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生活百科
45109600000031

第31章 着装指南(1)

第一讲服饰起源、演变与心理需求

服饰是装饰人体外表的,每一件服装是人体艺术的软雕塑;服饰是美化生活的,每一种服饰都是人们心理的反映,生动的服饰表现,体现人们深刻的精神内涵;服饰又是时代的象征,每一个时期的服饰特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今天,当你漫步街头的时候,那些茄克衫、牛仔服、超短裙,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飘逸洒脱、节奏明快的夏装;那五光十色、色彩艳丽的春秋衫;那雍容华贵、典雅大方的冬装,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衣彩靡丽、服饰明辉的景象,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相映成辉,与“文革”时期10亿人民清一色的绿军装、兰色服、灰白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明了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特点。也使人们想起一个古老的问题,它被很多人提出过,并对它作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这个问题最终又回到了心理学上来,并希望在这里找到答案。这就是服饰起源的问题。

服饰起源发展的心理原因

其实,从原则上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并不复杂。早在1845年4月,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针对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人本观,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科学论断提出不久,他又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时指出:“他们(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类如果“没有需要,便没有生产”。可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是人类三百万年漫长发展历史的基本动力,也是人类服饰起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人的需求和作用

人要生存,就要战胜各种猛兽,逃避自然灾害。原始人成群地居住在山洞里,用最简陋的石器捕捉鸟兽、构木为巢;人需要过河,发明了船与桥;人想上天,才有热气球、飞机、载人飞船。可以说,没有人的发自内心的各种“需求”,便不会有任何人类的创造活动。人的需要,是人们行动的内驱力。

人的需求心理是一个流动体,永无休止地从一种需要转向另外一种需要,人的需求心理又是一个矛盾体,各种欲求无时不在冲突、纠缠。然而它又并非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机有序的系统。从需求发生的次序上看,先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尔后才有交往的需求、文化精神方面的较高层次上的需求。高层次的需求制约调节着低层次的需求,作永无止境的运动。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人作为自然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但仍保留着与动物欲求形式相近的一面。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即作为人类文化的哺育儿,他有着任何高等动物无法比拟的高级的心理需求。人类在服饰上的欲求,从发生到发展,不断地推动着服饰朝多功能的方向演变,就是遵循以上的需求规律,对服饰的发展产生作用的。

二、服饰起源的保护理论

在探索服饰起源的理论中,有这样一种可称为最古老、最为传统的观点,它把人的生存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认为在人类还处在原始落后的状态时,为了抵御寒冷,避雨遮阳或者驱赶蚊蝇干扰,将树叶、植物纤维和剥下的动物毛皮,覆盖在身上而出现了人类最初的衣服。例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K.邓拉普教授就认为:原始人身上挂了兽皮做成的条带、动物尾巴、贝壳等类似的装饰物,随着人的行动而摆动,充当驱赶苍蝇的东西。同时,穿着者又没有热的感觉。

服装起源于人需要保护自己的理论观点,近年来受到了挑战,主要来自于人类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人类学家通过对一些原始部落和土著族研究发现,当把一块红布递给土著人时,他们将布撕成许多小条,裹在冻僵的身体上的主要目的似乎是为了装饰而不是御寒。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族男女在早期根本不穿什么,后来当他们开始把一些毛皮披在身上时,每当下雨,他们宁可忍受寒冷,在风雨中哆嗦,也要把身上的动物毛皮取下来保存起来。

三、服饰起源的装饰理论

心理学家参与一些实验开始了这类问题的研究,其中的一项试验为:实验主试人把一些彩色布条和有颜色的丝带扔给猴子,猴子接过布条和丝带便随意绕在身上,开始兴高采烈地欢蹦跳跃,这种愉快心情的满足似乎与保护功能没有关系。心理学家柯勒教授指出,一样东西挂在身体周围,广义的作用是装饰。猴子身上挂着一样东西快步跳跃,看来不仅仅好玩,而且也使它快乐。柯勒赞同服饰起源于人类需要装饰,需要遮羞,到了成年又以此去吸引异性的所谓装饰理论。

服饰起源理论上的这一种观点,是服饰的装饰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服饰起源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人们需要装饰打扮,需要用服饰来遮羞或吸引异性。

《圣经》中的传说,反映了人类的这种愿望。亚当和夏娃原来都全身裸露,他们没有羞耻感,也不会感到有什么难为情。一天,他们吃下了禁果,犯下了罪,一睁眼才看清了光身子的窘相。于是以树叶做成自己的围裙,遮盖最难堪的部位,从此便创下了人类的服饰衣着。在欧洲中世纪,这成为教会道德教育的一项内容,规定人在绝非必要时决不赤身露体,不然就是不道德的,是有失体面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一切习以为常的事物,不会产生新异好奇、惊讶之类的心理反应。相反那种隐蔽、神秘、若隐若现或者被视为禁忌的事物,反倒要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设法予以探个究竟,心理学称之为探究反射,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反射活动。

