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时上体要放松并前倾,两膝自然弯曲,两腿加强后蹬力,用全脚掌或脚掌外侧着地,也可用前脚掌着地,步幅略小,步频稍快,两臂配合两腿动作协调有力地进行摆动。向上攀登时,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不仅省力,还会使人显得精神,充满活力。登山时不要总是往高处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为你的双腿还没有习惯攀登动作,往上看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疲惫感。一般来说,向上攀登时,目光只需保留在自己前方3~5米处最好。登山时,也不要总是想着山有多高,爬上去还需要多少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体会到登山的乐趣,不会错过美丽的风景。在疲惫时,可以多观赏一下周围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转移一下注意力,倦意就会有所消减。
2.下山技巧
下山时上体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脚跟先着地,两臂摆动幅度稍小,身体重心平稳下移。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脚步,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这样会使膝盖和腿部肌肉受到过重的张力,而使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同时注意放松膝盖部位的肌肉,绷得太紧会对腿部关节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肌肉疲劳。另外,登山前,喝些茶水能提高神经兴奋性,可避免时快时慢引起的疲劳。用舌尖顶住上腭,用鼻孔呼吸,保持呼吸均匀。休息时把脚伸直,脚尖用力上挑,均可以缓解腿肚的疲劳疼痛感。
3.走陡坡技巧
坡度较陡时上下山可以走“之”字形路线来降低坡度,这样比较省力。必要时,也可用半蹲、侧身或手扶地来帮助行进。通过滑苔和冰雪山坡时,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可使用锹、镐等工具挖掘坑、坎或台阶行进,或手抠脚蹬、用三点支撑、一点移动的方法攀缘爬行。
4.穿越丛林乱石地段技巧
在通过丛林,灌木林时应注意用手拨挡树枝,防止钩戳身体,对不熟悉的草木,不要随便攀折,以防刺伤,并尽量选择好的路线。
通过乱石山地的乱石浮石地段时,脚应着落在石缝或凸出部位,尽可能攀拉牢固的树木,以协助行进。必要时,应试探踩踏石头,以防止石块松动摔倒。
5.攀登时的技巧
攀登时手脚要紧密配合,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观察并试探攀登点的牢固性。欲借草根或树枝攀登时,应先稳住重心试着用力拉扯,以免因草根树枝突然松脱造成危险。
(1)徒手攀崖
攀崖时要看清计划好的路线,采用三点固定攀登法,利用崖壁的凸凹部位,以三点固定一点移动的方法攀上崖壁。攀登时,身体俯贴于崖壁,采用两手一脚固定法,一脚移动或两脚一手固定,一手移动的姿势,利用手抠、拉、撑和脚蹬等力量,使身体向上移动。四肢不要过分伸展,脚要平踏于支点上,以增加受力面积。
(2)绳索攀崖
必须先有人将绳索系在腰部,攀上崖顶,将绳索套牢在树上或一块向上凸起的圆石或者孔洞上,然后将绳索垂下。攀登者两手握住绳索,使身体悬起并稍提腿,用两腿内侧夹住绳索,随着两腿夹蹬,两手换握绳索交替攀拉上移。也可以,一脚蹬崖壁,另一脚上抬准备蹬崖壁,用手拉、脚蹬的合力使身体向上移动。或两手伸直直接握紧绳索,腿脚向下垂,两手交替用力向上引体,攀至顶点。
(3)绳索攀越
是利用绳索攀越山涧、小溪等障碍物的一种方法。先要固定绳索的两端,让身体横挂在绳索上,在横越时,两手前后握绳,腹部微收,一腿膝窝挂住绳索,使身体仰挂在绳索下面,臀部稍上提,两臂弯曲成90°。在向前移动时,后握手前移,异侧腿由下向上向内摆动,并将膝窝挂于绳上。当一腿膝窝挂上绳索时,另一腿离开绳索悬摆。两臂、两腿依次协调配合,交替向前移进。这种方法要求平日多锻炼臂力。
(4)撑越壕沟
