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生活百科
45109600000185

第185章 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13)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

《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

《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164)

《华山碑》东汉延熹八年(165)

《衡方碑》东汉建宁元年(168)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

《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171)

《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

《郁阁碑》东汉建宁五年(172)

《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

《长迁碑》东汉中平三年(186)

习隶的要诀

习练隶书,也有规律可循,书家曾把如何写好隶书的基本要领编成口诀,这样就便于人们掌握。其中现代书法家任政根据自己书写隶书的体会编成口诀,传授初学者,得到了普遍良好的反应。现摘录如下:

蚕头燕尾(隶书波画特征)。

藏锋逆入(隶书每一起笔都要这样)。

波磔分明(捺脚轻重起落,要交待清楚,不可含糊)。

横平竖直(横画要如水之平,直画要如绳之直,又要有起伏动宕,向背仰复,不可僵硬)。

中锋浑厚(这是隶书用笔的基本原则。笔锋沿笔画中线运行,有提有按,一往一复,自然浑厚)。

淹留■截(运笔顿挫,留得住,拓得开,涩而不滑,往而能收,沉着痛快,斩钉截铁)。

绵里藏针(筋骨健,血肉厚,既柔和,又刚劲)。

漏痕坼壁(行笔圆融,起止自然,如屋漏痕,如坼壁缝)。

燕不双飞(捺脚荽避免重复)。

蚕无二头(横画并列时,不可有两个以上的蚕头出现)。

左右分驰(笔势向左右发展,是隶书的特征)。

上下紧密(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密,以防松散)。落点星垂(每作一点如高空陨石,落笔轻,入纸重,取势远,收锋急,圆满精到,浑厚有力)。

横波三折(写一捺时,开头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波尾要拓得开,一笔之中要有三个以上的起落转折)。

气淳质朴(气味要清雅,风神要洒落,筋骨要坚实)。

遒丽雄逸(劲健、秀丽、雄强、超逸,各极其致)。

金农所创造的隶体漆书

隶体漆书,是“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金农所创造。

“王笔活鸾凤,谢诗生芙蓉”五言联,集中体现了金农漆书横粗直细的基本特点。这是以往的隶书中从未见过的。关于金农这种漆书的形成和书写方法,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曾有论述:“书工八分,小变汉人法,后又师《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截毫端作擘窠大字甚奇。”原来金农把《天发神谶碑》的方笔篆书取过来经营隶书,又将“截毫端”的笔用来书写。也有人认为仅是将笔锋掭扁。总之,他的笔仿佛是漆刷,漆书也就由此得名。还需补充的是:金农曾对硬笔书写的横粗直细梵文作过研究,这无疑对他漆书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漆书,也是金农主张“独诣”所酿成的美酒。金农在《画竹题记》中写道:“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独诣。”又曰:“众毁不如独赏。独诣可求于己,独赏罕逢其人。予于画竹亦然。不趋时流,不干名誉,丛篁一枝,出之灵府,清风满林,惟许白练雀飞来相对也。”

如何选择隶书碑帖

初学隶书一定要选择东汉时期的上乘碑帖。由于汉隶碑帖众多,所以选择碑帖,一是要选择确当的艺术基调,二是要结合实际恰当地安排好临帖的顺序。

汉隶的风格多样,主要的碑帖可以分成以下的几个基本大类:

一、法度谨严,遒丽精密一路的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二、秀逸工整、圆静多姿一路的主要有:《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三、方整宽厚、峻宕雄强一路的主要有:《张迁碑》、《西狭颂》、《衡方碑》、《华山庙碑》;四、风神纵逸、恣肆奔放一路的主要有:《石门颂》、《郁阁颂》。

选择碑帖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如初学入门,宜选择法度严谨,工整精密的一路,有了基础发展开去也就容易了。或选择方笔,如《张迁碑》、《西狭颂》;或选择恣肆,如《石门颂》等,书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端庄工整的楷书

