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是新生宝宝的养育。随着第一声啼哭,脱离母体之后,宝宝面临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生的宝宝是否健康?能不能顺利适应环境?容易出现哪些症状?万一出现状况怎么办?这些都是你的担心和顾虑。列举了新生宝宝临床容易出现的一些疑难杂症,并给出了参考解决方案,旨在让你认识症状,辨明真相,并为你排忧解难。
溢奶吐奶要明辨
听到过很多新爸爸问这样的问题:“我家宝宝为什么吃完奶后总吐奶呢?是不是宝宝有什么毛病?”其实,这是新生宝宝的正常现象,只要倒流的奶汁量不多不快,是不会给宝宝带来伤害的。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溢奶”。
当然,有些宝宝倒流的奶汁量多且速度快,就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吐奶”,吐奶会危害宝宝的健康。吐奶时,大量奶水由食道反逆到咽喉部,如果误入气管会引起呛咳,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气管堵塞,导致呼吸不顺畅。吐奶还容易使奶汁直接吸入肺部深处,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会因为氧气供应不足而危及生命。当然,只要找对问题的根源,吐奶是可以预防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不同点和应对方法:
1.溢奶
刚出生的宝宝胃是呈水平状的,再加之各个系统的发育都不完善,胃贲门括约肌比较松弛,幽门括约肌较紧张,进入胃的食物不易通过,所以,如果宝宝刚吃完奶就马上躺下的话,随着体位的变化,就会出现溢奶的现象。
再者,新生宝宝的胃容量较小,出生后10余天胃内只能容纳1~2两奶。如果一次性喂奶过多,宝宝胃的入口松出口紧,胃内容物就容易返流,这就是为什么宝宝吃奶后的几分钟内,会有1~2口的乳汁从口腔中流出来的原因。
对有溢奶现象的宝宝,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宝宝吃完奶后,不要马上让宝宝躺下,先把宝宝竖着抱起来,用手轻拍宝宝的后背,把喂奶时宝宝吸入的空气排出,也就是听见宝宝打嗝的声音。还有,宝宝睡下时把宝宝的上半身抬高,也可以减少溢奶的现象发生。
事实上,新生宝宝都会溢奶,绝大多数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什么疾病,所以,你不用过于担心,随着宝宝的成长,胃贲门括约肌肌力增强,溢奶的次数会逐渐减少,一般到宝宝7~8个月时会自然停止。
2.吐奶
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新生宝宝吐奶有以下几种情况:
(1)喂养不当。包括喂奶速度过快、乳汁太冲、喂奶量过多、人工调制的牛奶温度不适。
应对方法:
给宝宝喂奶时,你应提醒新妈妈,控制给宝宝喂奶的速度、喂奶量,对人工喂养的宝宝,还要注意牛奶的温度。吃完奶后,不要让宝宝吸吮空奶瓶,也不要在喂奶后频繁地翻动宝宝,可将他竖立抱起,靠在你一旁的肩上,轻拍宝宝背部,促其打嗝,释放出空气。
(2)胃黏膜受刺激。胃黏膜受到刺激的原因很多,分娩时吸入羊水、胎粪及母血,服用红霉素、黄连素、磺胺类药物,胃部出血等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
应对方法:
对药物引起的胃黏膜刺激,只要暂停药物,吐奶现象会自然消失。
(3)感染。如果宝宝感染了鹅口疮、肠炎、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炎、颅内出血等疾病,也会引起吐奶,严重者甚至会表现出喷射性呕吐。
应对方法:
一旦上述情况出现,需送宝宝到医院请医生紧急诊治。
(4)外科疾病。常见的先天性食管闭锁、肠闭锁、先天性巨肠症等疾病也会引起宝宝吐奶,这是极少数特殊的宝宝才会发生的。
应对方法:
需请医生作出诊断及治疗方案。
只要细心观察,认识宝宝的溢奶、吐奶原因,做好预防措施,就很容易应对了。
苦口良药,不要心软
由于新生宝宝体质较弱,生病在所难免。可别看宝宝年龄小,他的味觉却已经形成,对苦涩的药物常会又哭又闹不肯合作。面对宝宝的拒绝,许多新爸爸拿着药不知如何是好,是放弃?还是强行灌药?是啊,面对如此娇弱的小宝宝,谁能不心生怜意呢?
