她。同时,也祈求白娘子保佑人们人畜兴旺,平安灭灾。

神仙坡节

贵州省纳雍、水城一带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占代相传,当地有一位叫木达的小商贩,童叟无欺,买卖公平,从不骗钱。在他百岁前一天,招集周围48个村寨的各族青年来到现今的神仙坡,为青年物色对象,牵线搭桥。过后众人眼见他乘一只白仙鹤飘然而去。故此坡得名神仙坡。当地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群众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便集中到此,歌唱游玩,来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仙人。渐渐演变成神仙坡节。

送药节

浙江省慈溪、奉化一带汉族民间节日。当地有个习俗,认为农历五月初五中午以前捉到的蛇、蝎、蜈蚣等动物的药性最好,便纷纷在这天捕捉。然后送给老人长辈以尽孝心。嫁出去的女儿也把这作为送给父母的最好礼品,祝老人们健康长寿。当地百姓认定五月初五这天百草都是良药,人们遂到野外采集千金花、六月雪、秋蒿、桐子叶等名贵草药,逐渐形成节日。

谢蚕神

浙江省湖州一带汉族蚕农的传统节日,也叫端午谢蚕花。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每到这天,各养蚕户准备下猪头、肋条肉、香烛、纸锭等祭品向蚕神行大礼,感谢蚕神让蚕农丰收。这天,年轻姑娘们还要到溪水边,互相追逐嬉闹,笑逐颜开。人们憧憬着蚕茧丰收。

铸铜镜

旧时汉族制镜工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民间节日。此日,制镜匠集中在一起,于船上铸造铜镜。所铸之镜叫“天子镜”。专门用来给皇帝进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百烁镜》云“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玉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详细描绘了此节之盛况。现在这个节日已经失传。

石战

台湾省东港一带的汉族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其来由,一说源于牧童的石战游戏;一说与当地早期家族间的械斗有关。也有的说,当地有一个人重病在身,久治不愈,恰逢五月初五进行大规模石战,他抱病投入,出了一身大汗,病不治自愈。消息传开,人们都认为石战可以祛病,遂沿袭成节。

石战十分激烈。这一天,各村组成团队互相进行石战对抗,战斗地点时时转移。两队激战时,有一队保持中立,看看其中某队招架不住时,便参加相助。敲锣打鼓,呐喊助威,男人参战,女人捡石,负伤者比比皆是,还常有伤亡发生。石战中的胜者可以进入战败一方的村内,毫不客气地享用各家的粽子、酒和菜。石战在清光绪年间最盛,至今已势微。

龙母诞辰

广东省德庆县汉族民间节日。当地传说农历五月初八为龙母诞生日,遂于每年这天举行活动,祈求龙母保佑生活平安,吉祥。每次庆贺活动从初一开始,初十结束。

在诞期,神案上要摆5条“青龙”于柚木丛中。青龙象征着被龙母抚养大的5条青龙前来祝贺。妇女们争相饮用庙后的一泉水。据说这“圣水”饮用后可以去毒气延寿数。庙里还允许让未有子的妇女坐在龙母龙床上,摸些枣、莲子、花生之类,讨个吉利,早生贵子。又因民间传说龙母爱吃金猪,香客们便前来供奉烧猪,讨龙母欢心,虔诚敬奉龙母娘娘,求得平安。

大同城隍庙会

山西省大同一带民间节日。当地汉族群众相传农历五月十一是城隍生日,故在每年此日举行大庙会。这天,人们纷纷从周围各地汇聚一起。清晨便有隆重的祝寿仪式,由主祭人带领助祭人和全体会首,依次站立在城隍庙正殿前,钟、鼓等器乐齐鸣,主祭人设案焚香,恭祝城隍长寿,祈望百姓平安。从五更天起,进香、许愿、还愿,送祭品,求子求寿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要先供过本地城隍后方可前来,城隍爷才能显灵。有虔诚的甚至身背马鞍、口衔铰环,跪爬前来,以明其诚意;也有的布施钱财,供奉重礼。在庙会期间,有练拳比武、卖艺杂耍、兜售商品,对唱大戏,十分热闹。观在已演变为物资交流大会。