将杆的一端插入沟底固定住,并斜靠在石壁上缘约70°。在撑越时,先要助跑,快跑几步至握杆点投影线后,两手上下分开握紧撑杆,注意比较有力量的手在上面。同时,一脚快速而有力地蹬地起跳,运用助跑的惯性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并悬挂于撑杆一侧,两臂借身体向前摆动的惯性将杆向前推移,身体随杆摆过垂直面后,两腿前摆,下握手向后推撑杆,身体前倾,屈膝缓冲着地。
6.下崖技巧
在坡度45°以上的山坡、悬崖下降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必要的时候要借助外力——绳索来达到下降的目的,减缓并控制下滑速度。
(1)借助绳索
借助一端固定在悬崖上的绳索,可以从最陡的悬崖上爬下来,也叫做绳索式下降法。将绳子折成双股,沿绳下滑,绳长决定了下落距离,上端一定要有牢靠的套着点,能承受重量而且不会磨断绳索。下崖以后,可以从一端扯下绳索,如果不准备将它取下,也可以用单股绳,这时可以下降双倍的高度。要确认好已经计划好的下一步行动,一旦将绳索丢弃将无法再收回来。
(2)立姿跳下
立于崖壁边缘,两腿弯曲稍分开,身体前移,两脚稍用力蹬崖壁边缘,向下跳落,以前脚掌先着地,随即屈膝缓冲。
(3)悬垂跳下
身体背向跳落方向,屈体下蹲,两手抠住崖壁边缘,身体下移,两腿依次下伸,使身体悬垂,并略向左(右)移,左(右)手下移扶壁,手脚同时推蹬崖壁转身跳下,脚掌先着地,随即屈膝缓冲。
四、结绳技巧
利用打结使绳索之间、绳索与其他设备之间互相连接的方法,称为结绳技术。结绳技术是登山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在登山途中,人员互相保护、越过障碍、攀登岩石或冰雪峭壁、渡过山涧急流等都离不开绳索。绳索是登山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装备。然而绳索只有通过与人员身体或其他物体的互相连接和固定,才能起到辅助行进和保护安全的作用。结绳方法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影响绳索使用的质量和效果。选取的绳子将直接影响到结绳的安全性能。
1.绳索的选用
绳索是登山者最重要的一项装备,所以挑选时要慎重。登山者把攀登做了很多分类,生产商相应生产了不同的绳索。购买时要比较各种绳索,其粗细与长短应与所要求的相符。在气候温润的地域,在考虑绳索重量的前提下,尼龙绳比较有利。粗约9~10毫米的绳索常作为绑绳,用于投掷与登山时使用,也可作为安全带使用。最好携带30~40米的绳索。登山用的绳索应该有足够的弹性,可以消解一些震荡,同时可以在不慎摔落时不会强烈的勒紧身体,有一个缓冲的作用。
生产商通常把绳子分为动力绳和静力绳。静力绳不能靠伸缩来吸收冲力,比动力绳更加耐用,常被用作路线绳但从来不用作下方保护绳。动力绳能够伸缩,可以吸收因脱落而产生的巨大冲力,所以动力绳都是作为在下方保护绳使用。
动力绳由绳芯和外套两部分构成,这种结构可以保护绳子免于磨损,绳子长度一般以米来计算,现在的55米和60米绳已经代替了过去的50米绳,可以攀登高一些的岩壁。直径大的绳子保险系数和耐用性都很好,细绳一般用于登山保护。重量是比直径更好的衡量指数,不要追求轻而选择直径小的绳子。
2.结的类型及用途
结绳依其用途不同而分为固定绳结、结绳绳结、保护绳结和操作绳结4种类型。
(1)固定绳结
1.首先打出一个交叉圈,将绳端从后往前穿过交叉圈。
2.绳端绕过本绳,再从前方向后穿过交叉圈。
3.拉动本绳末端,以拉紧绳结。
4.想要更牢固安全,可将绳端绕过右绳,然后从新的小圈中穿出,最后移近将绳结打牢。
5.系好的效果图
固定绳结是将绳索一端直接固定于自然物体上的结绳方法,多采用下列绳结:
①织布结又叫布林法,通过这种绳结可以将绳索一端与自然物体固定在一起,有时也可用于结组中的胸绳连接。
②牵引结用于绳索一端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的固定拉紧。将绳索一端套在树干或凸出的岩石等其他物体上,依靠牵引使绳子拉紧。
③通过结用于通过铁索时做中间环节的各种连接和固定。这种结有简单的通过结和“8”字形通过结。这种结的打法简单,比布林结快,而且不限于绳子两端,绳中间也能打。在结组时,中间的人及最前最后的人都可以用此法进行打结。
1.首先将绳子对折,约长1米,将交叉圈往回绕过绳子下方,形成一个大绳耳。
2.将绳耳从上往下穿过交叉圈,拉动两端,拉紧绳结。
3.8字套节不会松脱,拆解又容易,常用于攀登。
(2)接绳绳结
