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对抗仿真化。据外刊资料显示,美军坦克、飞机模拟训练费仅为实战武器训练费的10-12%,而其第二次训练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将美军行之有效的战法融入到模拟对抗领域。目前,美三军训练中心都配备有先进的模拟仿真系统,网上演兵、网上对抗,在“电脑上打仗”,已经成为21世纪美军信息化作战的重要形式。德国基地的最大特点,是特别重视利用现代技术实施规模化演练,对作战的环境、行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和形象模拟,其所有基地都装备了现代模拟系统。
制造真实的战场环境,使部队像在战场上一样作战,是这些基地的唯一标准。如他们每期训练后,都要带回录像带和书面材料,以供今后部队指导实战使用。训练中,部队需要防坦克壕,就根据实战派工兵去挖,如果士兵在“战斗”中“负伤”,就对其进行及时抢救与后送,如果伤员抢救无效“死亡”,就会派其他士兵顶替其战斗位置。
上战场先跨越“准战场”
依托基地进行基础性“实战”演练,是21世纪军事对抗的一大突出特点。当前,世界一些军事强国的军队针对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都在大力强化基地化仿真训练,并且不断加快基地建设的步伐。他们认为,任何一支军队,若想在未来战场上取得胜利,就必须首先通过“准战场”的严格考核。一般说来,这些基地都具有情况复杂、战场环境逼真、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对于部队的战术手段、战法研究、提高官兵的实战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准战场”,目的是为了增强“战时”的对抗性和针对性,以确保己方部队的作战理论、作战样式和作战行动,与未来的实际战场相一致。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特种部队为了应对即将打响的伊拉克残酷巷战,海军陆战队在海外基地反复进行“实战”演兵,不断查找问题,从而得出未来真实战场的各种相关数据,做到有备无患,大大减少了战场伤亡和战争损耗。除此之外,来自“准战场”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准战场”的假设敌确定上,就像在玩真实的战争“游戏”,依据未来作战对手建立的强大假设敌部队,往往能让作战部队得到来自于“真实”的战场体验。这使得以往部队一厢情愿、固步自封、以自己为中心的对抗局面得以大大改观。据悉,美军“欧文堡”中心的假设敌——第177装甲旅,其扮演哪个国家的军队随不同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而不停地变换“角色”,如上个世纪80年代扮演苏军、90年代后期扮演“邪恶国家”,到目前因战略重心东移而装扮新的“战略竞争对手”等。
新作战理论概念解析
美陆军一些高级军官提出了“行动中心战”概念。这一概念是相对于“计划中心战”而言的。在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中,所有作战行动都是根据作战计划进行的。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后,美陆军开始建设网络化的数字化战场,使美军作战产生质的飞跃,即由“计划中心战”跃升到“行动中心战”。实施“行动中心战”的前提条件是作战系统网络化和战场对己方透明,即对己方的位置、友邻的位置和敌军的位置一清二楚。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时战场需要采取“行动”,而不是依预先的“计划”,做出反应,实施作战。
“稳定行动”
这一新概念是美陆军近年来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2001年版《作战纲要》用整整一章、30多页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稳定行动”是美陆军为促进和保护美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旨在“促进和保持地区和全球稳定”的军事行动。这种军事行动有3类10种。其3类是:决定性行动;创造决战条件行动和支援保障行动。10种为:包括维持和平、强制,平和支援外交努力在内的和平行动;外国内部防卫支援行动;安全援助行动;人道主义与民事援助行动;支援反政府行动;支援反毒品行动;打击恐怖主义行动;撤离非战斗人员行动;支援军备控制行动;显示武力行动。
“火力圈”
美在1999和2000财年的《国防报告》中,都用较大篇幅论述了海军的“火力圈”概念。这一概念是在参联会颁发《2010年联合构想》,要求海军向大规模陆上联合作战提供海上火力支援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实质是使用各种海上(主要是舰载)对陆攻击武器系统,对一定范围内的陆上目标实施火力突击,支援陆空作战。“火力圈”作战理论要求,当海军的舰艇或战机等作战平台进入该圈后,这些作战平台的所有武器系统便被纳入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的对陆攻击武器系统数据库。随之,指挥官便可根据火力支援方案,指示某一或某些作战平台遂行火力打击任务。为了落实“火力圈”作战理论,美海军将开发多种新式对地攻击武器系统,并使武器系统和火控系统实现网络化。
“自主作战能力”
2001年6月,美海军作战部和陆战队司令部联合推出了“自主作战能力”概念,要求利用正在逐步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增强海军和陆战队的无人机和无人驾驶车辆在复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扩大美海军在敌近海地区的作战空间,增强侦察和打击能力,减少人员伤亡。为此,美海军将重点开发以下项目:多种无人机,如垂直起降无人机、多用途远程无人机等;海地无人艇的海底侦察、监视设备;地面无人驾驶车辆的新型探测器、自动控制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等。
当前国际军事战略调整动向
