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走遍世界
45072900000009

第9章 城中之国——梵蒂冈

在罗马城的西边,有一块三角形的地方。它的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人口约1000人。东面以圣彼得大教堂左侧的铁门为入境的国门,其余三面以围墙为界,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地区赠送给教皇。随着中世纪教廷权势的扩张,教皇直辖的土地达4万平方千米以上。1870年意大利全国统一后,收回了教皇统治的罗马城和其他地方,教皇就退居罗马市区西北高地的梵蒂冈。1939年,意大利政府和教皇签订了《拉特兰条约》,确认梵蒂冈这块面积为0.44平方千米土地的主权属于教皇。

圣彼得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之一,可容纳50万人,它是教皇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这里有一条用石灰石铺起来的“界线”,这就是梵蒂冈的国界!这里没有海关,也没有边防,局部地方有可以移动的铁栏杆。广场是典型的巴罗克式建筑风格,两边是半圆形长廊,长廊由4层大理石柱子(1层为圆柱、3层为方柱)组成,每边都有44根圆柱和132根方柱。柱高18米,需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真是一派雄伟庄严的气势。长廊顶上有100多个历代教廷的著名人物的大理石雕像,个个栩栩如生。

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块方形纪念碑,原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卡利古拉从埃及掠夺来的。广场两侧有两个造型别致的喷泉。喷泉附近各有一块圆形的黑石,站在黑石上面眺望两边长廊,只能看到圆柱不见方柱,因为方柱和圆柱在同一视线上,但只要左右略为挪动一下位置观看,方柱就显出来了。这一设计,真可谓有鬼斧神工之妙。这个显得极为庄严和和谐的广场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贝尔尼尼花了11年时间才建成的。

广场的北端正是圣彼得教堂,即梵蒂冈教廷的教堂。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始建于1506年,最终完成于1626年,先后经历了120载!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许多建筑家和艺木家都先后参加设计和指导建造,可以说它是这批巨匠们的集体杰作。圣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大弟子,他是一个贫苦的犹太渔民,在公元64年10月13日,他被罗马暴君尼禄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他殉道之处,后人建立了讲台,到公元4世纪又建起了教堂,到16世纪初,教廷势力十分强盛的时候,教皇决定改建为大教堂,并命名圣彼得教堂。圣彼得教堂占地15000平方米,教堂内高46米,加上大圆顶和顶上的十字架,高度达137米。如果以3.5米作为一层楼计算,那么它就相当于近40层高的大厦。教堂内可容纳2.5万人,比巴黎圣母院大两倍,其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令人叹为观止。

乘电梯到达圣彼得教堂顶部的天台,然后沿着大圆顶内300多级阶梯,直上到圆顶的顶部,从那里的窗口向下俯视,可以清楚地看到梵蒂冈全国的国土。教堂后面是教皇的住所。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统治者,在他下面是大主教和红衣主教,再下面是主教、神甫、教徒,教里从红衣主教中选举产生。从教堂顶部向右看,在一片绿阴丛中,有一幢两侧为4层、中间为5层的大厦,这就是梵蒂冈政府的国务秘书处。国务秘书处由国务卿(也是一位红衣主教)主持,负责行政工作和对外关系。梵蒂冈现在在108个国家和地区驻有“圣使”、“代理圣使”等。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83年有梵蒂冈国籍的公民为411人,另有工作人员1537人,其中神职人员117名,其余都是从事行政、博物馆管理、电台、园林管理、清洁工等世俗人员,此外还有一支100人的警卫队。近500年来,这支警卫队人员全部来自瑞士,服役期为两年,退役后回瑞士。他们迄今还穿着中世纪军服,手持长戟,引人注目。

梵蒂冈虽然没有工农业生产,但它却是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在罗马城里,它有许多不动产,好几个重要教堂都属于梵蒂冈所有。它的资本还渗透到意大利各个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业和房地产业。据美国报刊报道,梵蒂冈在世界各地有几百亿美元的投资,不少国家的天主教教会的财产也归梵蒂冈所有。此外,教廷还通过出售画册等纪念品和教徒捐助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因此,教廷的财产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十分繁忙的工作部门,它必须随时了解世界各地股票、房地产和外汇市场的行情,并及时做出提示。

《雅典学院》

拉斐尔室原是教皇清静的大书房,现在却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欣赏拉斐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大型壁画《雅典学院》。画家运用他浪漫的想像,让人们所崇敬的属于不同时期的学者欢聚一堂。画面上是一个宽敞的拱形大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肩交谈,站在两边和前面的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唯物论者赫拉克利特、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等。

西斯丁小教堂原是教皇的经堂。当年,米开朗基罗用4年时间,一个人(他不要助手)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脚手架上,以惊人的毅力画成了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巨型天顶画。天顶画以《圣经》中“创世纪”为主题,由9幅大画组成,大画周围又画了基督传说的故事和2位男女预言者。在米开朗基罗的笔下,无论是神还是亚当、夏娃这些传说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活力和感情,反映了当时人民力图摆脱内部和外来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心情。

在天顶画的一侧墙上,是米开朗基罗晚年的另一幅不朽之作——《最后的审判》,画面达200平方米,他先后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这幅迄今世界上最大、最复杂、也最有力量的整幅壁画。最后的审判据《圣经》上说,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要做一次最后审判,以惩恶扬善。画家运用这一题材,抒发了对社会人物强烈的爱和憎,热情颂扬了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卑鄙丑恶的败类。画中左侧一只手举起来的是宣布最后审判的基督,右侧须发皆白的人物是圣彼得。壁画完成之时,震惊了整个教廷和社会,米开朗基罗也被后人称之为“文艺复兴期间崇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