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壮的爸爸在平时辅导儿子做作业时,开始还很有耐心,造个句,组个词只给他一点点提示,或者干脆让他自己想,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自己的耐性在一点点丢失,到后来干脆就告诉他:你怎样怎样就可以了。结果一直到现在,小壮有时候就不肯自己动脑筋,或思维太慢。以致小壮的爸爸产生代替儿子写作业的念头,这种做法虽然节约自己的一点辅导功课的时间,但最终还是害了孩子。小壮的爸爸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宁愿多花一点时间,一定要让儿子自己完成功课,让孩子养成“我自己来”的好习惯。在参加学校的第一次家长会时,小壮的爸爸知道了赏识教育,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家长要懂得对孩子适时表扬。回家后,小壮的爸爸悄悄地试了一把,嘿,还真灵。儿子小壮做作业慢,有时弄到10点钟还不能完成,影响第二天起床。爸爸跟妈妈就商量要想个办法刺激儿子的学习。于是每次作业完成的时候,父母都告诉小壮,你今天用了多少时间。父母故意把时间慢慢地减少,虽然有时候实际上比昨天还多了半小时,反正儿子时间观念还不很强,但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多,小壮做作业的时间还真在一点一点地缩短。到二年级后,小壮写作业基本上在7∶30前就能做完。还有跳绳和做仰卧起坐时,每当小壮多做1个时,父母会翘起拇指对他说:“厉害,比昨天有进步”、“好孩子,你的胳膊肌肉越来越结识了”。小壮还真做到了每天增加1~2个,每当做完常规训练,他一边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一边“嘿嘿”地朝父母笑,等待着家长的大拇指和“厉害、厉害”的表扬呢!
家长要想掌握奖励孩子的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表扬要及时
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2.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3.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选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4.表扬在事后
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表扬孩子别打折扣
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同时不要让你的表扬打折扣!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困惑:我们已经意识到应多表扬、鼓励孩子,但发现收效甚微,我们的表扬是否不得法?有时表扬孩子,他会变得开心懂事;有时明明得到奖励或肯定,他却闷闷不乐;有时更是会在表扬后骄傲地翘起尾巴,甚至顺杆就爬讲价钱,向家长提的要求一个比一个高……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表扬好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表扬也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你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表扬不可吝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家长平时看到孩子的优点,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使他们产生一种即时成功感,享受一种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把每件事情都干好。如果不切实际地夸张,孩子容易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骄气十足,就没有一点童心可言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希望得到家长或他人的认可,承认和赞许对他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做了某件事情后,立即得到认可,以后再次遇到相似情景,孩子就很容易做出同样的行为,以期再次得到认可。因此,表扬得当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正强化”。
表扬时机不同,对儿童的行为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生活中孩子“难表扬”的情况,常常在于家长没有把握好对孩子奖励的恰当时机,反而导致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所以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并及时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肯定。建议家长对待孩子的成绩或进步还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因为只有孩子有了小成功意识,他才有可能去获取大成功,家长过多的物质奖励只会把孩子带入一种误区,时间一久,他忽视了自己的进步,片面去追求奖励什么东西,而且容易滋生攀比心理。
给孩子预定的期望。事先向孩子明确传达家长期望的行为是什么。比如“妈妈希望你玩过游戏后,自己把玩具收拾起来,这样才是爱整洁的孩子。”“你要学会自己装书包,这是一年级小学生应该做的。”知道某些行为会获得父母的喜爱和大家的欢迎,孩子就会产生做出良好行为的动力。
表扬注意时效性和针对性。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例如孩子主动扫地了,家长要及时肯定。表扬不等于乱戴高帽,一定要有针对性,让孩子明白原因,如“你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心血做这件事,真棒!”“好孩子,妈妈今天很累,你帮忙洗碗,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这样的表扬表明父母欣赏孩子的努力尝试,还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而不仅仅着眼于成果。