楷书端庄工整,所以又叫真书和正书。它产生于汉代末期,成型于北魏,流行于东晋和南北朝,繁荣于唐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从隶书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比隶书更便于书写,形态更丰富,用笔变化更多。楷书结构比隶书精密严谨,点画更加细腻生动,形成了楷书体势的外在美和情态的内在美。

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魏晋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钟繇和王羲之是产生过大影响的书家。他们集古隶之方正,汉隶之道美,讲草之简捷,从而使楷书不断完美,开创了端庄工整的楷书体,揭开了中国书法史新的一页。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唐代楷书大家辈出,初唐有虞世南、欧阳洵、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又有创新,各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至今人们学习楷书,还是以唐楷为典范,因为唐楷的笔法,起迄分明,结构停匀,形体方正,应规人矩。

唐代著名的楷书碑帖主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薛稷的《信行禅师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练字从楷书起

习字宜从楷书着手,这是因为楷书的笔法丰富,也最为规范。分析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我们便能发现书法的笔法是不断丰富的,篆书笔法基本为一笔,隶书出现了撇笔和波磔,就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笔法。至于楷书又增加了钩笔和捺笔等,所谓“永字八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而实际上的笔法变化则还要丰富得多。

楷书笔法的丰富性,还表现在楷书风格的多样性。北魏时期的楷书,体现了北碑强悍的书风:“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妙。”(《广艺舟双楫》)唐代的楷书更是登峰造极。如欧体,法度森严,险中求稳,虞体,点画圆润,外柔内刚,褚体,俊逸秀美,体势宽博,薛体,用笔纤瘦,结体疏通。此后的颜体、柳体又开创了新的面目。同时,楷书也是最规范的一种书体。古代政治文化发达,但是印刷技术还没有普及,所以楷书是应用最广的文字形式,大量文件、书籍都是抄写的。这都推动了唐代楷书艺术的发展。所以唐代的楷书,是学习书法技巧的最佳范本。

楷书点西的表现形式

点画在“永字八法”中称为“侧”。它强调的是侧锋峻落,如高峰坠石。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图法》中论及,“侧,点之变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过笔。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柳叶,鼠矢、蹲鸱、栗子等。”

点的运笔方法是:笔锋逆势向左上方落笔,然而向右侧势转折而下,稍顿锋,复向左上回锋,最后向左提笔收锋。笔锋着纸笔势转换时弧度的大小决定了点的基本形态。同时,点具有全方位取势的特点,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下,或向上。所以笔势的转换总是与出锋的方向相背,如向左出锋,笔势则向右转换,如向右出锋,笔势则向左转换。

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采,在一个字中,有的只有一笔点画,如“主”字;也有纵向的两点如“茌(庄)”字,三点如“洞”字;和有横向的两点如“霄”字、三点如“采”字、四点如“然”字;还有左右呼应的四点如“霄”字。点画在一个字中出现比率最高的要数简化字“兴”字,六画中却有五笔点画。

楷书横画的表现形式

横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勒”。它是取意横画如勒马之用缰,强仰力制。宋陈思《书苑苫华》中谈道:“勒者超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横画的书写方法分为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锋落笔,转折回锋;行笔,中锋逆势运笔;收笔,笔锋旧转,稍驻收锋。“护头藏尾”,“中锋行笔”,便是写好横画的要领。

在平行运笔书写横画的过程中,要有垂直用锋,那就是笔锋的上下提按,起笔收笔在转折时,笔锋要按下,行笔时稍提,这样一横笔画就有粗细的变化。

书写横画还要注意笔势,横出时为左低右高,它与水平线呈20度的夹角。线条两侧的上下形势也不同,为上平、中仰、下偃。这样的横画就能显示出神态奕奕的风采。

横画最忌的是平画而过,头尾露锋。

一笔完整的横画,在一个字的结体中通常表现为主笔,如“赤”字的长横。横画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是多样的,如“盖”、“载”、“昼”等字中的横画的形态差异就很大。不同书法家在表现横画时,虽然运笔的原则相一致,但形态却各异,如欧阳询笔迹趋方,颜真卿笔迹趋圆。这可从他们所写的“千”字横画中感受到。古人对不同形态的横画,取了各种生动的名称,“玉案”、“铁城”、“石榍”、“舞鹤”、“驼头”等,如果千篇一律地将横画写成一个形态,那么也就称不匕书法艺术了。