1.喂药误区
为新生宝宝喂药不同于大龄儿童和成人,是要讲技巧的,如果你是没有耐心的新爸爸,或许早已被宝宝的哭声搞得心烦意乱,哪里还顾得上喂药的技巧。殊不知,在你的急躁中,不但没让药物发挥作用,反而还会伤害到宝宝的情绪,请对照以下几种情况,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行为呢?
(1)喂药的时间选在喂奶前,同时将药和乳汁混喂。这样不仅会降低药物的治疗作用,还会影响宝宝的食欲,甚至引起呕吐。
(2)在宝宝熟睡时喂药。宝宝身体各部位器官发育尚未完全,咽喉十分狭窄。如熟睡时喂药会突然刺激咽喉,易引起喉痉挛导致窒息。
(3)在宝宝哭闹时强行灌药。强行灌药会使药物误流入宝宝气管,造成宝宝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吸入肺内还会导致吸入性肺炎。
2.正确喂药方法
宝宝反对吃药,对此,我们不能“强攻”,只能“智取”了。请看下面的几招:
给新生宝宝最好的喂药方法是:把药水或药粉溶于糖水中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如果是少量药粉,可以直接放入宝宝口中,然后再用少许糖水送服。
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
给新生宝宝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再喂几口奶,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
在喂液体药物时,可通过软管在宝宝的脸颊和乳磨牙之间注入,避免药液和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之后让宝宝吃几口奶把药冲进食道。
喂完药后,给宝宝喝点温开水,让口腔里的药物全部进入胃内,然后轻拍背部,防止反胃呕吐。
3.注意事项
在给宝宝喂药前后或是喂药过程中,有些细节的东西是新爸爸们要特别注意的。
服药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要按医嘱严格掌握剂量,因新生宝宝的肝、肾等脏器解毒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若用药过量容易发生中毒。
服用药片或丸剂时,不要让孩子干吞,要多饮水,既可防止药物进入气管,又有利于药物溶解。冲调的水温不要超过40℃,以免杀死有益菌,影响疗效。
服药时间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或一个小时为好。此时宝宝肚子饿了,一方面会主动张口喂得顺利些。另一方面,胃已排空,有利于某些药物的吸收和避免服后呕吐。
同时喂孩子几种药物时,应注意不要将药物混到一起吃,也不适宜将药物加入奶、果汁等饮料中,一起调配容易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影响药效甚至有害健康。
如宝宝把吃下的药物马上全部吐出来,不要立即再喂,应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喂;如服药后半小时发生呕吐,由于部分药物已经被吸收,就不必再喂,以免药物过量;如每次服药后都呕吐,就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他给药途径,如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等。
学会了上面的招数,喂宝宝吃药就不成问题了吧?并且宝宝不难受,你不费力,一举两得,很有成就感吧?
让人揪心的黄疸宝宝
大多年轻的爸爸根本没有“黄疸”这个概念,不知道新生宝宝黄疸是怎么回事儿,更没有见过黄疸宝宝是什么样子,所以在看到自家宝宝皮肤变黄的时候都十分惊恐,慌乱无比。而相反的是,有些老人认为:坐月子都应该门窗紧闭,连窗帘都要拉上,每天只要给宝宝喂好奶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在昏暗的光线下,宝宝是否出了黄疸了都很难察觉。即使发现宝宝有了黄疸,有些老人也会说:“黄色不是病,自己会消失。”黄疸到底是不是病?应不应该重视起来?
