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妙趣射线
45099400000006

第6章 原子的“指纹”

在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进程中,人们认识最早的粒子便是原子。从15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对大量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深入研究,已经认识到了原子的实在性。特别是通过物质化学运动方面的研究,人们不仅认识了原子许多基本的特性,而且,也认识到原子本身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那个时候人们一向认为,原子是构成世间万物的、不能够再分的“原始物质”。正是这些原子构成了天体、我们的地球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也包括了声、光、电,甚至连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原子的机械运动。总之,人们认为原子是构成世间一切一切的最小单元。

这幅“原子世界图景”,虽然可以使人们了解到原子世界的绚丽多彩,但是它却制约着人们对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索。

按照原子论的学说,各种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差异,这些原子始终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从而可以构成五颜六色的大自然。

截止到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是由100多种最基本的物质单元构成的,人们通常称这些单元为“元素”,比如,氧元素、氢元素、铁元素……好像音乐简谱中的七个音符,由这几个小小的音符,便可以组成人间众多的、美妙动人的旋律;同样,由这些元素也可以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原子与之对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的大小、形状和质量完全一样;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它们的性质则各异。目前,连同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在内,原子的总数已多达几百种,其中大部分是自然界存在的。在元素周期表中,92号元素以后的各个元素,都是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来的。

电子发现以后,揭开了原子的秘密。原子世界仅仅是物质微观结构中的一个层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原子核物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原子世界内部的奥秘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短短的几十年间,人们在探索原子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原子内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更微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的成果,大胆地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的新思想,把原子划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两部分。原子核仅占据原子中心很小一部分,但是,它却集中了原子999%的质量。

原子核密度之大,真是令人惊讶,每立方米高达1017千克。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地排列起来,装满一个小小的火柴盒,那么,这个火柴盒的质量相当于整个喜马拉雅山的总质量。这样高密度的物体,在地球上,人们还从未发现过。只有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间,才能够找到它们的踪影,像中子星、黑洞等这些天体,它们的质量密度可以达到这样的数量级。

自然界中为数众多的原子,它们的结构类似,长得模样都差不多,那么,人们怎样才能准确地区分它们呢?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设法找到每一种原子,它们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什么。只要知道了这些不同原子的特征标记,就等于掌握了分辨它们的方法。原子的这种“特征标志”就好比人的“指纹”一样,尽管每个人的手外形长得都差不多,然而,它们的“指纹”

却截然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指纹,因此,指纹便是区分每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标记。读者会有这样的常识,公安人员在办案的时候,常常会在蛛丝马迹当中,依据作案人员留下的小小指纹,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侦破案情往往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对于原子来说,究竟什么是区分它们的标记呢?也就是说,原子的“指纹”是什么呢?英国的一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洛维·巴克拉圆满地解决了这个神秘的问题。

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任何一个带电粒子,当它做加速运动的时候,会不断地以发射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若将X射线管与电源相联接,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获得很高的能量。这些电子在与阳极板相撞时,由于遇到了障碍物,电子运动急剧改变,会产生很大的加速度。这样,电子就会不断地向外释放能量,这正是前面讲到的X射线产生的情况。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当X射线管接入的电压比较低的时候,产生的X射线光谱是连续变化的,而且,不论阳极板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产生的光谱是一样的,均为连续光谱。但是,如果接入的电压足够高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形成的X射线光谱不再连续变化,而是形成独立的光谱,即光谱线是一条一条分开的,人们将这种光谱称为“线状光谱”。采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阳极板,实验中观察到的线状光谱完全不同。例如,用金属钼制作的阳极板与金属钨制作的阳极板,产生的线状光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一实验结果,给予人们很大的启示,为探寻区分原子的方法指出了方向。

因为任何一种阳极板,制作它的材料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使用的材料不同,其原子自然不一样。比如,钼原子与钨原子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原子。由此表明,不同的原子形成的线状光谱是不一样的。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验,人们惊奇地发现:每一种原子都有自己特定的线状光谱;不同的原子,它们的线状光谱彼此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通常把这类光谱称为原子的“特征光谱”,或者叫做原子的“标识光谱”。

原子特征光谱的发现,为人们区分和鉴别原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这正如人的指纹一样,特征光谱就是原子的“指纹”,是原子“身份”的标志,这也就是原子“标识光谱”名称的由来。

如今,通过实验,人们已经将每一种原子的标识光谱制作出来了。这样,在鉴别原子的时候,只需制出这种原子的特征光谱,再与已知的各种原子的标识光谱相对照,按号入座,即可确定原子的“身份”了。

巴克拉这一杰出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地认识到,它不仅为以后几年中发展X射线波谱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而且,还导致了一些新现象的发现,从而拓宽了X射线应用的领域。

X射线标识光谱的研究,则是巴克拉一生中主要的追求方向,他也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这方面,他成为负有国际声望的先驱者,荣获了191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至此,有人会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原子的特征光谱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广大读者一定很关心这个话题。为了让大家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原子的内部结构谈起。

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以原子核为中心的一个一个的壳层上,每个壳层中,允许容纳的电子数是一定的。原子的这种结构,被人们称做原子的“壳层结构”。当电子填满某个壳层或支壳层以后,这些填满了电子的壳层或支壳层,与原子核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集体,叫做“原子实”。对于原子实来说,丢掉一个电子,或从原子实外得到一个电子,都是不容易的。

如果原子实受到外来的高能量光子流的照射,或者受到高能量粒子的撞击,原子实中的某个电子被电离了,那么,这个电子脱离了原子实以后,它原来占据的位置就空了出来;由于出现了空位,原子实以外的电子就有机会跳到这个空位中。

电子这么一跳,随着电子位置的改变,电子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电子前后相应的两个状态的能量自然不一样,改变的能量便以光子的形式向外释放,从而产生了一条光谱线。

如果一个原子实中,同时有多个电子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或者不同的原子实中,都有电子的位置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便会产生许多条光谱线,从而形成了线状光谱。

不同的原子,具有各自的壳层结构。因而,它们的原子实的构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不同的原子实内部发生电子跃迁的时候,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X射线光谱。这样,每一种原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光谱--标识光谱。

可见,这种光谱是原子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与价电子无关。原子“指纹”的存在,对于物质结构的研究、分辨各种不同的原子、鉴别新原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不仅简便、省时、易行,而且其灵敏度和准确度都非常高。

这种方法在采矿、冶金、化工等许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