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严格管教女儿,结果却是女儿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女儿在日子里说:“我这个当做家的父亲让我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我学会了批评。”叶兆言为此深深地自责。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他感慨地说:“奉劝天下父母,多给孩子一点赞美,让他们从小就会欣赏世间的一切。对于父母,孩子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接受。能不能出人头地,是他自己的事,各人头上一方天,没必要强求小孩干什么。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能把每一步都走踏实了,这就很好。”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一些父母却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有些父母最爱用“没出息”这句话训斥孩子,孩子考试没得满分,是“没出息”;孩子写不好作文,是“没出息”;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是“没出息”;孩子上课说话,是“没出息”……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们没出息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有失误,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家长不能仅凭这些事就断定孩子没有前途、没有志气,做父母的必须学会给他们以耐心的、正面的引导。一味地指责“没出息”,是一种负向的心理暗示,只能使孩子走向自暴自弃,走向真正的“没出息”。其实,孩提时调皮甚至顽劣,但长大后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家和大师者,不乏其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他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孩子虽小,心中也有一杆秤,成人的每一句评语,都能让他那敏感的心灵快乐或者悲伤。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要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却往往不比体罚小。体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伤害的则是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被摧毁的往往是自尊心,被打击的是自信心,被扼杀的是智慧。
小雨的字写得很糟糕,家长为她找了一个书法教师教她学写字。开始,孩子写一篇字的时候,整篇字的确很差,这位老师并不是挑剔地指出哪些字写得不好,让小雨改正,而是非常仔细地在这篇字里找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好一点的字用红色的笔圈上,然后对小雨亲切地说:“你这个字写得很好,坚持下去!”小雨的脸上浮出一丝笑容,信心倍增。后来,小雨在写字的时候就老盯住那个被红笔圈上的字,照着写。这样老师开始圈两个、三个……更多,渐渐地小雨的字也写得越来越漂亮了。小雨之所以在写字上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这位书法老师挑出小雨做得好的,哪怕就是那么一点点,加以夸奖,进行正向强化,从而增强了孩子的信心,懂得欣赏自己的某些优点长处,并以此为突破口,将成功的希望无边延伸开了。这样孩子所面对的事情也就越做越好了。
在一个孩子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指导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的心,尤为敏感与脆弱,与其居高临下地严加管束,不如平等善意地以诚相待。所以,成功的家长在教会孩子批评之前,先教会孩子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人生。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当孩子沮丧时,会用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自卑时,不忘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的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
1.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2.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3.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4.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5.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取得好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的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孩子对某一事情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只要这种兴趣是正当的,家长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在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一些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6.孩子有了成绩的时候,家长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进一步;有过错,应帮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并“约法三章”,使孩子养成知错即改的好习惯。
让孩子充满自信的技巧
家长不能把子女当成温室里的花朵,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引导孩子怎样拼搏,去勇敢迎接挑战,才能使孩子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也锻造着孩子的自信心。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担当独立工作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时期所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深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们首先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调整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
决定孩子的自信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就会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孩子频频受到父母言语粗暴的训斥,就变得态度冷漠,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自信心,再也无意上进了。为此,家长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着意为孩子创设一个培养自信心的良好环境。如在孩子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家长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意识,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培育,孩子自然就会“自信”起来了。
2.树立言传身教的好样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锐意进取,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尊的下一代,因为缺乏自信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自信力十足的子女的。父母能够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充满自信,孩子也会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典范。自卑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情绪。如果父母遇事总是怯懦地说“我不行”,孩子不但会继承父母的这种处事传统,还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他们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如果家里孩子总是面对困难说“我不行”,家长应立刻查找原因,改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不良形象。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面前,家长更应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乐观开朗的性格,自强不息,办事雷厉风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这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主要因素之一。
