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乳房有乳汁分泌是正常现象,宝宝的乳房也有乳汁分泌,是不是就不正常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男女新生宝宝都可发生乳房肿大,一般新生宝宝生后3~5天乳房肿大,如蚕豆,甚至有鸽蛋大小,而且有少量淡黄色乳汁液体分泌出来,一般生后1周左右乳房肿大最为明显。
究其原因,还是和母体有一定关系的。
女性怀孕后,体内孕激素、催乳素等含量逐渐增多,这些激素能促进母体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宝宝在母体内通过胎盘受到母体卵巢分泌的孕酮和垂体催乳素的影响,出生后会出现乳房增大。乳房肿胀约在宝宝出生后8天最为明显,之后受母体激素的影响逐渐变小,肿胀和溢液也会自然消失。
有些家里的女性长辈,会采取以前民间流行的做法,用手去挤压宝宝的乳房,认为这样做能防止宝宝长大后瞎乳头,不能分泌乳汁。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有害的做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宝宝的皮肤稚嫩,挤压易引起皮肤破损,给细菌乘虚而入的机会,从而引发宝宝乳腺炎,严重者还会导致败血症。即便没有发生细菌感染,也会破坏宝宝的乳房生理结构和功能,贻误孩子的一生。所以,你一定要明白,新生宝宝生理性乳腺肿大一般不需要治疗,更不能用手去挤或搓揉宝宝的乳房。但是,你应进行仔细的观察,如发现宝宝肿大的乳腺不对称,一大一小,局部发红发热,甚至抚摸时有波动的感觉,同时,宝宝有哭闹不安等不适表现,则很可能是化脓性乳腺炎,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2.假月经
有些小女婴在生后5~7天,阴道会突然流出带血性的分泌物,阴道有出血现象,这种情况让不少年轻父母不知所措。医学上将此现象称为假月经,出现这种生理现象的原因,还要从宝宝还是胎儿时说起。
女孩儿在胎儿期受雌激素的作用,会造成体内雌激素偏高。出生后,这种影响突然终止,而宝宝体内还没有受到分泌周期的作用,造成体内雌激素迅速减少。在此作用下,宝宝的子宫、阴道上皮组织和子宫内膜发生脱落,增生的阴道上皮组织脱落后排出,出现所谓的“白带”,子宫内膜脱落排出,造成所谓的“月经”。
当然,这种出血现象不会持续太久,出血量也不会太多,一般情况下不需做特殊治疗,症状会自然消失,只需保持宝宝会阴部的清洁就可以了。
了解了新生宝宝乳房肿大和假月经的真实面目,爸爸妈妈悬着的心也该放下了。
宝宝的体味告诉你
宝宝出生后,你一天到晚围着爱妻和娇儿转,忙得不亦乐乎,出门身上还带着宝宝的味道呢,只是“身在此山中”,自己闻不到罢了。很多人都认为宝宝身上散发的都是奶香味,或者是大小便的臭味,其实不然,还有些异常的体味也会偶尔出现在宝宝身上,这些特殊的体味传递着宝宝身体健康状况的信号,是需要你细心辨别并引起高度警惕的。
大多的宝宝都是以乳汁和牛奶为主食,身上自然散发出淡淡的奶香味,然而有些宝宝身上却出现了烂苹果、臭鱼烂虾、老鼠尿臊等异常味道,香宝宝变成了臭宝宝。宝宝身上怎么会出现这种难闻的味道呢?你切不可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宝宝患上了某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遗传基因的变化会导致体内代谢异常,异常的代谢产物通过尿、便、汗液、呼吸等方式排出体外,便散发出异常的怪味。
1.老鼠尿臊味
患苯丙酮尿症的宝宝,尿液中会发出老鼠尿臊味,这是其肝脏内先天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将食物里的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从而形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在血和脑脊液内,随尿液排出时就会散发出老鼠尿臊味。除老鼠尿臊味外,患儿还会出现毛发较黄、皮肤和眼虹膜色泽变浅,并伴随湿疹、呕吐等症状。
苯丙酮尿症对大脑发育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严重的还会造成中度或重度智力低下。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以食疗为主,避免食用人奶、动物奶等含有较高苯丙氨酸的食物。喂养时,最好选用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和低蛋白食物,这样能够维持血清苯丙氨酸浓度在正常水平。
2.猫尿味
高甘氨酸血症是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主要是体内缺乏甘氨酸脱羧酶,引起甘氨酸代谢异常,造成血液、脑脊液以及尿液中甘氨酸潴留,散发出猫尿的气味。这类患儿表现为智力低下,骨质疏松,血液中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易发生感染或出血。
3.烂菜味
高蛋氨酸血症主要是宝宝患有肝病、酪氨酸病、同型胱氨酸尿症等,导致血液中蛋氨酸浓度升高引起的。患病宝宝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蛋氨酸,散发出烂白菜或腐败黄油的气味,并伴有头发变白、智力低下、抽风等症状。
4.臭鱼烂虾味
三甲胺尿症会散发臭鱼烂虾味。
5.烧焦糖味
枫糖尿症会散发出糖烧焦的气味。
除以上病症外,还有一些疾病也能让宝宝身体出现怪味,这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直接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你应在平时注意用心、用灵敏的鼻子,多闻闻宝宝身上的气味,及早发现、弄清异味原因,然后为宝宝进行及时的治疗争取时间。
宝宝发烧怎么办?
