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华夏五千年
45072500000008

第8章 从割据到统一——五代十国·宋

从大唐盛世的覆亡到北宋政权归于一统,中间又是多少割据和分裂,伴随的又是战乱纷争的岁月。弹指一挥,靖康之耻,宋代君臣又苟活江南。重文轻武的年代,让多少热血男儿空怀报国壮志。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精忠英雄蒙难风波亭,致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但屈辱遮掩不了文明的发展,印刷术将文明广泛传播,把四大文明的种子撒向了世界各地。

词家魁首——李后主

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特别的皇帝,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艺术才华却非同一般,高踞于10世纪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上,他就是以词著称的风流才子——南唐后主李煜。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持续着。南唐占据着江淮地区,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懦弱无能而又风流成性的人,他不爱江山爱美人。他不理朝政,整日迷恋于声色山水之中。他精通音律,喜爱歌舞,特别擅长诗词。据说,在公元957年宋军攻克金陵时,李煜被俘,他居然还在填词。

亡国后,李煜被押解到汴京,受尽屈辱。此时他回想起往日的荣华富贵和自己的昏庸,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诸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等许多情真意切、千古流传的佳句。后由于哀悼亡国、思念故土的词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满,终于在公元997年他42岁生日时被赐毒酒身亡,结束了风流而又屈辱的一生。真可谓“一江春水诉怨愁,愁肠吐尽命也休”。

五代十国

“五代”指公元907~960年间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同一时期,主要是在南方,又先后有十个割据政权存在,即吴、南唐、吴越、楚、闽、南平、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史称“十国”。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病故,年幼的周恭帝继位。第二年,北方大军进犯,契丹与北汉联合发兵,侵入后周,后周朝廷惊慌失措,仓促决定让赵匡胤率军抵抗。

宋太祖

赵匡胤接到出征的命令后,立即组织兵马,大造声势,率军出征。军队赶往陈桥驿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按照计划,派人到将士中散布谣言,鼓动兵变。同时,派遣轻骑回京,与留在汴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秘密约定,待赵匡胤回师时作为内应。

这天夜里,在陈桥驿的将士们都没有睡着,赵匡胤却假装酒醉,在床上躺着。快到天亮时,诸将手拿兵器闯进赵匡胤的营帐说:“诸将不能无主,我们愿立太尉当天子!”一边喊着,一边围住打着哈欠的赵匡胤,把准备好的皇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随后,赵匡胤率军返回京城,登基称帝,国号为“宋”,把开封改为东京。以后逐步扫平各路势力,统一了全国。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怕“陈桥兵变”之类闹剧重演,开始设法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一天,在酒宴上,宋太祖对众将领们说:“我现在担心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并进而诱导众将领交出兵权,多置家业以尽天年。将领们心领神会,第二天就称病上表,上交了兵权。这样,宋太祖从从容容地解除了功臣宿将的兵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新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先忧后乐坊

范仲淹做官后,忧国忧民,时时刻刻为黎民百姓着想。在朝中当谏官时,因为揭发宰相吕夷滥用职权被贬,后因在宋夏战争中屡立大功,宋仁宗非常赏识,任命他为副宰相,改革弊政,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由于范仲淹的新政触犯了官僚权贵的利益,激起了他们强烈地反对,最后范仲淹本人也遭到排斥,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再次被贬。

新政虽然失败了,但范仲淹仍然壮怀激烈,以国事为重。庆历六年九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请他写一篇重修岳阳楼的文章,范仲淹隔窗仰望明月,寂然凝虑,回顾毕生坎坷,思绪万千。于是伏案疾书,一气呵成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文章情景交融,气势磅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抒发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岳阳楼也因此名扬四海。

《渔家傲》开辟新词风

在文学方面,范仲淹提出了不少新颖的主张。他传下来的诗歌虽然只有六首,但其中的《渔家傲》开创了新的词风,突破了诗词仅限于男女爱情、风花雪月的题材。

王安石变法

公元1069年,48岁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被刚刚登基一年的年轻皇帝宋神宗破格任命为参知政事。第二年又任命为宰相。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由此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富国强兵,因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大多是着重于发展生产,增强兵力的。在富国方面,有平均赋役的均输法、免役法,发展生产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在强军方面的有将兵法、保甲法等。

王安石的这些新法,前后共推行了十六年的时间,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家收入增加,国防力量增强。由于新法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使社会局势也得到了缓和,积弱积贫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改变。但是,变法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部分大官僚、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在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召司马光等人入朝执政,废除了全部新法,变法官员也被罢黜,这使得王安石身心遭受重创,终于抱恨而终。他主持的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