据儿科专家的临床见证讲:有的宝宝自行消退了,可是,有些宝宝虽然黄疸自然退了,但对大脑造成了损害,还有些宝宝的黄疸持续很长时间未退,最后还得去医院治疗,甚至个别宝宝因黄疸症状加重而危及生命,或虽保住生命却留下脑损伤如脑瘫等。
看来新生宝宝的黄疸真不可轻视呢。为了保护好心爱的宝宝,你还是先来认识一下新生宝宝黄疸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1.认识黄疸
黄疸是指因血液中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医学上把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黄疸,另一种是病理性黄疸。
(1)生理眭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宝宝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正常新生宝宝几乎都有。产生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宝宝体内产生胆红素过多,而肝转化、排泄胆红素能力差,致使胆红素堆积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生理陛黄疸的特点:①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宝宝,黄疸一般在生后10天左右消退,早产宝宝一般在生后3周内消退。④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毫克/分升,但小于12毫克/分升。⑤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宝宝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除有轻微皮肤黄染、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2)病理性黄疸。如果黄疸从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有的话,并且3周都没消退,或是退后又复发,则统统归到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常见的有因母胎之间血型不合,造成红细胞大量破坏,形成胆红素在血液中大量潴留的溶血性黄疸;因新生宝宝患有肝炎、败血症、严重病毒性感染等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由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性梗阻等疾病引发的阻塞性黄疸,还有母乳性黄疸等。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黄疸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10天还不消退,或在新生儿期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间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③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毫克/分升,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毫克/分升。⑤除黄疸外,患儿伴有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症状。⑥家长可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宝宝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⑦观察新生宝宝大便颜色,如果呈陶土色,应考虑是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病理性黄疸。
不论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宝宝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宝宝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认识了新生宝宝的黄疸以后,你就应该留意了,一定不能让宝宝在黑暗的家中度过新生宝宝时期,只要不是寒冷的大风天气,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换气,让自然光线照进室内,若气温许可,最好给宝宝勤洗澡,这样不仅便于发现宝宝是否有黄疸,而且也对宝宝大脑发育非常有利。若发现有黄疸,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都应咨询专业医生,不能等待黄疸自然消退。特别是当孩子出现病理性黄疸时,要高度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便取得最好的疗效。
2.其他注意事项
宝宝妈妈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宝宝,这次你要格外留意。
宝宝出生后就应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注意保护宝宝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对于那些妈妈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B”型血的宝宝,其出生后应仔细观察并及时做相关检查,防止“ABO”溶血的发生。
宝宝腹泻应对办法
出生才几天的小宝宝居然腹泻了,爸爸妈妈又心疼又焦急,两个人脸对脸地深深自责,一个说“都怪我没把宝宝照顾好”,一个说“都是我做得不好,我没用”。其实,小夫妻俩应该把自责放一边,赶快找找宝宝腹泻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吧!
其实,腹泻是宝宝较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中水分增加、含有脂肪球、带脓血。腹泻不仅会对宝宝身体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那么,引起新生宝宝腹泻的原因有哪些?又如何应对呢?
1.腹泻原因与应对方法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生理性腹泻、细菌和病毒感染、喂养不当、牛奶过敏和感冒引起的腹泻。
(1)生理性腹泻。在给宝宝腹泻下定义以前,首先应辨别宝宝是否真正得了“腹泻”。由于正常新生宝宝的肠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宝宝,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也常被称作“生理性稀便”,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稳定增长,就不必担心。
症状:
母乳喂养的新生宝宝,每天大便次数较多,较稀,色黄。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
应对方法:
合理喂养,加强护理,注意宝宝的精神、胃口、体重变化,一般无须处理。若怀疑是真腹泻,应考虑以下原因,或及时进行专家治疗。
(2)细菌或病毒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主要是细菌、病毒通过口腔进入宝宝体内,由于喂养器具和喂养人员的清洁消毒工作不足,致使细菌通过这些物体传播给宝宝。肠道外感染是指其他感染并发的胃肠道症状,虽然有些病原菌素不是主要针对胃肠道,但对肠道的分泌、吸收功能影响较大,同样也会引起腹泻。
症状:
大便呈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无脓血,应考虑轮状病毒感染。若大便含黏液脓血,应考虑细菌性肠炎。常伴有呕吐、发热。
应对方法:
请你抓紧时间,到医院找专家为宝宝进行详细的检查,然后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药物治疗。
(3)喂养不当。给新生宝宝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宝宝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喂养不当主要是针对人工喂养的宝宝,有些新爸爸掌握不好宝宝的食量,不是超量就是不足量,这样极容易引发过食性腹泻和过饥性腹泻。过食性腹泻主要是单方面营养素吸收过多,从而加重胃肠负担,导致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出现吸收障碍。过饥性腹泻是由于宝宝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促使肠蠕动增快、增强,肠壁上的腺体分泌增多引起的。
症状:
大便含泡沫,带有酸味或腐烂味,有时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呕吐、哭闹。
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