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勤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难以成就大事,骄奢淫逸的人难以长保富贵。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抛弃勤俭的作风。只有做到克勤克俭,才能成就大业、守住大业。曾国藩就做到了勤俭:为官,曾国藩勤政;持家。曾国藩节俭。克勤克俭的曾国藩不仅创下了功业,而且守住了功业。
1.戒惰如仇——勤则兴、懒则败
“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曾国藩认为:不管是居家、居官、行军,都应该要以“勤”字为根本。“天道酬勤”,一个人不论资质如何,只要肯勤奋,不懈怠,就能够成长才智,成就事业。曾国藩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勤者做事不懈怠、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做任何事都不可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勤勤恳恳,才能够成功。
曾国藩说,居官应以“勤、廉、明、恕”四个字为本,其中“明”字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其余三个字则由勤奋学习而致。曾国藩一生勤于公务,居官期间,每天从早到晚不断地工作,很少休息;大多数的公文都是自己亲自批阅,从不假手于人;即使晚年失明,依然阅读公文,写诗文日记。
曾国藩在统领湘淮两军的同时,还要掌管江南数省的军政,公务十分繁忙。在繁重的公务之下,曾国藩依然每天挤出时间来看书,写字。奏章、书信、家书、批文、日记,几乎都是他亲手所写或删定。曾国藩有写日志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去世,中间几乎没有间断过,流传下来的日志有100多万字。
曾国藩曾经总结历代为人、用兵、治家、居官的失败规律,他认为,失败主要与“惰”字有关。他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隋’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军事有骄气、惰气,皆败气也。”“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曾国藩一生以“勤”为居官的首要要素。他不仅自身坚持“勤”字,对于他手下的人、他的学生,他也经常勉励他们勤政。吴汝纶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曾国藩对他非常器重。后来,吴汝纶出任知州,拜别曾国藩。曾国藩对他说,居官之法不外“勤慎”二字,“勤”字以亲理细事为先,可以减少疏失。而李鸿章却告诉吴汝纶,为官不必亲理小事。曾、李两人的言论截然相反。吴汝纶开始的时候按照曾国藩的说法,事事亲力亲为,然而没几天,他就坚持不下去了。作为一个知府,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事事都要过问,太过劳心劳力,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由此,他对曾国藩更加佩服。
对于每一个新上任的下属,曾国藩都会以“勤”字相诫。朱品隆新任管带,曾国藩告诫他说:“吾不仅愿汝将成一显宦,实愿汝将做一好人。行己以‘勤’字为本,治军以爱民为本,自日日长进而不自觉也。”
曾国藩一生勤勉,把“勤”作为教育子弟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立为家规。在他的家书、日记、诗文中,到处可见他强调“勤”和关于勤的内容。即使在打仗的过程中,他也不忘写信告知自己的弟弟,要求他们坚守“勤”字,并教育后代: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处理。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慢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唯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难,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此乃一定之理,愿吾弟及吾儿侄等听之省之。”
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上,对“勤”字作了硬性规定:“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从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淫佚矣。”
曾国藩对于家中的妇人们也有“勤”的规定,他要求家中妇人要先养成勤劳的习惯:“此者,妇道之最要者也。但须教之以渐。渠系富贵之女,未习劳苦,由渐而已。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则难期有恒。”然后,对于每个人应该干什么他都进行了细致的安排:“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做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妇,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黹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