司马光勤勉为政,然而观点上与王安石有着严重的分歧。他与王安石同时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就为理财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王安石变法的一切举措都遭到了司马光的强烈反动,他批评王安石违背了孔孟之道。为了反对新法,司马光坚决辞去了枢密副使的任命。

精忠报国、壮怀激烈——抗金英雄岳飞

北宋末年,东北的金国逐渐崛起,灭掉辽国后,开始大举南侵。由于宋朝皇帝的昏庸腐朽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也成了金军的俘虏。为了保家卫国,年仅20岁的岳飞参加了抗金的队伍。出征前,岳飞的母亲用银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教诲他英勇杀敌、为国效忠。

公元1127年,赵构做了皇帝,即宋高宗,开始了南宋的统治。他采取投降政策,主张讲和。可金军仍向南宋大举进攻,高宗被迫应战。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大败金兵并夺回了大片失地,迫使金兀术逃回开封,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准备渡河撤兵。

就在岳飞要追击金兀术之时,宋高宗却在奸相秦桧的挑拨离间下,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叹曰:“十年之力,毁于一旦。”岳飞被召回后,奸相秦桧诬蔑他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秘密杀害了岳飞父子。

岳飞虽遭陷害,但他一生英勇抗敌的辉煌业绩和“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直为后世传颂,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永远纪念。

奸佞秦桧

秦桧,千古罪人。当初也主张抗金,后来被金军俘虏投降,开始大倡和议,很受金人赏识。绍兴八年,他重新担任宰相,并且还代表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岳飞奋起抗金后,秦桧怂恿高宗解除岳飞兵权,还捏造罪名,诬陷岳飞谋反。秦桧因帮助高宗杀害岳飞,至今一直为民众所唾骂。

中华文明的骄傲——四大发明及其他

作为炎黄子孙,谁都会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就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改良了造纸术,造出了质地优良的“蔡候纸”。为文明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

活字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人在公元7世纪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叶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此,出现了铸字、排版等一整套完整的印刷工艺,以后还出现了彩色套印、木版水印等技术。大约在公元8世纪时,印刷术由东传入朝鲜、日本,由西传入阿拉伯地区,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火药的发明

在宋代,人工充磁的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并进而制成了罗盘,为船舶导航。在13世纪时磁性指南工具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对世界的航海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古代盛行炼丹术,炼丹家将硫磺、雄黄、蜜蜡和硝石混合起来烧炼,引起了爆炸和火灾,这启示人们认识发明了火药。10世纪时,火药已被用于军事,11世纪成书的《武经总要》中还记载了三种不同的火药配方。

在北宋,我国有一位成就显赫的科学家沈括,他还是位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他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音乐、医学等无所不通。他晚年著述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他们的作品对整个唐宋时期的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戎马诗情——爱国诗人陆游

南宋中期的一天,浙江绍兴镜湖旁的一所宅院里,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艰难地从床上挣扎起来,让家人拿过纸笔,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纸上的墨迹还潮润欲流,老人便合上泪眼与世长辞了。这首诗就是千古流传的《示儿》,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了大量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诗篇和有志难酬的忧愤诗篇,他的诗歌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词风以雄放悲愤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

陆游在抗金前线一共九年。东归后不久罢职回乡,过了30年的乡野生活,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寄托情怀,但抗金北伐的壮志始终没有磨灭,经常在梦中随军打到了北方,基于这种心情,在70多岁高龄时又一次复出。

陆游写过近3万首诗,其中流传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留下诗歌最多的人。

一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书香门第,李清照在父母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多才多艺,才华出众。靖康之难前,她生活富足美满,词作愉悦;靖康之难后,她的词主要写南渡后辗转流离,山河破碎,留下的诗作虽不多,但将国破家亡的愁绪寓于其中,透露出对南宋朝廷偏安东南、不思进取的不满。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死报国

抗元名将文天祥身陷囹圄之时,面对波涛翻滚的零丁洋,想着支离破碎的国土,文天祥塑像而自己却不能报国杀敌,他悲愤万千,挥笔写下了表达他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壮烈诗篇《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文天祥积极抗元,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轮番派人劝降,可文天祥不但没有屈服,反而意志更加坚强。元朝统治者无计可施,决定将他杀害。文天祥认为自己死不足惜,可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今后谁来光复江山?感慨之余,挥笔写就千古名作《过零丁洋》。

公元1283年12月,文天祥从容就义于元大都柴市口刑场,以死报国。他那宁死不屈的浩然之气在中华大地上千古留芳。

陆秀夫负帝投海

公元1279年3月6目,元军攻破崖山,坚持抗元的南宋朝廷终于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在这生死关头,丞相陆秀夫大义凛然,他抱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纵身投海,以死殉国。这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留芳千古,一直受到后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