楷书竖画的表现形式

竖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努”、“弩”。它意在作竖画时,要直中寓曲,这样有利于显示力度。唐张怀壤《玉堂禁经》中称“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宋陈思《书苑菁华》谈道:“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就是说,写竖画时,略带弯行曲扭,便能产生如挺千斤的力感。

竖画的表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垂露,一种是悬针。垂露法,起笔时笔锋逆势向上着纸,稍驻,复引锋而下行,至收笔时,稍驻,回锋收笔,微呈露珠状,如“院”字竖画。悬针法,起笔、行笔与垂露法相同,收笔相异,提锋收笔,锋微露,似悬针,如“都”字的长竖。完整的竖笔通常也表现为一字的主笔,一字中多笔竖画出现时,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竖画表现形式。古人概括竖画,除了垂露、悬针之外,还有向势、背势、曲头、铁柱、象笏,这都是因其形态、取势的不同而产生的。赵孟頫所书“非”、“并”、“门”、“贞”、“王”等字,体现了竖画的多姿多态。

楷书钩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钩画,“永字八法”中称“趣”。意思是笔锋勾出时,驻锋提笔,突然趣起。用“超”字,强调的是勾画的速度和力度。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谈道:“钩为趯者,如人之超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超之义也。”

钩笔的表现方法为,行笔至钩处,顿挫回锋向上,即向左上方提超。如宋陈思《书苑菁华》谈到“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

钩笔勾出的方向是全方位的,足与下一笔的起笔贯连。可向左,也可向右、向上、向下。于是也就产生了左钩称“趣”,右钩称“挑”的说法。如“永”字的钩画为向左略带上势出锋,与“永”字的“策”笔形断意连。

钩的形态也呈多样性,常见的有“戈钩”、“狮口钩”、“弯笋钩”、“背抛钩”、“外掠钩”、“浮鹅钩”等等。欧体的钩(求)呈方,颜体钩(行)呈圆,体现了方钩圆钩的不同形态。

楷书的钩笔有时也不是简单地采取勾出写成。邓散木所著《怎洋临帖》,列举了各家的特征和写法。其中作魏碑的钩时,就采取回锋的方法勾成。如他所列举的《始平公造像》中的“则”字的竖钩,“代”字的戈钩,“元”字的抛钩等都是如此表现的。

楷书挑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中的挑画在“永字八法”中称“策”。意思是:如鞭之策马。挑画与横画有相同之处,唐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所不同的是横出时取势有异,如清冯武《书法正传》所云:“(策)异于勒者,勒则两头下,中高。策则两头高,中下。”

楷书挑画的表现方法为,先作向右点,逆锋起笔,折锋向下,笔锋由左转向右;顿笔,然后向右上角超锋。仰横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谈道:“仰画为策者,如以策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

古人总结挑画的表现,主要有“虎牙”、“金锥”、“所钩”、“散水”、“横爻”等。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谈道:“虎牙之法,‘金’、‘王’等旁用之。力贵迟涩,勿使轻薄,轻薄则字之全体皆虚矣。”又云:“金锥之法,‘扌’、‘氵’等处用之,力贵劲捷,勿使漫缓,漫缓则字之筋节不灵矣。”