进入21世纪,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国际战略格局、战争形态以及各国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了对军事战略调整的力度,在广度和尝试上可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
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军事战略
国际战略形势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军事战略的调整。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21世纪初发起的旨在构筑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战略行动,它导致“多极”与“单极”的碰撞更加激烈,主要战略力量分化组合。在新的国际战略形势下,为最大限度地确保本国战略利益,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了军事战略。
从2002年起,美国对其安全态势进行了多次综合评估,指出美国安全环境进入“新的危险时期”,“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成为美国最大的现实威胁,美国提出了“以反恐和保卫国土安全为重点,以先发制人为方针”的反恐战略,并着手进行全球战略部署调整,强化联盟战略,以有效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及其全球战略利益。
伊拉克战争后,俄罗斯进一步明确了安全威胁,认为不能排除直接威胁俄安全的军事威胁,不能排除在俄边境附近爆发涉及俄安全利益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恐怖主义已由政治威胁演变为军事政治威胁,内部恐怖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相互交织、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对俄罗斯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为此,俄充实了“现实遏制”战略,强调实行更趋积极的核遏制战略,保持“同时”应付“两场”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的战略能力。
2003年8月,日本政府发表新年度《防卫白皮书》,提出国际恐怖主义、导弹和生化武器袭击等正成为日本的新威胁,自卫队应积极应对多元化的新威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营造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空间。日本还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方针,变“专守防卫”战略为“主动先制”战略,加快向军事“外向化”发展,为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提供支撑。
2003年6月20日,欧盟成员国和10个候任国外长一致通过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同安全战略,提出了欧盟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战略目标,继续推进一体化防务建设。印度则全面增强军队作战能力,发展海洋威慑和核威慑能力,确保在南亚地区的支配地位,争当世界军事强国。
先发制人成为对外用兵指导方针
美国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思想,并在国际上引起多国效仿。在巴厘岛爆炸事件后,澳大利亚即宣布,将放弃原来只专注于保护本土和周边地域的军事战略,要对海外恐怖目标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法、德两国虽然反对在伊拉克动武,但并没有对“先发制人”本身提出更多异议。英国完全拥护美国的战略思想。日本则宣布在“有可能受到外来攻击时,首相可以命令自卫队出动”,并考虑“当发现外国确实有攻击日本的意图,并有向导弹发射装置灌注燃料等动向后,相关法律应能保证自卫队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俄罗斯也把“先发制人”作为基本的用兵原则。《俄罗斯武装力量现代化学说》强调,俄武装力量动武的空间不受限制,动武时限提前,今后的俄罗斯武装力量动武不只限于冲突或战争爆发之际,只要俄感受到了敌人对自身与其盟友构成重大威胁就可以动武。俄军事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进攻性明显加重。
遏制与威慑仍是大国军事战略的支柱
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赢得主动、遏制并威慑主要战略对手的崛起历来是大国军事战略的核心内容。美国在奉行“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的同时,继续奉行针对大国的“遏制战略”和“威慑战略”,以防止新兴大国崛起。
面对威慑与遏制,俄罗斯更加重视战略力量建设,出台更富有进攻性的核战略,力图用核威慑力量弥补常规军事力量的不足,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国家利益。一是增强核遏制力量,彻底结束冷战以来核力量“只裁减不研发”的状况,计划以每年33-45枚的速度装备“白杨M”导弹,加紧研制战略核潜艇和T-60S型隐形轰炸机,以巩固其“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二是进一步降低核打击门槛,表示核武器不仅适用于核战争,也适用于常规战争,不仅适用于有核敌人,也适用于使用常规武器的敌人;三是突出“常规遏制”手段建设,重点发展能形成局部优势的常规装备,增加常备部队。计划到2007年,俄军常备部队将达到72个团。