小宝宝的到来已经让你忙得不亦乐乎了,一边要照顾好爱妻,一边又要护理好娇儿,要是这时候宝宝再发烧,你不乱了阵脚才怪呢!下面为你介绍一下宝宝发烧的知识及对策,这样你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1.宝宝发烧的判断方法
新生宝宝刚一出生,自己的体温调节中枢就开始独立工作了,一方面遇到寒冷刺激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体内的一种特殊的棕色脂肪分解产热增加。环境炎热,气温增高时,皮肤血管扩张,出汗也会导致散热增加。小宝宝刚从温暖的母体出来,其体温要比一般人,甚至比自己的妈妈略高,为37.5~38℃,但是很快就有一种过程性的体温下降,达35℃。此后4~8小时又逐步恢复到36℃左右。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新生宝宝发烧了呢?
(1)仔细观察。你如果发现宝宝面红、唇干、出汗、烦躁、哭闹、呼吸气粗,吃奶时口鼻出气热,用手背去摸头额、手脚,如感觉发烫,可初步判断为发热。
(2)测量体温。先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把体温表有水银柱的一端挟在宝宝腋下,3~5分钟后取出。也可采用肛测,仍然先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在体温表的圆头端涂一点润滑剂,再缓缓插入肛门内2厘米左右,3~5分钟后取出查看。
新生宝宝发烧的标准温度是:正常宝宝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正常宝宝肛测体温是36.5~37.5℃,如果超过37.8℃时,可认为宝宝发烧了。
2.宝宝发烧原因
对确认发烧的宝宝,先要分析发烧的原因,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他症状,以便及早作出正确诊断。
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1)外因。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得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2)内因。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3)其他因素。如疫苗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引起的反应。
新生宝宝发烧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也是许多疾病发病的前兆,所以你要格外留意。
3.家庭退烧方法
(1)物理退烧。刚发现宝宝发烧,还没来得及见到医生前,你不可轻易使用退烧药,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宝宝进行物理降温。一般来说,体温不超过38℃,无须服药,要注意观察,可多喂些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如无其他情况,几小时以后,宝宝的体温就能降至正常范围。以下几招家庭物理降温方法简单实用,可作为参考:
保持宝宝居室的空气流通。室温应维持在25~27℃之间。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适当少盖点小衣被。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战,则表示需要温热,要外加毛毯覆盖。
温水拭浴。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毛巾上下轻轻拭洗宝宝的全身,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热气散出,另外水汽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带走体热。
多喂水。既防止宝宝脱水,又可以助发汗。
(2)药物退烧。物理退烧固然简单实用,对宝宝又无任何副作用,但是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平时都应常备退烧药以应急。但是,宝宝退烧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则的,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正确使用退烧药。
新生宝宝退烧药主要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阿司匹林锭剂退烧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司匹林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宝宝不宜使用。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宝宝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应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复刺激肛门,造成腹泻。打退烧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宝宝甚至过敏休克。退烧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温,家长不必一时性急,因小失大。
需要你注意的是,不同的退烧药不要随意地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才比较安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给宝宝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千万要记住,“药也是毒”的道理,任何药物都有它们一定的用量,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宝宝服用,烧不但没退,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新生宝宝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只是其表。对于发烧,更应关注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因此,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地追求宝宝退烧效果,去治疗发烧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地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总之,宝宝发高烧,你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照上述几种建议应对,观察宝宝活动力、补充水分、必要时适度退烧,体温多半可以降低,你就不会乱了阵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