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员对未来的行动制定决策,管理人员的观点同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样,需要关心未来的而不是过去的成本。诚然,管理人员对过去的成本的确会知道得多一些,因为它们已经被记录下来,有案可查;但是,历史上的成本,对管理人员来说,价值是有限的。它们的重要性在于帮助管理人员了解怎样为未来作出更好的决策,而且,某些计算,如报税用的收入额,也必须以过去的成本为依据。然而,现行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决策所终将实现的预期效益,同需要作出的预期牺牲进行对比。如果你上年为一件无用的物品支付了1000元,那么就以忘掉这项不当的支出为宜,因为它是以往决策的一项成本。这件物品在未来的任何用途,将只涉及到未来的牺牲(决不是1000元,那是过去的牺牲)。另一方面,如果上一年花费1000元的一件物品,今天变得特别有价值,这项物品的使用将比上一年使用它促成更大的牺牲。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确,有若干种成本分类法,它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起着重要的作用。
2.机会成本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被称为机会成本原理,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一种行动或决策的成本,都包括由于采取该行动而牺牲的各种机会。你决定用一个小时把信件归档,你就失去了这个小时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机会。你将信件归档所用一小时的成本是多少呢?那要看情况如何而定。如果你宁愿等候别人去干,自己就会闲着,无所事事,那么机会成本就等于零。如果你是个医生,很可能完成一个手术得到200元,那么信件归档的机会成本(牺牲)就可能是200元。如果你能以每小时3元的费用取得雇员的帮助,以便做完一个手术,又把信件归档,那么,你就能较好地分配你的时间而取得197元。当然,要了解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往往是困难的,因此难以掌握所有的机会成本。但机会成本的基本概念是有价值的,它可以促使资源的分配得当。
3.增量成本
在决策过程中,一个最有价值的概念称为增量成本,定义为某特定决策所造成的总成本的增加。增量分析是收入变化同与之相联系的成本变化进行比较。这个概念很简单:当你预期,也只有当你预期到自己的境况能比以前更好时,你才会愿意作一点什么事情。在一个企业中,管理人员总想弄明白,增加的总收入是否会大于增加的总成本。
由于增加产量,额外收入(总收入的变化)已大于额外成本(在这里是变动成本),这个差额是对固定成本和利润的贡献,换言之,即由于决定增加产量而增加的盈余。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变动成本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增量成本。
在其他许多情况下,增量成本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例如,考虑是否按照特定的价格接受一宗个别订货的问题。这个分析将包括与接受订货估计可以获得的利润进行比较。在作这类估计的时候,我们将必须考虑对其他订货的价格所产生的最后影响,考虑一切机会成本。因为机会成本在会计资料中并无记载,显然我们必须使成本符合于特定决策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对这一订货提出较低的价格,而又不影响其他订货的价格;又如果我们能弥补一切额外成本(包括对商誉的可能损害),那么,接受这批订货就更为有利,即使全部成本不可能得到弥补。
富人与讨债
“讨债”这个词在我们的语汇中,是个不大中听的词。但当富人面临债务问题而难以启动时,我们却不得不再次提起它。我们不必怀疑,“讨债”是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量与日俱增的社会里,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一定的或者充分的知识准备才行,否则,你的劳动将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
富人也是如此,要想讨债获得成功,富人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如果仅仅只具有数学知识或逻辑学知识是不够的。
富人必须是一个知识面广、有丰富经验和能力的人。
具体地说,富人须具备一种“T”型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富人,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不仅在横的方面有广博的知识面,而且在纵的方面要有较深的学问。两者构成一个“T”字型知识结构。
1.横向看富人应具备的知识
从横向方面来说,富人应具备的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政策。
(2)产品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3)文学及逻辑知识。
(4)一般的社会知识及公共关系知识。
2.纵向看富人应具备的知识
从纵向方面来说,富人应当具备的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及有关的法规、法律。
(2)熟悉产品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变化范围。
(3)熟悉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核算。
(4)懂得谈判心理学和行为科学。
(5)有丰富的讨债经验和应变能力。
