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财富战争中国优秀管理者的财富密码
45107500000019

第19章 前言(19)

对开照相馆这件事情,李书福回忆说: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我们这地方有很多人进入经济这个领域。我们学校周围有很多小商小贩,还有一个照相馆,我们经常去照相,我发现这个东西好玩,又能赚钱,就开了照相馆。

在开照相馆时,李书福发明了用氯化钠沉淀冲洗液中的银元素,然后再提炼出纯度很高的银子。他把这些银子送到杭州去卖,赚了很多钱。有了钱后,李书福和弟弟开办了台州第一家家电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电冰箱配件。

然而,精明的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小小的照相馆所带来的利润,于是,一年之后,他放弃了自己的第一次选择,带着从父亲那里得到的2000块钱,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这一次,他选择的是电冰箱。为什么做电冰箱呢?因为在做电冰箱之前,李书福还做过电冰箱零件,跟电冰箱厂打交道比较多,21岁的李书福认为,电冰箱没有什么神秘的,他做电冰箱也是可以成功的。几经磨难,李书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一年的营业额有四五千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1989年,李书福开办的电冰箱工厂,产值已经超过一亿元。电冰箱厂为李书福赚到了非常大的利润,可以说是他事业的起步,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了电冰箱的生产。李书福说:“当初国家搞电冰箱生产的定点,我们没有进入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没有进入定点厂就不能生产,我们就自动不生产了。”停止了电冰箱的生产以后,李书福就到深圳读书,学习经济管理,两年的学习让他如虎添翼。1991年,学成回来后的李书福开始了建材的生产,这次选择可以说是他事业腾飞的起点。李书福这样回忆道:“建材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去建材市场买建材发现的,我发现这个材料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利润空问,这就是商机,那我们就要生产这个产品。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就是这样出来的。后来我们生产铝塑板,也是全国第一张铝塑板的生产厂。”以国美命名的建材直到今天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而这在当时更让李书福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这次投资却让李书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年的时间就让他损失了五六千万,然而,倔强的李书福并不服输:“我不相信这是失败,我慢慢还会发展起来的,失败是成功的基础。”

海南的投资失败以后,李书福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一次,他选择的是摩托车行业。不得不让人佩服的是,在失败的时候,面对新的投资决策,李书福的嗅觉依然极为敏锐,摩托车在后来果然成了吉利集团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李书福说:有一次台州市人民政府专门组织我们去参观学习先进的企业,其中一个是摩托车厂。在参观中,我发现制造摩托车原来如此简单,所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我也发现这里面有商机,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开发的是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当然,这个过程有些也是老天决定的,但是你自己不努力,也绝不可能成功。1994年,全国摩托车厂林立,市场疲软。让这个26岁的、天真的年轻人想不到的是,进军摩托车行业,第一道关口就是国家的产业政策。他跑到国家机械部,请求批准同意生产摩托车。

李回忆说,机械部的大门,他进都进不去,只好隔着门,跟里面的一个在扫地的人对话。听说这个人是要来申请生产摩托车的,这个扫地的人把李书福奚落一阵子,把李书福挡回去了。

碰了一鼻子灰,李书福回到了台州。年轻气盛的他,跑到杭州,找到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跟他们搞合作。

怎么个合作方式?“无非就是花钱向他们一张一张地买合格证。生产一台就给他们几百块钱。”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将近十年。1998年,国家机械部才留意到他们,在让他们兼并台州一家负债6000万的国企之后,正式批准了吉利摩托车生产权。

当时没有一家生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由于李书福敏锐地抓住这一市场切入点,终于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F322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造摩托车,李书福带着吉利集团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四强,每年为国家创造上亿的税收。迄今为止,造摩托车还是李书福所画的最完美的一个圆,并且成为李书福如今与人论辩造汽车能否成功时必定援引的一个例子:“当时很多人也不相信我们会生产出摩托车来。结果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就是吉利搞出来的,后来所有的摩托车厂都学我们!”

