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45110800000033

第33章 心理健康的孩子最优秀(2)

消除孩子的消极心理

当孩子学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时,他的未来就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豁达也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家长应当知道,乐观的孩子一定会比悲观的同伴更易成功。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很重要,这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心态乐观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就是在点燃孩子对未来、对成功的希望之火。乐观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命运不错,即使遇到一些挫折,他还是深信自己能够扭转颓势,继续努力下去。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现状,即使处于不幸,他们还是认为自己能够克服不幸。许多心理辅导工作者都认为,这样的生活态度与童年的快乐经历有关,特别是与爸爸妈妈的关爱和乐观的态度有关。要想让孩子变得乐观一点,家长首先必须能区分乐观和悲观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思想情绪。根据专家的解释,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

乐观主义的人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不仅总是永久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将其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对其发生原因也能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而悲观主义的人考虑的恰恰相反: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原因时,他们也常常犯错误或是每件事情都责怪自己,或是全都诿过于他人。悲观主义在性格上是“灾难性”的。在逆境中做最坏的打算是应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无须如此了。某个孩子因为没能加入篮球队,就大哭大闹,或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感情上对夸大了的事情而非实际情况做出同步反应。当家长认同了孩子的悲观想法,往往会加重他的悲观情绪。

身为家长,应当努力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良好品质,快乐健康的成长。乐观向上的性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很大。这个道理家长一般都懂。可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这种性格,甚至已经有了悲观、孤僻、懦弱或冲动的不良性格,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家长们可以用下面的4个方法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1.建起乐观向上的信心

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悲观性格,家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不好,应当引导,就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确立起建立乐观向上性格的信心。

2.让孩子学会自我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能力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悲观的性格。

3.激发孩子向乐观性格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认定自己和某一对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过程。性格认同,就是认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样,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优秀学生的故事,可以讲述孩子身边的优秀中小学生的故事,还可以将孩子和具有乐观性格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读书、画画、弹琴等,激发孩子向乐观性格认同,达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4.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悲观性格的形成。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发泄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如此等等。因为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让你的孩子“抬起头来”

让你的孩子说:“我是最棒的!”假如你的孩子有这样的心态,他能不断地进步,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丽丽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里的教授。丽丽是独生女,因此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她能和他们一样有知识,甚至超过他们。于是从丽丽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给她制订了发展计划。当丽丽刚会咿呀学语时,父母就教她念英文。等长到三四岁时,丽丽每天的时间就被安排得满满的。如早晨起床要练声,上午学知识,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丽丽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个全才,所以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起初,丽丽表现得很优秀,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学校里,她都是一个活跃分子,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德智体等方面,她都不会落后,但这样仍不能让她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丽丽定的标准是永争第一。每当丽丽拿着自己还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道题怎么能错呢?这么简单,真是笨呀!”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丽丽伤心地低下了头。上小学一年级时,丽丽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拿了二等奖。下台之后,她欣喜地向爸爸妈妈跑去,没想到面对的却是父母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一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情多自然,可比你强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可怜的丽丽,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丽丽慢慢地变了。

渐渐地,丽丽仿佛换了一个人,原先她是一个特别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孩子,而现在她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她叫起来,她的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犹犹豫豫,总是说她不行、她不知道,再也看不到丽丽那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样子了。

自卑,是孩子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从而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有自卑感的人常常胆小、怯懦、孤独、沉默,不喜欢交际,缺乏知己,活动能力差,进取心不强,更多地考虑自我,对人不够热情,经常回避群体活动,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的人,是很难做出成绩来的。

如果孩子产生自卑感,那么对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家长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孩子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目标定得过而高连遭挫折;二是与他人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以致造成不良的自我暗示等等。自卑的孩子往往有如下表现:

第一,自卑的孩子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

第二,自卑的孩子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过于压抑自己,悲观、失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封闭自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受煎熬。

第三,自卑的孩子情绪低落,抑郁,还伴有焦虑,失眠等。

要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心,否则就很难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要多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要使孩子能够扬长避短。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缺陷,都会产生自卑感,关键要能够克服自卑感。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最优秀的孩子。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呢,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1.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估。由于孩子年幼,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一般先来自于成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父母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父母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父母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爸爸妈妈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请你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2.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在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这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这时,父母还可以教孩子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如“我一定能行的!”“我书法能学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学好!”“我真是一个写作文高手呀!”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因此,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帮助的人群,这些都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3.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培养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来树立起自信。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孩子,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

有一个10岁的女孩,非常喜欢弹钢琴,弹的曲子非常优美,而且,她还每天坚持练习好几个小时。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见此情景,对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问女孩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这么自觉弹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欢弹钢琴。”女孩的妈妈淡淡地笑了,说:“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是我懂得欣赏我的孩子,每当她练琴的时候,不论好坏,我总是对她说‘孩子,你今天弹得更好了,比昨天进步了。’我是她最忠实的听众,孩子非常喜欢弹琴给我听。”

由此可见,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爸爸妈妈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

只有随时地、恰当地鼓励,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信。

4.允许孩子犯错误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错误非常在意,事实上,犯错误对孩子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孩子如果不犯错误,他就永远不可能成长。对于父母来说,怎样对待孩子的过失或者错误呢?几乎每一位教育专家都认为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总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大发雷霆。

让孩子走出忧郁的阴影

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时候,家长可以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让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消化孩子的忧郁。

抑郁是孩子的一种不良情绪,是由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不良的情景或事件引起的,这种不良情绪能够造成孩子悲伤或痛苦,消磨孩子的才华与斗志。孩子的抑郁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等。抑郁的孩子在认识上表现出负性的自我评价;在动机上表现出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依赖性很强;在躯体上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食欲下降或是食欲猛增,失眠或是过度嗜睡等。如果孩子过分抑郁,则会导致抑郁症,令许多家长为之而苦恼。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以心情低落为主的不良情绪。专家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孩子的抑郁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一些不良的情景或事件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的表现,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稳定的。

专家认为,孩子抑郁症的高发期主要是进入中学之后,因为此时大多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而青春期又是心理学家公认的危险期或动荡期。由于孩子青春期的心理不成熟和不稳定,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具备适当的能力和技巧去面对挫折,因此,抑郁情绪成了这个时期孩子生长和发育的不良情绪,有的表现为心境多变、偏激或突然的情绪摇摆;有的表现为反抗行为,常招致家长和老师的反感。总之,孩子的抑郁表现千姿百态,有的是成人常见的抑郁反应,也有的是情绪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