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我寻找学习的乐趣
一个人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坚信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具体的训练办法是:
(1)在学习前激励自己,自言自语,连说几遍“我喜爱学习××学科,××学科奇妙无比”等话语。
(2)在学习中比平时更细心,花更多的时间。平时不原谅自己的粗心失误,尽可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愉悦。
(3)在不想学习、不感兴趣时,回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例如:“我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的运算速度是快的”、“我的记忆力是好的”、“我的文笔是优美的”等,淡忘自己的缺点,增强自信心。
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会使你逐步感到学习中的趣味。
3.培养好奇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兴趣就是在不断的探究之中变得越来越浓厚。因此,平时要留心观察一切事物,多给自己提一些“为什么”,并且经常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研究学习中的问题,感受知识的魅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上问号,然后去钻研,并从中悟出道理来。学业上的长进往往是循着“好奇-有疑-思考-释疑-有得-产生兴趣”的轨迹发展的。
4.要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有的学生学习很浮躁,对学科知识知之皮毛,感觉到学习这些知识很没意思。其实任何学科都有它自己的逻辑结构,如果你真正地去思考了,就会感到它的乐趣。比如有的学生学习化学,如果没有深入进去,每天只是机械地背一些反应公式,就肯定觉得学习是枯燥的;相反,如果去认真思考了,掌握了每个反应公式的内在规律,并且能和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你就会感觉到化学这门学科的意义,自然会对这门学科形成兴趣。
5.学会兴趣的转移
学生往往是兴趣十分广泛,但由于自控力较差,不容易把握自己兴趣的发展方向,容易“入迷”,例如“追星族”、“足球迷”等,由此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成绩的提高。兴趣广泛不是坏事,但每个学生在广泛兴趣基础上必须突出自己的中心兴趣,即学习各门学科知识。
要把握好一定的“度”,注意控制自己,随时把不利于中心兴趣的其他方面过度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6.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学习既要知难而进,又要做到从易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学生喜欢向困难挑战,在战胜困难时感到其乐无穷,这样也容易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反之,在学习中可以选择从易到难的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在每前进一步中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样可以培养学习的兴趣。
如果你能按照上述方法去做,它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那时,学习对你来说已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而会变成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了。
寻找自己的核心兴趣点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
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李开复
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寻找的艺术。在奋斗的路上,我们若能看清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等于穿上了最适合自己奔跑的鞋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我们对某个学科充满了好奇、兴趣和激情,就完全有可能在这方面发挥出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废寝忘食。这时候,我们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到底哪里是自己的兴趣点呢?
也许是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副作用,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对自己都没有过多关注,甚至连一些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有人曾经问过很多大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结果很多学生回答,只对钱感兴趣。这个答案真是出人意料,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
高考好比是一根独木桥,不管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差异有多么大,也不管他们的“腿长腿短”,是更适合“举重”还是“跳高”,都要在“标准答案”的指挥下,裹挟进千军万马的洪流中,拼命地厮杀和挣扎着过桥。然而,当我们终于十年寒窗挤过了独木桥,有了自己选择如何发展的自由时,却蓦然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已经丢失了!既然已经失去了兴趣,那还能如何呢?只能让自己生存得更实际一些,只剩下对钱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学生又该做些什么呢?
