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读好书。推荐她在假期读一些积极向上的好书,如《中学生素质修养》、《保尔·柯察金》等,并写读后感,让她在一种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思想认识得到升华,走向成熟。
6.用爱感化。①给赵蕾及同月份的同学过集体生日,安排丰富的娱乐活动,让赵蕾当寿星角色,充分体会集体的爱;②当赵蕾生病时,请她到家里,给她做可口的饭菜,让他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家有温暖;③平时,让一位上进自律性强的班干在学习、生活上影响帮助她。
7.挖掘她个人潜能,给她各种表现机会。鼓励她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比赛,参加学校的田径队、舞蹈队;担任学校早操、课间操的领操员;参加学校举行的专业技能比赛,发挥她的专业特长,鼓励她取得制图、设计比赛的好名次,增强她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还鼓励她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比赛,获中学组硬笔书法优秀奖。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她热爱集体、珍惜自己荣誉的情感。
班主任通过尊重、理解、关爱和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加上家长的积极配合,赵蕾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减少了与男生的个别来往,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业也取得了很大收获。
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异性之间相互吸引,成为了青春期的主要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最让教师和家长头痛的就是学生的早恋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并值得正视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早恋,教师和家长仍然要以教育辅导为主,避免采取强硬的措施。班主任教师尤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肯定异性之间产生“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次,要肯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要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修学储能,以后方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再次,要让学生明白,在学生阶段的恋爱是不成熟的,是带有感性色彩的,还没有进入的理性阶段。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常沟通,确保学生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
他变成了听话的好孩子
小刚是一位聪明而又有个性的男孩,在他八岁时母亲离家远赴广州工作,此后小刚就一直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因运输钢材的工作需要,一般都凌晨起床上班,晚上七八点钟回家,所以小刚平时在姑姑家吃饭,之后在剩下的大多数时间里独处家中。因担心小刚缺少母爱及父亲的关怀,性格会受到影响,父亲、姑妈及其他亲戚朋友对他都十分的宠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给他的零花钱也十分充足。
小刚就读的中学是一所城郊结合的普通中学,但因实际需要,学校实施了分层教学,从初一年级学生近400人中挑选,组成两个实验班,所以班里的学生学习都很优秀。但是小刚并不把那些好学生放在眼里,自从他进入这个新学校以来,他的外在表现比较自以为是,上课爱和别人说话,经常顶撞老师,总是讽刺、挖苦同学、老师,自尊心强,受不了委屈,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但又不轻易接受批评。小刚因这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不被老师信任和重用,心理不平衡,常挑他人的毛病,成了一个不受老师、同学欢迎的学生。
于老师是小刚的班主任,她认为如果让小刚的坏毛病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别人,还会自毁前程。因此,于老师决定帮助他,让他摆脱不良习惯。于老师对小刚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1.由于小刚父母没有对他进行细致地引导、教育,导致他待人接物缺乏起码的礼节,给人留下自高自大,目无尊长的印象。
2.由于母亲的离去,导致他对什么事情都十分敏感。
3.自我感觉良好,别人受表扬或重用,他心理不平衡。
4.一直在亲戚朋友的宠爱下生活,使他有极强的自尊心,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并逐步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
父母分居、家庭破裂使小刚敏感、洞察力强;父亲、姑姑等教育的不当、班级环境的竞争力使小刚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叛逆、不平衡和目中无人等心理偏差。
了解了原因,于老师开始“对症下药”,她决定对小刚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辅导。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待人接物、宽容和体谅他人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小刚主动问候他人的行为习惯。其次对影响小刚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任课教师、父母、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与任课教师沟通。经常将小刚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希望他们给小刚多一些关注和机会,让小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小刚父亲、姑姑的沟通。了解小刚在家情况,对他家庭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小刚的方法。
3.与小刚同班同学的沟通。有意识地找到一些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小刚参加活动,与小刚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小刚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通过班主任的帮助,小刚在慢慢地转变。以前自高自大、目无尊长,而现在会主动向老师问好;以前拒不承认错误、从不道歉,现在会主动诚恳地向人道歉。
现在小刚已成为班主任绝对的好帮手,课堂上总能看见他专注的眼神,班级管理工作他也积极参与……当然,在家里小刚还会时不时地任性一下,但是,经过劝说与教导,他就会主动承认错误。
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直至小刚完全通情达理为止。
从过程来看,对于那些迷途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从内心给予尊重并积极引导;时刻牢记要转变一个学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持久“工程”。
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孩子是否健康成长与他周围的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来共同支撑。
他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
徐凯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性格外向,脾气暴躁。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