立大志才能做大事

装饰板和摩托车开发成功,李书福并没有坐下来歇口气,而是作出更惊人的决策:造汽车。他投资5亿多元,开发家庭用的微型货车和轻型轿车,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位农民企业家的800亩汽车制造中心,居然形成了3分钟生产一辆汽车的生产能力。李书福造的汽车多,却卖得便宜,款式豪华美观的吉利汽车,每辆售价只4万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李书福为了汽车创业之路付出的辛苦,一位浙江吉利集团的老员工这样描绘他们的老总:咱们吉利集团现在综合实力列全国乡镇企业第五、民企第四,可李总还是一个“三不会”的人——不会吃,不会穿,不会睡,脑子里装的全是他的造车梦。于是,在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游进了一条鲶鱼。这条名叫“吉利”的鲶鱼逆流而上,掀起骇人的巨浪。将一潭死水的中国车市搅得浪涛滚滚。由于吉利接连引爆4次降价风潮,突破了4万元价格的瓶颈,许多被人熟悉的品牌车车价纷纷跳水,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地被推倒。

李书福生产的第一辆车是“奔驰”。那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奔驰”迄今还躺在李书福的工厂里。

李书福一个人想造汽车,和其他三兄弟商量。“出于尊重我的考虑,董事会同意可以试一下,但不能投太多。投一些钱进去,准备先期亏一亿元,行或者不行,基本苗头就出来了。走一步要成一步,我们败不起呀!”

董事会通过造汽车的决议后,李书福首先在内部选拔人才,看谁懂汽车。他挨个翻摩托车厂员工档案,发现三个人是汽车厂来的工程师,李书福如获至宝,立即把他们三个人叫到自己的小办公室里。坐定之后,李书福说:“我想生产汽车。”此话一出,三个人不由得呆了。李书福壮他们的胆:“没关系,你们别多想,也别多说了,你们照我的思路去做,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把钱花掉了。”

连李书福在内,这四个人就是吉利汽车最初的核心力量。

李书福那段时间到全国各处跑,看个体户怎么造汽车,看汽车院校怎么造汽车。在见识了各方“汽车疯子”之后,李书福也有了大胆想法:用玻璃钢,造“奔驰”。李书福买了好几辆奔驰来研究,又从香港托人买回奔驰的零配件……1996年,李书福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奔驰”下线。

“用红旗底盘和发动机,上面壳是玻璃钢复合材料,做出来以后,跟奔驰320一模一样,非常漂亮。”提起这第一辆奔驰,李书福至今还很兴奋。那时他开着这辆“奔驰”在台州四处跑,又在电视台打广告,结果还真的有不少人前来问价。

但是问题紧接着就来了,主要是玻璃钢容易变形,不是今天这里翘起来了,就是明天那里歪了。用玻璃钢花小钱做大事,这条路走不通。那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奔驰”迄今还躺在李书福临海的工厂里。

这之后,李书福决定还是采用传统工艺,一切按照别人成熟的工艺、平台、技术、零配件来生产汽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出的车的质量。于是,李书福带着三个人,跑到上海汇众汽车零配件公司去请教专家。那次经历让李书福现在讲起来都很生气。

那个工程师见是见了李书福,但一听说他们要自己造轿车,没讲几句,起身扭头就走,也没说去哪里,害得李书福一行等了半天,才醒转过来人家压根儿不愿理自己这茬儿。“他很坏。我们也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李书福又北上到一汽研究所,要求其专家支持,“研究所的领导明明知道搞不起来,但是,他们愿意用我们的经费,把这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来搞。”

解决了研发设计问题,接下来,李书福又像当年造摩托车一样,遇到没有“目录”的障碍。

1997年,一次偶然机会,李书福在浙江跟一些四川朋友吃饭聊天。李书福发牢骚说,他想生产轿车,但就是生产权解决不了,国家政策怎么这样啊。这时,有一个人说,他有一个朋友,是四川德阳监狱监狱长,也是监狱下属汽车厂的厂长。李问:“他能生产轿车吗?”那人说帮他问问。后来,那人告诉李书福:“不能,但通过努力,可以生产一种像轿车但不是轿车的客车。”李书福说:“像轿车也行,试试吧。”

李书福去德阳找到那家监狱,建议生产“奔驰”。监狱长就去了机械部申请目录,结果监狱长挨了批,回去告诉李书福,上头不准生产“奔驰”,要想通过,得搞一个不像轿车、哪怕像拖拉机的。后来,李书福把夏利改了,“把脸改得很难看,颜色也一塌糊涂,搞了几辆,让他们去上目录,这些后来果然同意了。”

吉利和德阳监狱就这样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改叫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投了几千万,占70%股份。