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对核心兴趣提出了一个伟大的“三环理论”,应该对我们有所帮助。所谓三环理论就是找到下面三个问题的交集点,即同时能满足下面三个条件的部分:第一,你发现自己具有与生俱来或上帝赐予的天赋,并且运用天赋有可能成为最好的。
第二,你从中可以得到满意的“回报”。
第三,你对此充满激情,完全乐意去干,完全能够享受其本身带来的乐趣。
只有这三个条件全部都能满足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兴趣所在。对学生来说,核心兴趣应该是一根纤绳,它不但能激发我们的学习激情,更应该是通向未来的桥梁。现在就重点培养它,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忠告13激发自学能力
养成自学的习惯,主动去学
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找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李开复
据有关统计,一般科技人才,他们的知识只有20%是在学校学到的,而80%则是后来自学的。应当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学的重要性。
自学能力,就是不依赖或主要不依赖别人,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而获得各种知识的一种能力。拥有自学能力即是掌握一整套科学的自学方法。只要真正灵活地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自学方法,那就拥有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并不是自己看书看出来的。“以看为主”的学习方法永远也获得不了自学能力,只有“以思为主”,才能培养出你的自学能力。
虽然自学能力与一个人的学历有一定关系,但是,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有的人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但是依然缺乏自学能力;而有的小学生却初步掌握了自学能力;还有的人根本没有上过学,他们不仅通过自学而获得了自学能力,而且通过勤奋自学成为社会的栋梁。
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走入校门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并不等于他们当中没有成才的人物。恰恰相反,他们中的成才者往往成就卓越,无人及能。他们中间也许有天才,但更多的人却是靠自己的自学走上了成功之路。古今中外,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2001年,当托福考试成绩下来时,在清华大学食堂卖饭的张立勇以630分的好成绩通过托福考试。托福考试满分为670分,这个成绩就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高材生也很难达到。一时间张立勇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张士勇出生在一个边远而闭塞的小山村,由于家贫,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后来到清华大学食堂打工。
第一次走进清华校园,张立勇感觉清华园真大,清华的学子真幸福,清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他如沐春风。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给他的启示很大。他恍然明白,贫富不能选择,只要自强不息,未了的大学梦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实现。
行胜于言。张立勇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知识的突破口,开始了艰辛的自学道路。他要紧握这把与时代同行,开启新生活的金钥匙。
但自学的艰难是张立勇始料未及的,月薪微薄,他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菜墩前、窗口前要站上八九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腿软,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
这样下去怎么行。后来,张立勇发现喝烫水能治瞌睡。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
张立勇天天晚上学到后半夜,集体宿舍只有天花板上镶嵌的一根荧光灯。同宿舍10个兄弟支持他学习,逐渐习惯了开着灯睡觉。过了一段时间,他心里不忍,自己搬出来,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平房。床头前,贴上了座右铭“在年轻人的辞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单词”。桌上贴上了学英语时间表。早上起来学1小时,午休时学40分钟,晚7时半下班学到凌晨一两点。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即使是食堂师傅吃饭的15分钟他都要挤出8分钟,躲到碗柜背后的一个角落里背英语单词。
寒来暑往,8年来,张立勇天天坚持按时间表的安排走。打牌、看电视时间等都用在学习上了。寒冬腊月,没有暖气,他围着炉子看书。酷暑炎夏,蚊子嗡嗡,他摇着扇子写字。他把自己几百元的工资全都花到了学英语中,买不起新书、新磁带,张立勇找旧书摊买二手书,买二手磁带。为了找一个安静的读书场所,他就找到教学楼的公共教室,第一次去教室看书,他生怕被学生认出来。去的次数多了,他逐渐融入了清华学子群体。
看了大半年英语教材,听了大半年英语磁带,张立勇自我感觉挺好,可在人前就是张不开嘴。傍晚,他来到清华园英语角,凑过去听人家说。一个男生走过来,跟他用英语打招呼,他哼哼哈哈应付着,根本就不是会话,而是一个个地往外蹦单词。“说得不错,我能听懂,只要大胆张嘴说,慢慢就熟练了。”那个男生的鼓励,催发了一棵开始说英语的幼芽。
从此,清华、北大、人大的英语角,多了一位农民工。8年来,他几乎每周坚持去一次。他大声问候每个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大胆与他们交谈。那些曾经死板甚至毫无关联的单词和句子,在他嘴里流淌出来。张立勇加入清华大学英语协会,为了创造交流条件,他还主动找到外国留学生进行采访。英语口语和听力也在不经意间从量变到了质变。他先后拿下了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
2001年,他为了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报名参加了当年的托福考试,谁知一考竟考出了630分的高分。但是学习的道路并没有因此停止,张立勇又报考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习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并且已拿下了文凭。相信凭着他的自学成才的精神,凭着他的毅力,他的路一定能走得更远。
自学是要依靠自己自觉进行的,因为没有人监督和考核,很容易流于放任。而一旦养成了自学习惯,那就截然不同了:它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刻刻都在鞭策着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要去自学。
自学习惯的培养如播种,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必须辛勤地耕耘,才能得到预期的收获。那么,应该怎样培养自学习惯呢?
