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知识大课堂
45079500000001

第1章 我国古人对化学的认识

我国古人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种是实践派,他们用火,烧瓷、冶金、造纸、酿制、织染,取得很大成就。另一种是虚玄派,他们炼丹、制火药,同样也取得很大成就。说他们是两派,并不是说他们有组织、有领袖、有章程,而是指一派以实践为先导,另一派以玄想做文章,或是时而实践,时而玄想,在实践者缺深思,在玄想者尚空谈,无形中在认识上形成的两个范畴。若从代表人物上去寻找这两派的根源,则一派是生产者劳动人民,另一派是围绕着天上的神灵和地上的皇帝而脱不开身的思想囚犯。这是当时的社会,把他们推到了两边,而使中间成为一片空白。

我国曾是具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很多的成就和发明是举世瞩目的,这些成就和发明的产生,都是来之不易。上述的两派活动中,都曾对此做过贡献,所缺的就是那一片空白留下的遗憾,没有人去发现和总结物质存在及其变化的科学规律。

我国古代的实践者和玄想派的活动、发现和想法,各有一些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才能来谈题目中所要说的事情。但是,文字所能留下的,仅是全部文化活动中的很少一部分,个人能读到的则更少,我们只能从有限的字里行间,寻求一点感受。

第一部分的书籍,具有代表性的有《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两部。从书名来看第一部书是谈出自民间、便民、富民的各种制作和生产技术,第二部书是介绍奇巧的制造各种物质的方法。书名看起来不同,但书内写的都是同一类事物,谈的都是诸如冶金、制盐、酿造、染色、制墨、熬糖等取料、加工的生产技术。根本不讲原理,不说规律,照方抓药试着做,不一定都能做出来。

我国古代的工业,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人们终日劳作,凭着一身手艺活才能生存下去,稍有经验,也只能传给可亲信的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时间和文化去总结、整理和提高。能够被有心的文人写到书里的东西,也只能是一时一事,不成系统。

这些实践者,他们世世代代摸索、积累、再摸索、再提高,为的就是让他们的产品,在某个地区能够有些名声,有较好的销路。直到现在,人们还信任老字号,就是历年这样下来形成了的习惯。他们在一个行业里,可能有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其他行业来说,他们就是门外汉了。这种孤立的发展,只能是经验加经验,不能上升到理论,他们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及其变化,也只能是表面的去认识,没有任何渠道引导他们从经验中摆脱出来,这一部分人永远都是实践派。

另一部分的书籍,从书名上看就让人难懂,如《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等,其中糟粕和精华并存,奇谈和写实相混。

在这一类书中,也记有很多具体的资料,如制药、冶金一类的经验之谈,这些都是他们从炼丹、点金的实验活动中得到的。由于他们实践了,所以才有这一部分精华,可以留给后人。

这一派诞生时就是怪胎,他们的信念是主观玄虚的,他们的目标是空无缥缈的,他们的行动是随机应变的,他们的成就不少是偶然的,他们的著作,大部分是荒诞的。为了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皇帝,虔诚礼拜、鞠躬尽瘁,可以献出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他们尚“五行”、讲“阴阳”,这就是他们的物质观,他们把物质人格化了,又把物质之间的转变神化了。他们的“学术”活动,从先秦到唐宋延续了约有1500多年,在我国古代造成的影响,相当广阔深远。在后来很长的历史年代里,从一些没有接受科学熏陶的人身上,还能找到他们的影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绝大多数人游离于这两派之间,为仕途为生计而忙碌着,很少有人想去弥补那一片空白,只是有人从两派的成果中,吸收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我国的医学。

中医学、中药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她有深奥的医学理论,有效果卓著的治疗方法,有丰富的灵丹妙药。

我国的中医中药学家们,为了自己神圣的使命,严于律己,潜心教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验处方和论治典籍。他们的物质观是将物和人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寻求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他们继承了玄派思想中正确的成分,精心的运用实派所造之物,建立和发扬了自己的体系,但这和纯粹的化学家所走的路子完全不同。

我国古代还有一个学派,他们都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讨论宇宙、天地、万物,有许多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的科学有吻合之处,但观点毕竟就是观点,只能认为是正确的假说,只能算是科学实践的发现。最终他们的言论,都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

人类对化学也就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永无止境,但是只有掌握了真正的科学,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