楷书撇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撇画在“永字八法”中称“掠”。意思是在利速。唐张怀瓘《玉堂禁经》谈道:“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宋陈思《书苑菁华》谈道:“掠者拂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古人把撇出之势,生动地比作为“篦之掠发”。还有把“掠”的锐利比作能截断犀角象牙的利剑锋锷。如晋卫夫人《笔阵图》云:“撇,陆断犀象。”唐代欧阳询《八诀》中也谈道:“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楷书撇画的表现方法是;起笔为逆锋向上,藏锋转下,左转行笔,最后掠出。撇出时意欲舒畅。

撇画的变化也很丰富,常见的有“向背撇”、“新月撇”、“直撇”、“悬戈撇”、“钩镰撇”、“长曲撇”、“曲抱撇”、“曲头撇”、“回锋撇”、“兰叶撇”、“平撇”等等。

楷书短撇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短撇在“永字八法”中称“啄”。意为短撇的形态为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啄之啄物”。宋陈思《书苑菁华》谈道:“啄者如翕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形似鸟兽卧斫斜发。”

楷书短撇的表现为,先逆势落笔,回锋作点,然后即转锋向左下撇出。撇出时宜锐而速,形削如鸟啄。

楷书的短撇与一般的撇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永字八法”将两种长短不同的撇画,称之为“掠”、“啄”,则是强调了不同笔势的特征。

楷书中短撇的应用很广,尤其多见于一字的首笔,如“爱”、“白”、“勿”、“人”、“佥”、“八”、“竹”等字。古人称不同短撇的势态为“掠拂”、“鸟啄”、“斗鹑”、“双竹”、“戏蝶”等。

楷书捺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捺画在“永字八法”中称“磔”,亦称“波”。意思是战笔右出。宋陈思《书苑菁华》中谈道:“磔者不徐不疾,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趣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捺画称“波”,则因捺出时,一笔中应有波折的变化,即所谓“一波三折”,或“二折”。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每作一波常三折笔。”元李溥光《雪庵八法》云,“磔之妙法,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

楷书捺画的表现方法为:逆锋落笔,徐下,折锋铺毫缓行;至捺出时,稍驻,向右折提笔捺出。捺出时略带卷起之意。

楷书的捺画是继续r隶书的“波”画,捺出时“一波三折”,在隶书中已经形成。“永字八法”,除了捺画之外,其他笔画都可重复出现,如“晝(昼)”字,有九笔横画,“多”字,有四笔撇画,但捺画通常只有一笔捺出,如“森”字。这也是继续了隶书的书写原则“燕不双飞”。

捺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由于捺出时的位置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姿态变化。常见的捺画有“横波”、“纵波”、“金刀波”、“鸣鸭波”、“兰叶波”、“小波”、“短波”等等。

赵佶所创造的瘦金体

瘦金体,为宋代宋徽宗赵估所创的一种楷书书体。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19岁即位,在位25年。靖康二年被金兵所掳,绍兴五年(1135)病死于五国城。赵佶虽无帝王的才略,但书画的精妙却是古今首屈一指的。他的书法能自成一体,陶宗仪《书史会要》谈道:“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体。”叶昌炽《语石》也谈道:“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现从实际记载和书体来看,赵佶不仅学褚、薛和早年黄庭坚的书法,而且还更多地从唐代薛曜的《封祀坛》、《夏日游石淙诗》、《秋日宴石淙序》三碑取法。如将薛曜的书法和赵佶的瘦金体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赵估的瘦金体,笔势劲逸,外拓宽畅,笔迹犀利,如画兰竹,轻落重收,形瘦细而韵腴润。赵佶善作工笔画,他的瘦金体,与工笔画的勾勒相一致,富有诗情画意。赵估瘦金体书迹主要有:《真书千字文卷》、《欲借·风霜诗帖》、《秾芳依翠萼诗帖》、《神霄玉清宫碑》等。

隋唐楷书的主要碑帖

智永:《千字文》、《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

虞世南:《夫子庙堂碑》。

褚遂良:《孟法师碑》、《倪宽赞墨迹》、《伊阙佛龛碑》、《唐梁公碑》。

薛稷:《信行禅师碑》。

李邕:《岳麓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