采取合适的表扬方式。表扬既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还可以是两者的相互结合。但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于过分的要求则要指出其不合理性,并果断拒绝。家长要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你做得很好!”可用肢体语言传达对孩子的支持和肯定,有时候一个吻、一个微笑就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珍贵褒奖。
给孩子一个“另类奖励
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受一些鞭策、打击,能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头,体会一下逆境的滋味,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从而加快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面对孩子成绩差或不爱学习,许多家长沉不住气:“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不但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许多家长常常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能做的事都做了。他们仅仅将问题简单归结为孩子不爱学习,不愿学习,没有上进心,所以家长似乎用了许多方法,也未见效。
家长此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找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影响一个孩子学习的原因成绩是多方面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勤奋精神;钻研程度;专注水平;听课效率;复习效率;记忆效率;作业效率;学习计划;考场发挥等等。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和家长。只要批准了孩子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对症下药,就不难解决了。这时,家长不妨尝试一下逆反教育。所谓逆反教育,就是孩子的父母把现实生活中的反面现象巧妙地运用于思想教育之中,借反面现象的超常新奇、冲击性大等特点,掺入自己的思想意图,达到震撼受教育者的心灵,唤起斗志,提高认识、增强辨别能力的目的。
当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正面教育。实际上,希望通过这种做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较小。而逆反教育像正面教育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先生的孩子自上了六年级后,因一度上网玩游戏成瘾,成绩直线下降,他怎么教育也是无济于事,王先生自己也非常苦恼。有一次,王先生和一位朋友吃饭。席间,他无论如何也调动不起兴奋的神经。朋友便问发生了什么事,王先生只好把儿子的情况说了说。朋友想了想说:“孩子本身不努力,家长给她再大的压力,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你不妨换换思维方式,给孩子来一个‘另类奖励’。”王先生问道:“怎么个奖励法?”朋友说:“别的家长不都是奖‘优’吗,你就给他来个倒行逆施,奖‘劣’。明确告诉孩子,成绩要是再下降到多少名就奖励他多少钱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王先生惊得差点儿没从椅子上跳起来,喊道:“你是不是喝多了?这么奖励他还不得考到‘老末’去呀!”朋友摇了摇头说:“恰恰相反。不信你试试看!”紧接着,朋友讲了一个例子。最后,朋友总结说:“从心理学讲,这叫化外驱动力为内驱动力,而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的是内驱动力。”回到家后,王先生对儿子说:“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从今天开始爸爸妈妈不仅不打不骂你了,而且你每下降五名就奖励你50元钱。”儿子不知爸爸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顿时傻了,愣愣地看了他半晌。此后,王先生发现儿子卧室里的灯光每晚都亮到十点多,而且考试成绩也一次比一次好。有一天,王先生跟儿子开玩笑:“孩子,你的成绩咋不继续往下降了?再降5名不就得到50元奖金了吗?”儿子说:“老爸你这招儿够绝的,我得这样的奖金不是一种耻辱吗!”王先生和妻子都笑了。
可见,逆反教育能激起孩子强大的内心能量。因为生活的反面往往是好心得不到理解,美好的事物、有价值的东西受到挫折。而这些常常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忍辱奋进的力量,产生一种羞耻心和责任感。逆反教育能使孩子产生克服反面现象出现的心理需要。反面现象常常让孩子看到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从而使孩子在感到羞辱、愤懑的同时产生一种自觉克服反面现象的心理需要,而这正是家长教育的目的之一。逆反教育能加快孩子的社会化进程。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受一些鞭策、打击,能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头,体会一下逆境的滋味,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从而加快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当然,逆反教育也须慎重进行:首先,父母要能把握逆反现象。遇到反面现象时,要能分析危害,找出原因,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如此。只有这样,孩子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才知道如何处理。其次,切忌滥用逆反教育,使用时必须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使用过多,冲击过大,就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不必要的创伤,从而使其性格、气质等方面的消极因素增加。最后,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逆反教育只能配合正面教育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