在儿子曾纪泽娶亲的时候,曾国藩也不忘记写信给自己儿子,嘱其转诫新妇,要她“学习编织酒食二事,要亲下厨房,讲求做酒食小菜”。曾国藩在南京任总督的时候,他的夫人和儿媳妇们每晚还要织麻纺纱,很少间断,这与他的身份很不相符。
曾国藩之所以这样谆谆告诫家人,就是想要让曾氏一门养成勤劳的习惯,逐渐形成一种家风。
为人、处事、做官都以“勤”为根本,这是曾国藩人生智慧的总结。他终生以“勤”为立身第一要事,读习尚勤,治家尚勤,治国更孜孜以勤。梁启超在评价曾国藩的成功时,特意强调“勤”字。的确,没有勤奋,就没有曾国藩辉煌的人生事业。
2.声名显赫却始终保持寒士之风
节俭是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品质。纵观历史,那些名垂千古的人,必定都奉行这一道德准则。曾国藩出身寒门,更知生活的不易,所以处处节俭,即使后来功成名就、权倾朝野、声名显赫,依然没有忘记“节俭”,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节俭也成就了曾国藩的德行。
对于“节俭”二字,曾国藩躬身践行,坚守一生,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床上铺草席、盖土布,衣服上常有补丁,一只竹藤箱伴他转战多年。曾国藩被当时的人称为“一品宰相”,并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是因为他奉行节俭的原则,向来初茶淡饭,和寒门无异,每餐饭仅吃一个荤菜,因此得了这么一个称呼。这与清王朝官吏们追求奢华的风气大相径庭。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巡视扬州一带。扬州盐商们知道总督要来,于是摆下宴席来款待他,山珍海味,罗列满桌。然而曾国藩仅就面前所设数菜稍食而已。饭后,曾国藩对人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据称,在南京城里,每见曾国藩屋的房东老人及其子孙,早餐时仅吃开水泡饭一碗,不得多吃。问之,则日此曾国藩遗规也。
曾国藩不讲究穿衣。他所有的布袍鞋袜都是由夫人和儿媳妇们做的。平时,曾国藩不舍得穿新衣服,只有在庆典或者是过节的时候才穿。他在30岁刚过的时候做了一件天青缎马褂,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和有庆典的时候才穿,所以这件衣服一直藏了30年,还是和新衣服差不多。他曾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曾国藩的女儿崇德老人曾经回忆这样一件事情:在江南督署时,李鸿章请曾夫人和小姐吃饭,崇德及其姐姊妹二人仅一件绸裤,相争至于哭泣。曾国藩闻之则安慰日:“明年若继续任总督,必为你添制绸裤一条。”当时崇德年幼,一闻此言,便破涕而笑。
曾国藩也不讲究住屋。同治六年,曾国藩家里修理旧屋花了7000吊钱,他立刻感到不安,说:“即新造一屋,亦不应费钱许多。余生平以大官之家买田起居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竞尔行之。凡居官不可无清名,若名清而实不表,尤为造物所怒。”
有一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因为家里人多,而曾家的老屋已经有100多年了,所以在别处建了一处新房,共花去3000多吊钱。曾国藩听到后很不高兴,写信指责弟弟说:“新屋落成之后,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决不住新屋。”
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曾国藩也非常注意节俭。他告诉家人,要把生活中的一些零碎对象,像碎布头、小纸片等都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说:“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
曾国藩在翰林院供职的时候,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俸禄也很低,所以日子过得很清贫。在这一段时间,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为了减少官服的磨损,他在膝盖处和腋下部分都打上补丁。做官的人经常要互相走动,以谋求发展。而曾国藩则尽量减少交游范围,这样反而使他交下的朋友都是肝胆相照的人,这些人都和他一样,也有着美好的品德。
他的好友吴廷栋告老还乡后,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带着300两银子前去探望他。当询问起他近来情况,吴廷栋说:“贫吾素也,不可干人。”曾国藩领会了他的深意,没有敢将银子拿出来。
曾国藩作为清代大儒,一直奉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大业者必先修身。曾国藩以节俭来要求自己,树立高尚的品格,以达到修身的目的。这种长期的坚持让他在修身上有了成就,得以齐家治国,最终得以平天下,建功立业。曾国藩被人誉为“完人”,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
3.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
“俭”是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其作用绝不只是修身,还可以齐家,以俭治家,家必定能够长久;当然也可以用之治国。《曾文正公家训》说:“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世尤以戒侈为要义。”在湘军将领中,兄弟一同参军的大有人在,但家族常保不衰的,却只有曾家。这与曾国藩“崇俭”的家教有直接关系。