信息化战争成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和作战效能有了实质性提高,各种作战平台和武器弹药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并拥有空天地一体、完备的信息系统进行支援保障,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装备技术优势,以极小的代价夺取胜利。战争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信息化战争正逐步取代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
当前,美、俄、日、英、法、德、印等主要国家正逐步把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主攻方向。一是将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电子对抗和精确打击等系统联为一体,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实时指挥、实时控制、实时攻击。二是高度重视发展“网络中心战”能力。要基本做到三军作战联合化、信息处理网络化、侦察打击一体化,并使“杀伤链”周期大大缩短,作战能力发生质的变化。三是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美军计划到2005年后将精确制导炸弹占所有炸弹总量的比例增加到40%以上,到2010年前后全部淘汰现役的非制导炸弹,装备全新的精确制导炸弹。俄将重点发展远程高精度武器,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陆基、空基和太空电子压制器材以及自动化指挥系统。四是大力发展天基系统,主要包括天基信息支援系统和天基作战平台系统。
实施军事转型成为重要的建军方针
美军以海湾战争时1/3的军队、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伤亡迅速实现了对伊拉克的占领,作战效能大大提高,充分展示了近几年美军事转型的成果。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推进军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战略转型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建军方针。
俄罗斯制定了《俄联邦武装力量2010年前建设与发展计划》,明确规定了俄军的战略能力,即平时应能同时应付两场武装冲突。为此,俄军把提高武装力量的“质量参数”和实际效能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军费投入,努力建设一支机动、精干、高效、有充分威慑能力的现代化军队。日本开始执行《新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自卫队由“建设期”向“使用期”转变,重点发展远程化、隐形化武器装备,建立一支“能充分应对导弹攻击、间谍船入侵、大规模恐怖活动等新型威胁的武装力量”,以有效应对各种不测事态。
军事理论创新成为战略调整的先导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实践了“先发制人”用兵方针和“快速决定性作战”、“网络中心战”等新的作战理论,迅速达成了既定战争目标。战争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先进军事理论的价值,并把军事理论创新作为军事战略调整的先导。俄军加快了理论研究的步伐,在总结伊拉克战争、车臣反恐怖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探讨和完善新的军事理论,如“第六代战争理论”、“精确打击理论”、“特种作战理论”、“空天一体战理论”、“信息战理论”。日本在防空、反导、航空、航天和电子等具体技术理论领域与民间企业结合,加大投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来与美军共事的经验,研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力图实现自卫队由“专守防卫”向“主动先制”的变革。法、德等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开始反思离开美国后如何独立确保欧洲的安全,更加关注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安全与战争理论。
军事谋略中所透露的理想战争
战场,是竞争对抗活动最激烈的舞台,也是智慧之花开放最艳丽的场所。《三十六计》基本上都是战场上争胜的计谋,可以归入“战胜策”之中。
在“战胜策”中,谋略选择的原则,仍然是信息化战争中,兵战、心战、宣传战、信息战,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战胜策”和“全胜策”,有时是交互运用的。
震慑,是兵战和心战的结合。《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出的“十则围之”,并非强调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十则围之”不是个战法原则,而是个谋略思想。其本意是讲:当拥有强大优势兵力时,就采取围困的办法,夺敌心志,使敌屈服。我们研究高技术战争中的非接触精确打击,不仅要看到硬毁伤,也要看到软毁伤——对决策者的心理打击。伊拉克战争,美国也试图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并配之以宣传攻势,迫使萨达姆就范,争取不战而胜。
信息时代的战争,仍然是活的因素的对抗。在一定物质技术基础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仍然是拨动战争胜负天平的重要砝码。
在“战胜策”中,示假隐真的“兵诈”,是造成敌人犯错误;造势乘机,用奇应变,则是掌握战场主动权,实现作战企图的关键环节。
“先胜”,包含着“先知”、“先算”和“先备”。经过科学决策和充分准备,打有把握之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日趋体系化、复杂化,知、算、备,都远非往日的军事活动所能比。看似“胜在战”,实则“胜在建”;与其临渴掘井,不若未雨绸缪。求“先胜”,谋于建。
军事谋略研究的虽然是战争,但它追求的则是和平;是为了保全,而不是为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