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历史优秀课例
45091700000004

第4章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3)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扩展资料】

荀子——先秦最后的儒者

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

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300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32篇。

韩非子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前280年,是韩国贵族子弟。他到楚国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回到韩国,眼见国势衰弱,向韩王上书,建议通过改革,增强国力,可是韩王不用,韩非乃发奋著书,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其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

秦始皇读过韩非的著作,非常佩服韩非。于是秦王为取韩非,攻打韩国。秦王十分欣赏韩非的理论,这却惹来李斯的妒忌。李斯向秦王上奏,诬告韩非居心不良,秦王误信谗言,将韩非关进天牢。

公元前233年,李斯命人送毒酒逼死韩非。当秦王发现时,已后悔莫及。于是,秦王引用韩非的法家主张,终于统一七国,可惜他实施法家法理太过苛刻,导致君逼民反。十五年后,秦朝被汉高祖刘邦推翻。

韩非子师承荀子,但却提出许多超越儒家的新观点。在哲学上提出“道”与“理”相区别,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以参验言辞。注重对立面关系的研究,首次制定“矛盾”范畴,概括事物之对立关系。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诸阶段,提出历史进化观点,并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说明社会动乱的原因。

《韩非子》通过许多寓言故事,系统地阐明法、术、势的法制理论。他的著作总结了古代国君的得失,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主张,例如:《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

其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天不能决定人事吉凶,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而要把天当作物类来利用。

三、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是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五、法治讲求法术、法令,要让人人皆知,坚决执行,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方法,是国君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势。

诸子学派综述

西周以前学术文化由贵族掌握,所谓“学在官府”;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长期动荡,西周以来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讲学之风愈来愈盛。春秋晚期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到战国时代学派渐多,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对此有一段概括而形象的描述: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轫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绦齐茁于广野;如火山乍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壮哉!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九流十家”的说法出自《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十家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最重要的学派当是儒、墨、道、法诸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显学,由孔子创立,孔子身后“儒分为八”,八个支脉以孟学和荀学为重镇,此后儒学薪火相传,连绵不断,一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把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稍晚于儒家而产生,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墨子身后“墨离为三”,墨子后学一般称后期墨家。墨家在战国时代风靡一时,但在秦汉以后却几乎成为绝响,这种文化现象亦颇引起学人的关注。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聃,战国中期的庄子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此后汉代黄老学派、魏晋玄学,大抵都属道家的后传,故学术界有人直接称谓其为“新道家”。道家思想在当时及后世,基本上属于与“庙堂之学”迥然有别的“山林之学”,但它却常常作为儒学的补充物而出现,至于说它对我国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却丝毫也不亚于儒学。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伤法’,此其所长也。”法家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期,审时度势,不法故常,勇于革新,更加以奖励耕战,重视功利,以法治国,因此它对推动当时社会进步、国家统一起到了其他任何学派都不能比拟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学习、运用法家思想,通过某种方式汲取法家的思想资料。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有子产、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一文化格局的出现是一个重要标志,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观念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而且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复合物,而不是一元的简单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动力接连不断,哲学慧根日益萌发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