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很多食品和饮料能提高记忆力。孩子的记忆力与大脑的神经细胞有密切关系,大脑负责记忆的部分,据认为是“树突棘”。以色列科学家把大脑中的“树突棘”细胞分离出来,放在培养液里,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这些细胞3~4个小时保持静止。但当在培养液中加上咖啡因后,“树突棘”细胞不但在体积上增大变长,甚至出现罕见的新的分支,这意味着这些细胞的功能增强了。
一般来说,孩子在正常的情况下,血液呈碱性,当用脑过度或体力透支时,血液则呈酸性;所以如果长时间偏好吃酸性食物,会使血液酸性化,大脑和神经功能就易退化,引起记忆力减退。含磷、氯、硫的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如大米、面粉、鱼、肉、鸭蛋、花生、白糖、啤酒等,常常食用会使血液酸化;反之,含有钠、钙、镁的食物则属于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海带、牛乳、茶叶等。其中又以海带所含碱性最大,次为水果和豆类,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吃一些海带是很有好处的。
另外,一些干果类,如腰果、胡桃及芽菜类如苜蓿芽、豆芽以及菇类等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E和矿物质钙、磷、铁等,对孩子的记忆力,都有相当程度的帮助。还有一些含有卵磷脂的食物,像蛋黄、芝麻、花生等,不定期的食用,也能产生一定的益智效果。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记忆力,父母一定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兴趣,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找好书来看,父母则是提供参考信息即可。
下面是某成功父母的经验之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们是如何鼓励和引导孩子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的。
第一,做好阅读前的指导。为其选好书刊,让其明确读书的目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书刊中,有一些并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孩子的辨别能力差,父母就要善于引导,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他们选好书。这位家长经常推荐孩子读一些名著和方法书籍,如《红楼梦》、《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等等。当然,对那些不健康的书籍,这位家长一方面尽量不让孩子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反面的事实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不健康书籍的危害。平时这位家长还注意让孩子安排好看书时间。因为孩子白天要上学,当然要以课本为主,但放学后,从小就培养孩子一回家就完成作业和预复习功课的习惯,把晚上时间腾出来看课外书。
第二,父母要做好阅读时的指导。鲁迅先生小时候有一套读书方法叫“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孩子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太好,孩子看的书除一小部分是由这位家长自己买的外,大部分还是靠孩子自己去借。可能是由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吧,孩子看书很认真,速度也快。孩子一个人看书时,这位家长尽量不去打扰孩子,更不在门外窥视,让孩子一个人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平常这位家长还鼓励孩子在看书过程中做一些笔记、摘要,写一些读书心得等。家长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饭后,总要到楼下,沿着小河散散步,边散步边和孩子交流,也常有意识地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看过的书,互相切磋、交流,让孩子对看过的书印象更深,理解得更加透彻。
在这位家长的精心培育之下,多年以后,这个孩子成为了最优秀的人物!显然,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通过合理到位的引导,孩子既增长了知识,又不影响学习,而且还对整个家庭的和谐氛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这位家长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在了解以下这些心理学的知识之后,也许你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1.对孩子读书这件事要显示出尊重
当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时,孩子会觉得更有动力和乐趣。当孩子发觉自己在某一活动中可以进行自主的决策和获得充分的自由时,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某一活动中所获得的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孩子对这一活动的兴趣才会持久。当孩子津津有味地看书的时候,如果父母能表现出极力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那么,孩子会觉得父母把自己所做的当回事,而他自己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读书当回事。这位成功的家长正是一心一意地关心着孩子的读书环境,让孩子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最好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一般来说,父母只是起到建议和帮忙的作用而已。只要是有益的书,孩子自己又喜欢看,父母就不应阻止,或者强迫孩子去读父母认为重要的书,因为这样会大大削弱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令孩子产生是为父母读书而不是为自己读书的想法。这位家长刚开始推荐了一些经典的好书之后,就充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通过自己劳动之后得来的东西给自己的感觉最好,也最容易珍惜。应当注意到,要让孩子认识到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兴趣,因此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找好书来看,父母则是提供参考信息即可。
3.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谈一谈读书的感受
通过与父母进行探讨和交流,孩子会经常地感受到自己增长了知识,有进步了。特别是当他们学会了大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便会获得一种极度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往往便会成为他们坚持读书的强大动力。这位成功的家长就是在不经意中给了孩子源源不断的成功感,从而使孩子始终对读书保持着极大的热情。
千万不做“陪读家长”
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父母尽量不要代劳,尤其是学习,让孩子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爱过头,孩子永远长不大。好心的你千万别做“陪读家长”!