曾国藩是家中的长男,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是由他说了算。在持家的过程中,他始终都把“俭”放在第一位。曾国藩经常教育自己的子侄,不要穿华丽的衣服,不要雇用太多的仆婢,这不仅可以省钱,还可以培养勤劳的习惯。曾国藩一直不愿意与官宦之家联姻,而是选择勤俭之家,就是怕家人染上奢惰的毛病。
曾国藩告诫家人:要爱惜物力,保持寒士之家风,莫怕“寒酸”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弟向无癖嗜之好,而颇有好动之弊。今日思做某事,明日思访某客,所费日增而不觉。此后讲求俭约,首戒好动。不轻出门,不轻举事。不特不做无益之事,即修理桥梁、道路、寺观、善堂,亦不可轻做。举动多则私费大矣。其次,则仆从宜少,所谓食之者寡也。其次,则送情宜减,所谓用之者舒也。否则今日不俭,异日必多欠债。既负累于亲友,亦贻累于子孙。”
他告诫儿子说:“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持身节俭,偶尔向别人借一次钱,别人会鼎力相助。但是一个人如果为人奢侈,以致用度不足,就很少有人愿意借钱给他,还会被人轻看。生活奢侈会刺激自己的物欲,这不仅会破坏自身形象,还会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不利于自立自强。
曾国藩位极人臣,其兄弟也多是封疆大吏。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反而更加小心在意,他知道越是富贵之家,越难以行勤俭之事。他在道光年间致诸弟的家书中写道: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属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曾氏一门在曾国藩的谆谆教导下,一直保持着节俭的风尚,这使得他的家庭稳如泰山,不给他造成困扰,让他可以在官场上无后顾之忧地进行经营。曾氏一门因此而风光无限,家族得以长久的昌顺。
4.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确如此,特别是从寒门一跃成为豪门,往往很容易忘掉节俭的作风,转而开始奢侈的生活方式。所以,曾国藩在自己的官越做越大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家风的建设,他时常教导家里人不要忘记节俭的作风。为此,他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标准,自己身体力行。
曾国藩在教育子侄们时刻勿忘勤俭的同时,要求家中用钱要有计划。他说:“至于家中用度,断不可不分。凡吃药、染布,及在省、县托买货物,若不分开,则彼此以多为贵,以奢为尚,漫无节制,此败家之气象也。”他在给纪泽儿的家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在家里,曾国藩针对家人的身份,制定了近乎苛刻的规定。例如:“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难改,不可不慎。”“四轿(是指四人抬的轿子)一事,家中坐者太多,闻纪泽亦坐四轿,此断不可……即弟亦只可偶一坐之,常坐则不可。”“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这样的条条款款不胜枚举。曾国藩之所以制定这么细致的规矩,就是怕自己的家人因为家世越来越好而忘记节俭,怕自己的家族重蹈前人的覆辙。
曾国藩熟读史书,对中国历史有着很深的研究。他知道,但凡那些盛极一时却难以长久的家族,都是因为他们逐渐沾染官宦奢华的生活风气,从而导致逐渐奢靡,最终家族落败。想要让家族长久,就必须摒弃奢华的生活作风。所以,曾家越是富贵,曾国藩就越是不敢懈怠。他经常强调: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他在给纪瑞侄儿的信中,用曾家前辈的勤俭事例作为教材,不厌其烦地教育这些后辈说:“吾家累世以来,孝悌勤俭。辅臣公以上吾不及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竟希公少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上学,辅臣公给其一百,为零用之需,五月归时,仅用去二文,尚余九十八文还其父,其俭如此。星冈公当孙人翰林之后,犹亲自种菜收烘。吾父竹亭公之勤俭,则尔等所及见也。”接着,他又教导后辈们如何做到勤俭:“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俭为治家之本,不但可以让家庭长久,更可教导家人子弟养成良好的品德,知劳作之艰辛,从而爱惜民力。曾国藩一生修身做人、治家、从政为官,都从勤俭得益多多。
“俭而不奢,家道恒兴;俭而不奢,居官清廉。”曾国藩一生奉行“节俭”,并把“节俭”作为家风来教育自己的家人。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历史上望族更替频繁,望族最终没落都是因为奢华的生活。曾国藩不愿让自己的家族和历史上的那些望族一样盛极一时而随即没落。所以,他一直以节俭来维持家族的兴旺,不让自己家人堕入奢靡的生活而不可自拔,他给家人制定了严格的行为标准。凭借这个,曾国藩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即将没落的时候创造了最后一个家族发达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