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知识大课堂
45079500000029

第29章 锌的出生地在中国

在一般金属中,锌的化学活动性仅次于铝,锌的熔点和沸点低,而且相当接近(904°C和907°C),不容易还原更不容易冶炼。

我国古代把金属锌叫做“倭铅”。有一资料说,“倭铅”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918年写的一本叫做《宝藏论》的书中,锌的大量生产是在明朝初年(16世纪后期),这两个情况都是事实。西方人也承认,“中国生产金属锌早于欧洲近四百年。欧洲最早是在1738年,才于英国的一个地方开始生产锌。可是1753年,瑞典的一个化学家还认为,含锌的矿石不跟铜质混杂,不能得到金属锌。这样看来,西方人估计的那四百年,似乎比实际上所差的年限要短得多。

世界上一些古国,很早就用铜、锌合金—黄铜铸造钱币和佛像,时间是在我国唐代(公元7世纪初)。那时,我国也有黄铜,但很贵,价值仅次于金银,只能作官服上佩戴的装饰。

最早的黄铜是用含锌矿石、铜屑、木炭屑,一起放在坩埚内炼成的。这样含锌矿石(一般为碳酸锌)在高温下分解成氧化锌,由木炭还原成锌后,随即跟铜形成熔点较低的黄铜。就不存在锌的沸腾和气化而难以捕捉这一不好解决的问题了。

黄铜外观黄色似金,因此炼黄铜的方法被炼金(即炼制似金而实不是真金)术士利用是很自然的事,他们由实践中发明了冶炼金属锌的做法是很可能的。开始要保密,后来才转为正式的冶金行业的一门生产工艺,这中间必然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我国从有“倭铅”的名称起到大量生产锌,中间隔了约有四五百年,这也是不足为怪的事。这样推测,可以说,我国古代制出金属锌,就要比西欧早800年了。

其实,按照金属锌的化学活动性,用木炭在高温下,完全可以把它还原成单质。问题难以解决的是,温度一高单质的锌就气化,遇到空气又被氧化成氧化锌了。

那些炼金的术士们,没有现代化学知识,但他们善于观察思考,也会解决问题。他们在坩埚里只放碳酸锌和木炭粉,但不放满,上面还留一大段空,再严实的加一个坩锅盖子。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加热之后,放凉了,敲碎坩埚就能取出锌块。他们巧妙之处就是一段空、一个盖,空处可以让锌蒸气得到冷凝,盖子可以阻止空气进入,在坩锅盖下,木炭被氧化锌氧化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也能更好的保护锌及其蒸气不致被氧化。这一类似的做法,在西欧直到1746年,才由一个德国的化学家设计出来。

过去的金属锌,主要用于制黄铜,例如我国明朝宣德三年(1426)年,为了铸造铜鼎,用了金属锌竟有一万三千六百斤之多。现在的金属锌除用做合金外,大量用于制造干电池。另外锌的化合物也有多种用途,如做木材防腐剂,金属助焊剂及医药等。

古人用锌铸佛像造香炉(鼎),现今人用锌制电源制医药,不同时代的物质,竟有如此不同的命运,这完全是人的文化观点不同所造成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