1.树立正确的自学目的
正确的自学目的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密切的联系。自学目的导致产生自学欲望和成才欲望。这些欲望的逐渐满足过程,便是自学习惯逐渐形成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曹南薇,早在14岁时就有了较强烈的自学欲望,而这个欲望则是由于她想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
这一初期的自学目的所导致的。她贪婪地吸收一切有关物理学的知识,为寻求知识,常常出神入迷。结果,她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学到了不少艰深的物理学知识。更加可贵的是,她在逐渐满足自学欲望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学的目的是要为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做一点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她已经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自学习惯。这些,使她在那漫长而又无法预料其结局的自学岁月里,始终顽强不懈地坚持自学,并获得了丰硕的果实。
2.讲究科学规律和方法
自学习惯的培养,要讲究科学规律和方法。据一项对全国近百名自学成才典型的调查,大多数人都是在25岁以前就初步养成了自学习惯,而且自学起步年龄越早,越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都要趁青春年少,尽快地培养起自学习惯。
3.积极寻求别人的帮助
自学习惯和环境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许多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他们总是积极寻求周围人的谅解和支持,积极主动地要求得到外界的督促和鼓励。
对于学生来说,找几个有共同爱好的、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一起来自学,组成“自学圈”,无形中就给自己施加了一点压力,会起到牵制、督促、鼓励作用。建立“自学圈”的关键,在于择友,应选择合适的人组成自学圈。
4.注重效果
自学要重视自我考核。首先,看看哪些自学习惯已培养起来?培养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尚未培养起来?原因是什么?应认真分析。其次,应考核这些自学习惯对自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和自学效果。如能找到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请他们来考考自己则更好。
错用方法比不用方法对自学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要随时调整自学活动中不利于培养自学习惯的标准、计划、内容和措施。这对树立自学信心和巩固自学习惯,是很有利的。
不要死守一种思维模式
“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李开复
美国心智发展学术界领袖约翰?钱斐博士指出:“许多人对思考的过程感到恐惧,认为思考是人的一种天赋的神秘能力,人并不能加以控制。这种观点显然没有道理。思考并非上天专门赐给个别人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则指出:“与任何其他的事情一样,思考是一种技能,它也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如果我们不对它们加以培养和开发,它们就会枯萎和凋零。”
通过学习和实践,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思考能力。人们的大脑在活动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了解了这个规律,就能在各个方面改善我们的思考能力。哲学家乔治?桑特亚那曾告诫过我们:明确方向,清楚地思考是帮助你解开心灵谜团的工具,通过做一个“成熟的思考者”,你就能获得实现目标、解决问题和作出明智决策所需要的能力。
“信息时代”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到来,在客观上已对我们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作为一个成熟的思考者,意味着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具有运用人类的知识进行正确判断的智慧和能力。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组织、评价和运用,而只是掌握了一些信息,这并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改善知识的来源和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研究者总结了转变命运的三条原则:
1.创造地学习
创造性是一种能赋予你学习以意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它与批判地思考相结合,就能使你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当你用发现的眼光对待学习时,你就能不断地用你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奇迹。当你任你创造的冲动自由地发挥时,你的学习都会发出光彩。你能摆脱习惯的思考模式,每一分钟都学习得很充实。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学习,创新方法是对庸俗的惯例的挑战。
2.批判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