富人除了具备起码的知识外,还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社会实践中,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他能否果断地采取行动及其行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对富人来讲,首先应具备灵敏的感知,才能获得丰富的信息,才能发现新的机会,使讨债行为顺利完成。为培养自己灵敏的感知,富人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应经常主动地分析自己或者别人的讨债实践。从中找出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不断丰富自己。讨债人员也必须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尤其是要勤于观察与债务人有关的一切人和事。讨债人员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记忆,这样,在与债务人谈判的过程中才能灵活运用所具有的知识,从容不迫,应付自如。缜密的思维也是一个富人所必备的,对富人来讲,缜密的思维是讨债成功的前提条件。能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环境、所面对的问题关系到讨债人能不能正确地制定对策,正确地制定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稳定的情绪也是富人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富人应当时刻保持自己稳定的情绪,要经常用理智和意志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常常处于平静、沉着的心境之中,以使自己在整个讨债过程中能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同债务人进行交涉,最终达到使其清偿债务的目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富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讨债过程中,富人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富人被债务人冷处理,在一边坐冷板凳,遭债务人的白眼,甚至有时还遭债务人的驱赶。在遇到这样的困难时,要求富人知难而进,决不能泄气后退,而要千方百计地去想办法克服债务人所设置的各种障碍,使讨债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富人在和有关人员的交往中才不至于出现尴尬、难堪以致被人瞧不起、受人愚弄的情况。
讨债是“输血”的扶植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债务人并不是在有能力履行债务合同的情况下存心拖欠债务或者有意赖债。他们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或者说欠债不还,都确实是因为客观或主观原因,造成债务人一时或者资金短缺或者是生产困难而没有能力履行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富人可以对债务人实行“输血”的办法,即对债务人进行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资助,使债务人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血液,从而扶植债务人恢复生产并发展其经营活动,取得利润,偿还所欠债权人的债务。其实,这是债权人在作出权衡以后的决策,如果债权人要求其破产清偿,那么很可能在债务人的债务清偿过程中,还没还清银行的债务就没钱了。因为按我国经济法规定,企业破产清偿时,第一债权人是银行,因而作为非银行的债权人,往往吃力不讨好,非但没有讨到债,还搭上许多清偿过程中的消耗,所以与其让这些企业破产清偿,还不如帮助它们起死回生,这样希望会更大一些。
债权人对债务人实行“输血”扶植,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给予经济资助。(2)给予技术资助。(3)给予物质资助。(4)给予管理“软件”资助。(5)如果债权人没有时间和精力,主观上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帮助债务人,那么债权人可以对债务人实施一些只有短期效应的资助或帮助,如撮合生意等。债权人在为债务人提供“输血”时,应当特别注意,无论债权人是给钱,给物,给技术,还是给管理“软件”扶植债务人,都应充分认识到其风险性。因此,债权人应当随时对债务人接受“资助”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监督检查,及时给予指导,使债权人的再次投资真正发挥作用,使债务人真正得到效益,获得利润,具有履行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如果上述几种“输血”方式相互配合,同时使用,其效果会更好,债务人所得到的效益更大。
要特别提醒的是:债权人一定要搞清楚债务人是否值得进行“输血”扶植,倘若债务人已经是资不抵债,毫无生机,再多的“血”也不能使它起死回生,只会使债权人自己白白地遭受损失,与其这样,还不如采取其他手段,比如清偿算了。
富人的聚财、生财、用财技巧
理财之道有三,即聚财之道、生财之道和用财之道。聚财之道主要是利用筹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利用筹资决策进行定量分析,以便用最经济的手段取得所需的资金。用财之道是老板掌握充分的财务信息,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制定合理的资金预算;运用现金流量原理,进行合理的投资分析;树立查账观念,运用资金责任制度,有效控制资金运动。生财之道表现为选择适当的财路,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一方面要竭尽所能压缩成本,减轻负担,进而通过盈亏衡量、成本收益比较,确定企业的利润。此三道彼此密切联系,缺一不可。聚财之道用于筹集资金,用财之道体现资金的分割与控制,生财之道表现资金的周转和利润的实现。三道联系起来,资金不停地周转运动,促使老板赚取到最大化的利润。
理财之道是互相联系、互相约束、密不可分的。聚财之道是基础和前提。掌握聚财之道就是要确定筹集资金的数额,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寻找多样化的筹资方式,利用各种筹资渠道,最终进行合理筹资组合,力求筹集一定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最小。用财之道是聚财之道的合理延伸,又是生财所必须处理好的重要环节。掌握用财之道就是要将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利用现金流量原理进行合理的决策,然后将决策结果用预算的方式反映出来,合理计划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在资金实际周转过程中,利用责任控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和高效地运动,同时,运用各种方法,填补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其要旨是如何使资金优化配置。生财之道是用财之道的发展和实际操作,是赚取最大利润的直接反映。掌握生财之道就是要有正确的盈亏原理作指导,运用各种合理手段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尽其所能地降低成本,减轻企业承受的各种负担,并选择适合经营特点的发财之路,抓住每一个发财机会,这样就会财运亨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贯穿理财之道的最基本的宗旨是效益,即使成本变得最小,使收入变得最大。如果背离了这一宗旨,就表现为理财无方,四处碰壁了。