若明若暗、影影绰绰的肉体显示,很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闪闪发光的项链,会吸引别人对你前胸的注意;镶嵌宝石的戒指,可能使你的纤手给人留下终身的记忆。研究员A.格林布尔指出:衣服可能起源于《圣经》中的人类始祖居住的乐园,衣服覆盖了过去曾经是赤裸的肉体,激起了人们过去所不存在的肮脏的好奇心,使原来纯真、朴实的道德走向堕落。

在世界不同民族的服装习惯上,很容易为此找到颇有说服力的事实根据:伊斯兰教的妇女,至今还有人戴着面纱。耶路撒冷某些地区的妇女,特别注意颈部的掩盖,在陌生人面前如果露出了颈部,就被视作为不正经。中国古代妇女,在异性面前有意显示或谈论缠足,则被看作为大逆不道。纹身一直被看成是服饰装扮的前身,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西霞巴曲河流域的珞巴族崩尼部落,男女上身均裸露,下身系一遮羞物,赤足、扎护腿。男女一律在面孔上纹有斧、星、须状图案,且有在两边鼻翼上穿一大孔,戴上金属鼻环作为装饰。以上这些民族在服饰装扮方面的风俗习惯,显然有悖于保护理论的观点,它们成为服饰装饰理论的基本依据,说明服饰起源依赖于装饰需要,是满足人类追求虚荣,吸引异性的心理要求。

心理需求与服饰功能

人类需求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需求的对象性。需求总是指向具体事物或事物某具体属性的一种心理倾向。不管是人的生物性需求或者是在社会性需求中,都不难找剑需求指向的那个对象。那么人对服饰的需求,它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这要从服饰的功能谈起。

一、服饰的自然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服装作为商品必然具备商品的基本功能。服饰的自然功能是指服装的自然属性,它是有形的,对任何消费者来说,都具有客观存在的同等的意义。例如,钢笔的基本功能是书写,手表的基本功能是准确地计量时间,等等。

可想而知,人类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找到了服装,用以遮阳防风,抵御寒冷,或者防止昆虫叮咬之苦。服饰的自然功能,无疑是服饰起源的基本原因之一。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服饰保护功能的追求不仅没有停止,反而不断推陈出新,使服饰的保护功能达到了尽善尽美、出神入化的境地。

(一)御寒服饰

在北极地区生活了近一千年的爱斯基摩人,之所以能在-60℃的严寒环境中生存下来,有赖于他们的衣服性能。爱斯基摩人身上穿着训鹿皮袄,每件皮袄要7张训鹿皮制成。每当夏末季节,训鹿的毛长到最茂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猎鹿取皮。皮袄有二层,都是皮朝外毛朝里,中间夹层里的空气不容易流动,减少热量损耗,而且朝外的皮层还可以防潮防水,始终保持皮袄皮裤的干燥。因为在那里,一旦衣裤浸水,只要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冻死。

如果说爱斯基摩人的服装防寒功能还带有原始性质的话,那么服饰专家对21世纪的预测,将会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不久前在意大利召开的未来衣着讨论会上,专家们提出了一种叫“太阳能御寒衣”的计划。这种衣服夹层里装有特殊的电热能和十分巧妙的光敏蓄电池。穿衣人只要在灯光或太阳底下,电池就连续充电积蓄能量。需要提高温度,只要调节一下控制开关,就可以使电热丝加温,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变成人体需要的热能,好似人们随身带了一条灵便的电热毯。

(二)防风避暑服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的妇女喜欢戴面纱,她们的蒙面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中国台湾海峡澎湖岛的妇女也有蒙面的习惯,相比之下,她们的蒙面就侧重于保护性质的了。澎湖岛妇女蒙面要用两条大长巾,一条从身后开始绕过双肩,卷到颈前包住脸的下方。另一条从颈部向上,分两边包住耳、额和脸的上方。在野外作业时,她们头戴斗笠,手戴胶套,脚登水靴,除了只剩眼部一条窄缝外,简直是裹得密不透风。澎湖列岛素有“风岛”之称,每年10月到翌年3月前后6个月内,每隔3日就刮起东北季风,每秒20米的风速卷着海水滚滚而来,使岛上原来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生命顷刻之间变成枯黄,当地民众称之为“火烧风”,妇女们的蒙面正是为了防止火烧风的袭击之故。

浅色和白色的衣服,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线辐射,起到隔热作用而得到人们的青睐。科学家设想了一种代替目前涤纶“的确凉”的避暑降温的衣服,它利用水和乙二醇混合物制成冷却剂,在衣服的衬里内无限循环,带走人体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与“太阳能御寒衣”的功能相补充,这又恰如穿上一件防暑降温的神衣。

