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需要营养来维持,但营养过剩则会使人过于肥胖,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同样,水体(江、河、湖、海)也如此,水至清则无鱼;然而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则会导致“富营养化”,该水体会过早“死亡”。
“水体富营养化”一词,本来是湖泊分类与演化过程的一个概念。由于地震、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会形成新的湖泊。新湖泊水中营养物质很少,是贫营养水体。随着湖泊年龄增长,进湖河流带来的营养物和泥沙日益增加。湖水蒸腾使湖水浓缩,营养物浓度逐渐升高,湖中藻类和水生生物日益繁盛。藻类和水生植物、动物死亡腐烂分解,又把各种营养元素释放到水中,如此循环,水中营养元素越积越多。另一方面,由于水生植物和藻类茂盛,流人的水中所带的泥沙更易于沉积;而流出的水中携带泥沙量很少,湖泊便加速淤积。湖水变浅,湖底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增强,水生植物更加茂密,藻类暴发性繁殖-死亡-再爆发性繁殖。如此循环,湖水越来越浅,直至消失变成沼泽地,最终转变为森林或草地。所以,湖泊富营养化是该湖泊老龄化的标志,故有沧海变桑田之说。现代工农业的急速发展,使得原来需历经几千年、上万年才能完成的沧桑之变,几十年便可完成。一旦作为城市水源的湖泊消失了,那居民饮用水就成问题了。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特征是藻类暴发性繁殖。然而少量的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本是鱼虾的食物。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所以水中有一定浓度的藻类是有益的。但当水体中营养元素过量之后,在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时,特别是夏季,藻类便会爆发性繁殖。仅仅几天的时间,水面上便生成厚厚一层藻类,其厚度达几十厘米甚至超过1米!这些藻类有浓重的腥臭味,令人作呕。夜光藻和无沟多纹藻等藻类,呈红色,称作“赤潮”,多发生在海湾。绿色鞭毛藻藻层呈绿色。硅藻藻层呈褐色。藻类暴发形成的藻层称作“藻花”、“水花”或“水华”。
厚厚的藻花浮于水面,通过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气于表层水中,使表层水中溶解氧过饱和。表层水中鱼类血液中会有气泡出现,形成气栓,鱼类便会发生“气泡病”而死亡。颗粒细小的藻类表面有一层胶质膜,在水表面呈泥浆态。藻类黏附于鱼鳃上,使鱼窒息而亡。藻层使水体难于上下对流,下面则严重缺氧,水底呈厌氧状态,于是水体中鱼虾绝迹。所以,只要藻花爆发,不论是水表层或水下层,鱼虾均难以生存。更有若干城市的水源地爆发藻花,厚厚的藻层堵塞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在炎热的夏季,使几十万人的城市供水发生困难,其危害之甚可想而知。
藻类生成,必须有构成其机体的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磷和若干微量元素(如:钾、钙、镁、钠等)。其中碳、氢、氧元素来源于CO2和H2O。很显然,碳、氢、氧这三种元素,即使在纯净水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只有氮和磷在水体中含量有限。这里所说的氮不是分子态的氮气,因为分子态的氮气惰性很强,除了固氮细菌之外,其他微生物无法利用它。绝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例如NH4+、NO3-和NO2-当中的氮。藻类原生质中各种元素的比例为C106H263O110N16P,其中磷的质量比仅占0.87%,氮占631%。没有这两种元素,藻类便不能生成。因此,我们说水体中营养是否丰富,主要是指氮和磷的浓度而言。当水中总磷浓度大于10~30毫克/升,无机氮大于100~300毫克/升,便表明该水体已经富营养化了。水体中磷的需要量只有氮的1/7左右。所以只要控制住水体中磷的浓度,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住藻类的爆发繁殖。一般说来,只要水体中总磷(即各种形态的磷元素的总和)不大于10毫克/升,水体就不会达到富营养化的水平,也就不会爆发藻花。
然而,向水体中排放氮和磷的污染源是非常广泛的。许多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氮和磷,例如化肥厂、农药厂、若干化工厂、洗涤剂厂、制革厂、屠宰厂、肉蛋加工厂、味精厂、禽畜饲养场、牛奶场、磷酸制品厂等。向农田施用的氮肥、磷肥、复合肥等,只有很小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大部分被雨水或灌溉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带入河流,汇入湖泊。含磷农药绝大部分最终也流入水体。水产养殖要向水体中不断投放饲料,这也是一个重要污染源。洗衣粉中含有30%左右的三聚磷酸钠,是重要的磷污染源。因此,我国从20世纪末起,大力推广无磷洗涤剂。人和动物的粪尿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氮和磷,这是又一个很难控制的污染源。
水体达到了富营养化的程度是很难治理的,关键是控制污染源,不让氮和磷进入水体。已经形成富营养化的湖泊、河流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加以治理。一是在丰水季节(尤其是洪水来临时)利用贫营养水来更新富营养水。这需要建设相应的设施,保证大部分富营养水能被冲稀或更换。二是大量收集已生长起来的藻类和收割水生植物,把它们运出水体,从而能带走若干氮磷。但藻类收集十分困难,花费很高。三是研制固磷药剂,与水中含磷物质形成难溶的沉淀物,沉积于水底底泥之中,并且永远不会再溶出。这种药剂需用量非常大,花费巨大,目前尚无实行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