3.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常常是自卑的,总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他们的心理脆弱,焦虑抑郁,做事畏畏缩缩,害怕失败,不愿去尝试、探索,甚至放弃成功的希望。认为自己是丑小鸭,没人会爱他,没人愿理他,一些热闹的集体活动场面,在他们的眼里无异于一座刑场。因此,父母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去讽刺和挖苦孩子;不拿自家孩子的不足来与别家孩子的优势比高低;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不滥施权威,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给孩子留下增强自信心的空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允许孩子失误犯错,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所应拥有的最起码的宽容。如果孩子稍有失误,或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时,父母只是一味地指责他无能。特别是孩子在幼时的整个成长经历中,如果总遭到父母的责骂,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从而戴上自卑的心理枷锁。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像知心朋友一样关怀他、鼓励他。这时的父母更应该和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行。
4.激励孩子勇敢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孩子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分自信。克服困难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子女就失去了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成功带来的自豪感也就更无法体验到了。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以物质金钱相诱。最好把他们视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比如让4岁的孩子自己穿裤子,不要说:“你现在自己穿上,一会儿妈妈就给你买雪糕。”而只需说:“我想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穿上它了。”在这样的提示下,孩子努力穿好了,就会感到自己确实已长大了,就会在此后每天的努力中巩固这种感觉,从而变得成熟,对一切充满了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自信心的自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例。但未必是只有面对惊涛骇浪,才有挑战的意味。对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挑战。比如说洗手帕、倒垃圾、踢足球……都是挑战。
总之,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加类似的活动,成就感与胜利的自豪自然会增加孩子的自信。
不要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
优秀的家长会让孩子尝尝犯错误的苦头,优秀的家长会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对孩子有害无益。没有谁能够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经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那么,也请宽容孩子吧,把失败的权利还给他们。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是给了他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也给了他增加自己阅历的机会。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地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在教育孩子成才的同时,要教育孩子成人,要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有些父母们看来,孩子的分数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往往忽视了诚信、义务、合作等良好品德的培养,忽略了健康人格的构建,因此就容易造就出一些智力优秀的“歪才”、“邪才”。
湖南神童魏永康从小就智力超群,与众不同,看了幼儿画册上的文字过目不忘,1、2、3数数一遍就能记住。魏永康刚刚4岁,母亲就让他开始读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13岁时,他便已被国家重点大学湘潭大学破格录取,17岁又顺利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魏永康虽然在学业上一路绿灯,但他是属于“书橱”那类人才,缺乏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近平于零。即使在上大学期间,魏永康也从未自己洗过衣服和袜子,甚至连洗头都是陪读的母亲给他洗的。在魏永康母亲的眼里,只有学习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所以,魏永康从小就得到这样的灌输:这些事不会做不要紧,将来读博士毕业,当上科学家后,可以请保姆帮忙,只要专心搞你的事业就行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社交天地。魏永康在母亲的朝夕陪读和严格的监督下,根本没有时间和同学们进行接触,整天都生存在书山题海的世界里,真正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直到他进入中科院读研时,还不会与周围的人交往和交流。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加之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模式,魏永康研究生仅读了3年,即被中科院劝退回家了。
魏永康中止学业回家这件事情,给无数迫切望子成龙的家长敲响了警钟,究竟应该怎样为孩子铺就一条“神童”路,如何采取更适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不再重演魏永康这种现代版的《伤仲永》悲剧?确实值得深思。
鼓励孩子大胆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包办代替,是对是错,是甜是苦,让孩子自己去品尝。孩子遭到失败挫折,情绪低落,父母不应该以怜悯态度对待,或心痛地抱着孩子长吁短叹,更不应该从此把孩子呵护得更紧。正确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人人都会经历失败,失败是可以理解的、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勇敢的人应该懂得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让孩子明白失败的价值。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点燃孩子成功的希望
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中总结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方法,“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
父母在孩子经受挫折之后的不同举动,既可以让孩子在经历挫折之后越挫越勇,成为生活的强者;也可以让孩子从此变得更加不能接受失败,失去了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能力教育,所以,如何在挫折中正确引导孩子去面对以及挫折之后怎样去做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父母和老师在挫折教育中需要重新审视的重点。
父母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一些比赛中,一些孩子失败了,都在痛哭,父母在旁边心疼,于是上前安慰说:“我们认为你是最好的。”父母原认为孩子会停止哭泣的,恰恰相反,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孩子从因为失败而难过的哭泣变成了认为裁判不公委屈的哭泣。但是比哭泣更严重的是孩子想法的转变。因为大人安慰的话语在孩子的心里其实已经翻译成:“我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公平的,我再也不要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