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澶渊之盟”的评价问题
“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的转折点,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北宋屈辱的城下之盟,多予以否定。有人提出相反观点,认为宋与辽、夏、金的一系列和议,是“在互相兼并的过程中,使用战争手段不能消灭对方的前提下,只能采取议和来约束对外行动,是维护共处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定的历史时间内实力相互均衡的自然产物。不能简单地斥为“屈辱求和”的“卖国条约”。“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双方长期的战争,使北方地区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此后的70余年中,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双方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澶渊之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认为:澶渊之盟是辽宋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辽宋之间由以战为主转为以和为主,虽然这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北宋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做法,使北宋的北部边境相对安定,确保了北宋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蕃汉分治
辽的境内包括许多民族,这些民族的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汉人和原属于渤海国的一部分人民;二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另外的许多游牧民族。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耶律德光统治时期,辽朝便制定了一种“蕃汉分治”的制度,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一律用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凡属于“宫帐、部族、属国”和“兵机、武诠、群牧”范围内的政务,都由他们负责。统治汉人和旧渤海国人的,杂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宫”;凡属于“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如“文诠、丁眠之政”,都由他们负责。由于契丹民族是统治民族,所以北面官的权力大于南面官。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民族构成的演变经历了五个时期:(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混融。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2)秦汉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也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
(4)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构成变动的步伐相对缓慢。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5)元明清时期:元朝以后,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虽然元朝曾把女真、契丹称为“汉人”,但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元朝建立后,民分四等,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明朝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民族关系颇为紧张。满清入关,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在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各民族团结一致,迎击外敌,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空前提高和强大。
复习课教学方案
(第二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首先,结合地图,使学生明白:北宋指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并未完成对全国的统一。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使学生了解契丹族居住的区域、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唐末以来的发展情况。
然后,请学生归纳概括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接受汉族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指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耶律德光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这是一个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地区。它使契丹进一步强大起来,也直接威胁到中原政权。学生要在地图上明确幽云十六州的位置。
关于“蕃汉分治”的问题。要使学生了解契丹境内汉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很大差别。因此,辽统治者“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做法,是符合实际的,是对汉族先进文明的承认、肯定和保护。同时,也能促进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辽的和战
在学生了解宋辽和战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和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一国之内的问题,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内”、“外”之分,没有侵略与被侵略之别。在评判是非时,不能使用“侵略”与“反侵略”
的提法,但战争却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这主要看战争是否破坏了生产生活,阻碍了社会进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观点。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虽然这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表现,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它结束了宋辽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此后宋辽边境地区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通过设置榷场贸易,促进了两地、两个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保证了双方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
结合地图或表格,引导学生回忆:西夏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建立者、都城疆域如何?社会生活情况如何?然后由学生归纳元昊在历史上的贡献。特别要注意,西夏在学习汉文化方面的做法。如:仿效唐宋官制,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还设立太学,实行科举制;仿照汉文,创制了西夏文字。
请学生思考:辽和西夏都积极学习汉文化,说明了什么?
四、宋夏和战
指导学生看书,参照宋辽和战,分析认识宋夏和战对双方的影响。
引导学生形成认识:宋辽、宋夏战争是我国境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的战争;宋辽、宋夏议和,虽然表现出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议和后的和平环境,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战争毕竟是短暂的,民族间的和平友好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典型例题】
例题1后晋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A加快了五代十国政权的更替
B开创了汉族统治者向少数民族政权割让土地的先例
C使契丹取得了进攻中原的战略要地
D成为北宋与辽战争的起因之一
答案:C
例题分析:幽云十六州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分水岭,辽占领幽云十六州以后,中原丧失了北方的屏障,此后,中原政权常处于北方政权的威胁之下。
例题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
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2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丰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3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之。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3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2000年·全国高考)
答案:(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
例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辽有关政治制度的掌握和材料处理能力。题目以契丹官制为切人点,考查辽、宋、夏时的民族关系,突出民族问题,这是近几年高考中从未考查过的内容。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融合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回答时,首先坚持正确的民族观,摒弃大汉族主义的狭隘民族意识,正确认识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要根据当时契丹族和中原汉族发展的差异,正确评价实行“双轨”制度的作用。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史实,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全面认识、分析历史现象,从辽统治地区加速封建化的角度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