展望对未来服装的设想,一定程度上暂且还带有人们所寄托的期待性质,那么,现实生活中正在异彩纷呈的特种服装,自然适合充当服饰功能专门化发展的“证人”,读者不难从中领略服饰功能演变的风采。

(三)功能齐全的特种服装

1.海上安全救生服

挪威奥斯陆市的一家服装公司,设计研制了一种防水防火、呼救标志明显的海上安全救生、工作两用服。衣服由耐火阻燃尼龙制成,衬里使用具有隔热性能和浮水特点的海棉软塑料.穿在身上感觉柔软、舒适,不影响劳动操作,适合海上石油、驾驶、水手工作人员穿。使用表明,这种衣服在0℃的水中,15个小时之内落水者不会沉没。由于一律采用橙黄颜色面料,给救生打捞、寻找人员带来识别方便。因为防火,即使遇到船体燃烧,穿着者也可避免烧伤和高温袭击。

2.自动消毒卫生服

美国海敦维普克斯公司研制了一种自动高效消毒卫生服。这种服装上印有许多蓝色条带,色带上浸有杀菌力极强的性能特殊的化学消毒剂,它会自动渗透到衣服的纤维内,发挥消毒作用。这种衣服尤其受医院、餐厅和宾馆工作人员的欢迎。

3.不带静电的工作服

工作人员身上带有静电进入一些易燃气体泄漏场所是很危险的。例如,石油运输船、加油车间、易燃气体充气站等,都有过因一点儿火星而酿成一场灾难的惨痛教训。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天灾人祸的罪魁祸首往往就是工作人员身上的静电。美国生产了一种布料,布料的纱非常特殊。在纺纱时夹以极细的不锈钢丝、极细的铜丝和适量的碳素,用它制成的衣服就彻底消灭了静电。

4.迅速排汗的运动服

日本服装设计师研制了一种吸汗、排汗特别有效的运动服,迅速排汗的功能由独具匠心设计的织物提供保证。织物共分三层,分别担任吸汗扩散、阻止回流、蒸发输出三种功能。最里一层是用比常规棉扩散汗水能力强10倍的特殊棉纱制成,最大限度地吸取汗水;中间一层向体外输送汗水并阻止汗水回流,具有单向导通性能,最外层称汗水输出层,由比普通涤纶纤维细得多的涤纶丝制成,它依靠毛细管的渗透原理,最有效地迅速排出汗水。

5.多功能的旅游服

中国服装设计师推出了一组用普通棉布、的确凉制作的多功能旅游服装,为日益兴盛的中国旅游业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在某次全国旅游服装设计评比会上,展出了一条色彩艳丽的彩裙,当你解开裙子的系带,它就变成一块桌布。一个小巧玲珑的书包,打开拉锁居然成了一把遮阳伞。一件男式上衣,拉开双袖的拉锁,顿时变成一件背心,拉开衣领后面的锁链,立刻飞出了一顶凉帽,拉开背后搭扣,竟然出来一个背包。好似魔术又不是魔术的变化,令观众大开眼界,引起了各地著名服装专家的极大兴趣。

以上只是挂一漏万的实例,目的仅仅想说明,在人类需求的推动之下,服饰沿着保护功能这条线索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势。

不难预见,人类明天的服饰,将会以数倍于今天的变化速度,日新月异地推出各种新材料、新款式和新功能。不但那种不用洗涤、自动调温、光敏变色的衣服将成为现实,而且穿在身上能给人推拿按摩、通经活血的“治疗衣”,能上天入地、适用任何环境、任何工作需要的“百宝衣”,能收之即来、挥之即去、随要随到的“瞬时成衣”等工艺的诞生,也将成为可能。

二、服饰的社会功能

除了自然功能以外,服饰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服饰的社会功能,是指服装在自然属性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效应。相对于自然属性,服装的社会属性是第二位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人为的,同样一件服装,可因国家、民族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不同乃至于截然相反的社会效应。例如,某种“和服”新款式,在日本可能流行,在中国就不会流行,农村姑娘喜欢大红大绿,城市姑娘则追求素净、典雅等等。可见,服装的社会属性比起它的自然属性,更依赖于人们的心理倾向,受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出主观的性质。

人类出于精神满足需要,用服饰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取得别人的好感,可能是最初的服饰动机,这可以看作为服饰起源的心理原因。又因为它是个体身上的装饰变化,在他那个生活范围内,别人对这种变化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赞赏或指责、羡慕或妒嫉、模仿或拒绝之类的心理上与行为上的效应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同时又是服饰的初级社会功能。

(一)表现自己,企求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