孩子是否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特别是学习上的独立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教育孩子学会动手
现在,有许多父母把孩子能做的事都给包办了,不给孩子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剥夺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谈得上创造性的培养?因此,父母要从替孩子做事,变为指导孩子自己做事,逐步使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并且养成一定的自律性;父母应该当“向导”,指导孩子独立地跨越障碍,独立地思考问题,甚至吃点苦头,使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步具备独立地解决困难、处理困难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孩子上学时,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应该争取多动手。父母应鼓励孩子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一些作品。
2.要教育孩子学会读书
父母不能只满足孩子学会,而更要教孩子去学,虽然两者仅仅只是词序的不同,但它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素质。杨振宁博士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而是一些新的现象,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和总结。”我们不是要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希望孩子能掌握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工具。学会如何学习远远比掌握死板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在一生的发展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正是体现了掌握技能比单纯获得成果更有意义。
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查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这些获奖者大多认为,孩子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目标技能就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所谓学习方法,没有什么神秘,就是指知道自己怎样学习效果好。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知识,也是可以学习的。学习“学习的方法”,是不是听上去有点别扭?可是学习方法的知识实在是很重要,就好像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只知道一般的知识,而不懂得怎样学习知识,那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最终也会消耗殆尽。但是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猎物吗?
在一个知识的总量庞大无比,增速惊人的时代,我们现在和未来学习的成败绝不仅仅取决于勤奋、刻苦和耐力,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主要的是要有学习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对学习活动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要教育孩子学会思考和辨别
科学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向导”,离开了这个“向导”,就有可能被伪科学钻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魔术。综观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得主的事迹,有许多人是凭着直觉确定主攻方向的,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之上的。作为父母,从小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以免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的努力上。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与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密切关系。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有理为正,有理为真。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和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家庭不仅是开发孩子创造力之源,而且在开发孩子创造力中有着特殊作用。人世间父母对子女最亲密的爱,子女对父母由衷的特殊情感进而转化为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性的教育力量。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的《学记》中有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教育中要重视情感的作用。
4.让孩子独立地进行学习
培养孩子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据我了解,在有的家庭中,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利于这个习惯的培养。如有的父母一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好便着急,就严加管教。最常用的方法是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孩子做作业时,坐在一旁陪他,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没有大人陪就不认真学,这种督学方法很少能达到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目的。除了陪读督学外,有的父母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父母却包办代替了,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孩子养成了对父母的依赖性,总认为爸爸妈妈会检查的,做错了也不要紧。因此,学习就变得马马虎虎。
让你的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不要错误地帮孩子做一切事情,甚至包括学习,更不要做“陪读家长”,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百害无一利的。
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即使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再优秀,而他的学习方法也不一定就适合你的孩子,每一个孩子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每个孩子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适合孩子的个性特征,其他孩子的方法仅是参考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个优秀的孩子就有多少种成功学习的方法。
有的孩子喜欢呆在空旷的大房间里看书,有的孩子喜欢缩在狭小的房间里看书;有的孩子觉得白天看书效率高,有的孩子觉得晚上看书看得进;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有的孩子要想正经学点东西则非寂静无声才可以;有的孩子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孩子愿意结伴学习;还有的孩子是边听边记学得快,另一些孩子则是默读、速读十分拿手……
所以,别人家的孩子的学习方法对您的孩子来说就不一定适用,你应该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的孩子和别人一起学习效果不好,就不要答应其他父母发出的邀请。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在压力情境下很好学习,那么你要学会帮助孩子制订较为宽松的学习计划。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不同知觉偏好,有的孩子喜欢听觉学习不喜欢自己看书自学、有的孩子喜欢视觉学习不喜欢听老师空讲、有的孩子喜欢视听结合学习、有的孩子喜欢动手学习。有些孩子表现得在某一知觉通道上有优势或缺陷,而有些孩子则能平衡发展。有的孩子在同时接受或综合来自不同输入系统的信息时比其他孩子的耐受性差,接受和加工过多的数据,大脑就会超负荷,出现混乱、记忆不良、衰退、拒绝完成任务、注意缺陷、发脾气等现象。有些孩子喜欢把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另一些孩子则更愿意把目标看成一个一个的细节而忽视整体。这些都是学习风格的不同。
此外,不同孩子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学习习惯等方面,如有孩子学习的动机明确,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郁,有的孩子学习情绪时好时坏,有的孩子学习能持之以恒,有的孩子学习肯吃苦,有的孩子学习无须压力就主动自觉地完成,有的孩子必须在一定的压力之下才能好好学习,有的孩子学习或思考问题时喜欢摇头晃脑,有的孩子学习或思考时喜欢安安静静。
不同的孩子对学习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环境安静与热闹的偏爱、对学习地点的偏爱、对学习时光线强弱与冷光暖光的偏爱、对学习时温度高低的偏爱、对学习时空气新鲜度的偏爱、对学习时坐姿的偏爱等。
不同性别的孩子在学习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学时女生在语文理解方面强于男生,而男生在推理、空间关系方面强于女生,整体上女生成绩比男生强;到中学阶段,女生在语文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男生在数学方面的优势继续扩大;女生的学习倾向于合作学习、易受暗示,而男生的学习更倾向于竞争、独立意识更强些。
作为父母应该承认客观存在的差异,接受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接纳孩子的差异,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使孩子的才能得到应有的展示。
优秀的习惯成就优秀的孩子
不要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提问,要善于培养孩子勤思考的优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并能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