理财之道必须统筹兼顾,缺了哪一道,就像三角形缺了一条边,鼎缺了一条腿一样,破坏了稳定,也就使理财之道不完整,就赚不到你所期望的利润。缺乏生财之道,就不能利用资金去以钱生钱,只能经营很窄的面,打不开市场,至多维持一下局面。这类似于棋类比赛中和棋一样,不懂生财,至多只能取得和棋。而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不打开财路,力争上游,最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应该掌握生财之道,以钱生钱,赚取最大利润,使聚财之道和用财之道体现在最大化的利润之上。
富人理财的3个条件6大方略
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曾公布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其中32人不到40岁,年龄最小的是29岁的丹尼尔·齐夫。538位上榜的亿万富翁平均年龄62岁,平均资产净值32亿美元,如果将他们的资产全部结合起来,共计1730亿美元,超过法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额,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到底富人拥有什么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俭用、日日勤奋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呢?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积累如此巨大的财富?答案是:投资理财的能力。民众理财知识的差距悬殊,是真正造成穷富差距的主要原因。理财致富只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固定的储蓄、追求高报酬以及长期等待。
从现在开始你如果能够定期每年存下1.4万元,如果你每年存下的钱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并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报酬率,如此持续40年后,你能积累多少财富呢?正确的答案是:1.0281亿。这个数据是依照财务学计算年金的公式得出,公式如下:1.4万×(1十20%)×40=1.0281亿。而按同样的程序把钱存进银行,按享受平均5%的利率,40年后你仅可以积累1.4万×(1+5%)×40=169万元。与投资报酬率为20%的项目相比,两者收益竟相差70多倍。更何况,货币价值还有一个隐形杀手——通货膨胀。
这个神奇的公式说明,一个25岁的上班族,如果依照这种方式投资到65岁退休时,就能成为亿万富翁了。投资理财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观念,观念正确就会赢,每个理财致富的人,只不过养成了一般人不喜欢、且无法做到的习惯而已。
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功归功于理财有方。诺贝尔捐献980美元作为诺贝尔基金的原始基金。但是每年发布的奖项必须支付高达500万美元的奖金。到1953年基金会只剩下300多万美元。也就在这一年,基金会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的理财方法,改变为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这样到1993年,基金的总资产竟然滚动至2亿多美元。
和信企业集团是台湾排名前5位的大集团,由和信企业集团会长辜振甫和台湾信托董事长辜濂松领军。外界总想知道这叔侄俩究竟谁比较有钱,有钱与否其实与个性有很大关系。
辜振甫属于郎中型,而辜濂松则是急脾气。辜振甫的儿子——台湾人寿总经理辜启允非常了解他们,他说:“钱放进辜振甫的口袋就出不来,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会不见了。”因为辜振甫赚的钱都存到银行,而辜濂松赚到的钱都拿出来投资。而结果是:虽然两个年龄相差17岁,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资产却遥遥领先于其叔辜振甫。因此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如何理财。
理财致富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对于短期无法预测,长期具有高报酬率的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等待机会再投资。有些人认为理财是富翁、高收入家庭的专利,事实证明影响未来财富的关键因素,是投资报酬率的高低与时间的长短,而不是资金的多寡。以那个神奇的公式所讲述的方法为例,若你已经拥有36万元,则你可以减少奋斗10年,若你已有261万元,则可以减少奋斗20年,而只需20年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要想有更多的本钱,不妨去借。投资理财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举债投资。”
要想成为富翁,一要有理财能力上的独具慧眼,善于从平常之事中,大部分人并未认识到机会的领域中捕捉大机会。二要熟谙理财之道,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理、合法、合规地赚钱,并赚得心安理得。三要懂得利率、懂得货币的时间价值,利用利率空间以及货币的时间差来捕捉差价机会,四要有良好的投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不计较蝇头小利,善于在市场激烈波动中去寻找机会。五要有高超的金钱观念,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要让金钱来为人工作,为人钱生钱,同样是钱,其财商低的人和财商高的人观念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