据了解,徐凯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无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咬同学的手……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不是打就是骂。徐凯是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影视作品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主任吴老师的注意。吴老师认为,从暴力现象看,徐凯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而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徐凯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因此,吴老师制定了相应的辅导措施,对他进行帮助。
1.父母的配合。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徐凯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徐凯的问题上,吴老师与其父母逐步达成了共识。吴老师劝导徐凯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吴老师就很少听到徐凯爸爸打儿子的事了。徐凯特别爱看打斗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吴老师与他父母交换意见,让他父母引导徐凯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和影视作品。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吴老师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2.教师的教育。
吴老师积极地与徐凯作交流,并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的痛苦,决可以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
吴老师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徐凯,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吴老师告诉他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经过班主任、家长和同学的帮助,徐凯易怒、暴力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徐凯的转变可真大啊!”
上述案例突出的表现了中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在中学生中,逆反心理尤为突出。
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较强,不允许别人轻易否定自己的思维成果,把它看作是对自己尊严的强烈挑衅,对父母老师的管教产生强烈的逆反。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基础,而思维形式的成熟与思维内容的贫乏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可能。可以说逆反心理是思维能力高速发展与社会经验相对停滞的矛盾带来的,究其原因是成长的烦恼。
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叛逆的想法越来越强,而又没有找到合适有效的渠道通家长老师沟通或宣泄,这种想法最终会爆发为行动,转化为和父母老师的对抗。
作为班主任和家长,要正确看待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里断乳”期的正常表现,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尤其是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如果出现逆反现象,就及时找出病因,并与其家长配合一起解决。
自由散漫学生的变化
王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父亲管得非常严厉,简单粗暴,很少与孩子交流,造成王伟不敢与父亲说话。王伟的母亲能注意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经常与孩子谈心。
王伟刚入中学,不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差。同学之间的互不相让更是让他无法接受。他想当干部,因表现不好,未能如愿;他自尊心强,又好表现,可因人际关系差,没人听他的指挥。故班主任常向家长反映,家长的批评也逐渐增多,事事不顺心,引起他对班主任和家长的不满,滋长了报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经常无理取闹,惹是生非,甚至有时还暴跳如雷。王伟聪明,脑子灵活,也想进步。有时上课较专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大胆地发言,好表现自己,总希望能在大家面前露一手,得到夸奖,但又因管不住自己,常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反过来又挫伤了自尊心。
他的班主任认为,王伟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中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别人在说他的坏话。他的班主任认为不能放任他散漫个性,应对他进行辅导,让他尽快摆脱回归班集体。因此制定了以下辅导方法:
1.加强家校联系:班主任经常打电话或直接与其家长交谈,让家长及时了解刘蓓在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并严格执行。
2.讲究辅导方式: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并逐步培养他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3.多表扬鼓励:全面分析王伟的优缺点,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机会参加集体竞赛活动,满足他的自尊需求。
4.帮助王伟制订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王伟在班主任和家长的特别关怀下有了进步。上课专心听讲,情绪特别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也能虚心接受,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王伟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大家耐心帮助。但是相信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比如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升高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得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而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的心理符号,比如:“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应该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多听听他们怎么说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很多喜欢在课堂上“抬杠”让老师难堪的学生,他们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到学习中,启发他们把这种挑毛病的习惯用在做题上,挑出题人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所学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