送羊节

河北南部一带的民间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姥爷(外祖父)、舅舅要给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如今送的是白面蒸熟的面羊。

此节俗由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兴起。传说沉香是个孝子,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母亲之后,就要去劈将他母亲压在山下的舅舅——杨二郎的头。其母三圣母念手足之情,阻止了沉香。沉香提出要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一对活羊(羊与杨谐音),年年剥它的皮,吃它的肉。杨二郎就在第二天,即五月十三,赶两只活羊送给沉香。以后年年如此。这个神话故事在冀南一带流传甚广,遂后老百姓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

不过,现在的送羊,已经与沉香的神话故事完全无干,主要表示姥爷、舅舅对小外甥的爱怜。近年,这一旧俗又添新风,不再是姥爷舅舅给外甥送羊,而是外甥送羊给姥爷姥姥,舅舅妗妗,利用这个机会去看望老一辈人而且面羊也被新面馒头代替了。

竹醉日

古代民间节日。也称“竹迷日”,流传于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朝时就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举行。这一天被视作龙的生日,可以种竹。五六月是旧笋已经成竹,新根还没有长成之时,所以最适宜移栽。清代到民国初年,山东等地仍以五月十三为竹醉日,多在这一天栽竹子。

大端阳节

湖北省宜昌一带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至十五举行,为期3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讲究饮菖蒲酒,吃角黍。还有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周围围观的人众多,各各摇旗呐喊,十分热闹。人们披红戴绿,歌唱欢笑,气氛热烈。古代文人雷思霈曾作诗描写道:“樵歌社鼓插秧归,肯放江头乐事稀。天下无舟不竞渡,峡中有鸟只争飞。市儿各唱迎神曲,游女多穿送节衣。懒向灵均陈楚些,一杯聊为洒渔矶。”

夏节

汉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亦称夏至节。时间在农历五月间,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从周代开始,便有此日祭神的习俗。各朝沿习,到清代,夏至日仍大祀方泽,为国冢大典。

陕西省一带此日要吃粽子。在南方,则要用大秤秤人,来检查肥瘦。村中人家,还要烙薄饼,夹青菜、豆腐、腊肉,用来祭祖和赠送亲友。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要到娘舅家吃饭,娘舅要备一碗苋菜一碗葫芦,说是吃了苋菜不发病,吃了葫芦,大腿有力。民间还有吃伏茶、祭田公田婆、拜秧田等习俗。

雨节

黑龙江肇源县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举行。相传农历五月十三为关羽单刀赴会时的磨石之日。而每到这一天,又常有雷雨,可以解除旱灾。人们感激关帝的恩泽,便每逢五月十三举办庙会,祭拜关帝,祈求天降甘露。有句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说明了这个节日的来由。

都天会

江苏泰县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八和十月十八举行两次。相传唐朝安禄山叛军打到睢阳,太守张巡杀妻妾给士兵吃,得以阻挡住安禄山的进攻。民间为了纪念张巡及那段史事,从此兴起都天会。苏北一带建有都天庙。每逢都天会,人们便前往烧香祭祀,还有舞狮子耍龙灯等习俗活动。

送大菩萨庙会

安徽省繁昌县荻港镇一带民间节日。每闰年农历五月十五举行。节期6天。相传,在离荻港3里远的缸窑村谦益油坊的老板,从江西九江购货乘船回来。同船还有5个人,随身只携带一个黄布包。到岸时,这5个人向油坊老板借了一盏灯笼,然后朝天都庙走去。第二天天明,老板找到天都庙,在香案上看到了那盏灯笼和5个人所带的黄布包。布包里面有一本经书,上面写着每逢闰年农历五月十八,荻港全镇人必须沐浴吃斋,送五尊大神,否则会遭到瘟疫之灾。当地人不敢怠慢,照书上所说,每闰年五月十三开始举行6天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