李书福笑言,除了“人工开销低”这一点优势,在那个监狱办汽车厂有诸多弊端,最简单的,厂设在监狱里面,进进出出就不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吉利这样一家民营企业和一家监狱企业制度对接,真是痛苦死了。“他们不出一分钱,而且机制臃肿,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李书福对德阳监狱长说,要么不搞了,要么把监狱的股份全买下来到浙江去搞,但是德阳监狱开了一个高价。李书福那时真是觉得走投无路了。

偏偏这个时候,监狱长出车祸死了。新的监狱长一上任,李书福一做工作,那边很快就答应了,把30%股份卖给了吉利。

李书福立即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第一个汽车厂。1998年8月,自主开发发动机的”豪情”下线。次年,前台州市委书记调到宁波后,吉利又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起了第二个汽车厂——吉利美日,连带买地、规划、建厂、买模具、安装调试、汽车下线在内,前后只用了9个月时间。

李书福感叹,一路造车下来,老天多有帮助。

吉利是以民营企业身份成为进入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个整车厂,这对我国汽车工业的投资体制是一重大突破。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汽车产业,无需国家担心投资效益与投资回报。而它对国家在税收、就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样对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盘活现有资产存量,还可能救活一部分国有企业。吉利没要国家一分钱,没向银行贷一笔款,既丰富了汽车工业投资来源,而不由国家承担一点风险,企业成败一切代价由企业自负,这正是我们多年期盼的“政企分开”,国家用不着为避免“盲目投资”和“投资浪费”而犯愁。

民营企业私人投资,你有本事就在市场中站住脚,没本事就蚀自己的本钱。国家无需在那里三令五申禁止这禁止那,更不需要在乎人家产品降价不降价。这对那些花着国家巨额投资,贷着银行大把钞票,却片面追求着“大而全”;远离百姓需求,追逐着高档豪华型车开发生产,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玩”着国有资产的某些国有大企业,既使他们相形见绌,又是对其“玩”性的当头棒喝!

从游击转为正规

过去汽车工业在中国被看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久以来由国家一统天下,合资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对民营企业来说,汽车更是投资禁区,吉利正是因为闯禁区而被广为关注的。

从这个角度说,李书福可谓“胆大妄为”。因为得不到主管部门许可,他在临海征地建汽车生产厂时打的是造摩托车的幌子,为获得生产许可证和目录,他“灵机一动”买下了四川的一个汽车制造厂,借壳生产自己的汽车,不过据说最初的产品实在不咋样,会漏油,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尽管拼命改进,但大气候制约了拳脚施展的空间;尽管辩解吉利汽车绝非低价低质,怎奈第一印象很难改变。今天的吉利汽车已远非昔日可比,尤其获得汽车生产许可,在宁波建立了汽车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的生产线之后,客观地讲,吉利汽车质量已有了相当保证,最近还在清华大学成功进行了碰撞试验。但不可避免的是,吉利还要为它最初老生产线上的产品在相当一段时期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这就是市场经济。

当吉利没能出现在经贸部最新公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里时,吉利自主开发的新型车只能暂时“待字闺中”了。对此外界说什么的都有,既然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自有它的道理,因此对吉利来说,能做的也就是接受事实。本来它就像自生自灭的“野草”,生存发展全靠自己的顽强生命力。虽然没法改变生存环境,但起码能做到主动去适应环境,登堂入室前,首先要提升自我实力、品质和品牌,关键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上得了客户的“目录”。

值得庆幸的是:2001年底,吉利车终于上了国家“公告”目录,吉利的“苦斗”终于得到了认可。但是吉利集团的领导层,并不“疯”也不“狂”,他们以理性的思考,冷静的分析,正确估价自己。李书福董事长说:“我搞汽车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希望国家能给民营企业一次试验机会,成功了,对中国汽车工业可能起到积极作用,失败了对国家也没有损害,反正是我们自己的钱,也许还有一些借鉴意义。”产业报国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当为吉利喝彩的是他们那种精神,那种看准方向,抓住机遇,不屈不挠,义无反顾,及时切入的大无畏精神。吉利轿车由于受到严格的行政管理和目录管理体制的束缚,明明是轿车车型,却只能上“客车”目录,名不正言不顺,有关部门不承认吉利是堂堂正正的轿车,但是市场承认它,用户认可它,它就大胆往前走,并“豪情”十足地与定点厂的轿车在市场上“叫板”,市场热销,走势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