接绳绳结是在绳索长度不够的情况下,将两根或几根短绳结成长绳时使用的绳结,由于所连接的绳的直径可能会有差别,因此,所采用的打结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以下几种:
①平结这种结用于直径相同的绳索之间的连接,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人所知的一种方式。
1.先将右边的绳子绕过左边的绳子并从左边绳子底下穿出。
2.左绳端绕过右绳再穿过其下,牢牢抓住两端。
3.往两端拉动,以拉紧绳结。
②渔人结用于直径相同的绳索之间的连接,先将绳子弯成一环,将活端放至绳索固定的后面,然后绕过固定部分,再将活端穿过前面的环。
③防脱结为了防止解脱,在各种绳结结好之后,可在绳头部位再结一个防脱结,也可用这种结法将两条绳连接在一起。
1.分别将两绳率成绳圈。
2.两圈相套。
3.将外圈绳子的末端反转穿过内圈,并抓紧第一条绳子。
4.抓住内圈,并将末端拉紧。剩下的绳端要尽量留长,以防松脱。
(3)保护绳结
这是使绳索之间或绳索与铁索之间能够产生摩擦和滑动的连接方法。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单环结和抓结。
①单环结用于沿主绳快速下降时的速度控制。
②抓结用于行进中的自我保护。通常在危险地带沿主绳前进中,如滑倒或摔倒时,可以使登山者立刻固定在主绳上,借以保证安全,在不需要时,还可用手推着前进。这种结通常在渡河或沿主绳下降时使用。按其结法可分为单抓、双抓和变绳抓结3种。
③操作绳结这是用于特殊的攀登和下降技术的结法,主要为双套法。此结法既可作固定用结,也可用于攀登和下降。绳索用过之后必须收拢好,以便下次再用。
3.绳索的养护
养护绳索的最佳办法是使用绳袋,它可以保护绳子免受化学物品或脏物的侵害。不要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或踩踏绳索,更不要让小东西扎到绳索里,以防磨损。也不能把绳索放在潮湿的地面上,防止啮类动物和昆虫的啮咬。把绳索保存在干冷的地方,如果绳子脏了,一定要在大容量的洗衣机里用非化学品进行洗涤,然后晒干或风干。如果绳索严重磨损,或手可以摸到平坦的绳芯,那么就该换绳了,如果一周爬山3~4次,那么4个月就需要换次绳,如果只是偶尔使用,4年一换就可以。绳索的价值不可低估,甚至有时候生命都系在绳索上了,因此一定要注意保管好。
五、高海拔的危害
在短时间快速登到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气短、胸闷、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会恶心、呕吐、失眠、疲乏无力、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水肿等。初登高山时应尽量减少跑跳等剧烈运动,饮食、睡眠要充足正常,另外波浪式上升有助于适应高度。在适应过程中没有必要着急或者竭尽全力,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适应能力,平常应多作体能训练以提高身体的供氧功能。平日习以为常的吃饭、起床等动作,在高海拔时都要悠着点,否则就可能马上有不适的反应。比较合适的方式是进行主动适应,比如登高返回。每天攀登的垂直高度不应超过300~500米,要克服诱惑,不要继续往上攀登。
在攀登过程中,如有些许的头痛,服用阿司匹林就可以缓解。夜晚不规则的呼吸,日间呼吸频率加快,增大的排尿量,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头疼和恶心是常见症状,严重的还会呕吐、发烧、想睡觉、呼吸急迫,再严重者会感觉迟钝、精神亢奋、思考和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甚至发生休克。一定要提高警惕,留意身体反应,避免出现危险。
当我们开始运动,心率会慢慢上升,随着运动加剧,心率加快上升,这时身体在进行有氧运动。当心跳达到有氧运动心跳率时那是身体工作效能最合理,效率最高的状况。如果继续加剧运动,运动时间不能太长。当心率达到最高时便要降低,这时要控制,运动量以使心率恢复正常。在高山上心率增加的速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加快,很快便超过正常有氧运动心率而达到最高心率,这时我们便要停下来休息,以防止高山病的发生。
1.中度高山病
一般认为高山反应与登山者的身体健壮情况无关。在高山反应发生之前要小口多次多饮水,多食碳水化合物食物,不要饮酒吸烟;要控制登山的速度,不宜太快;减少需要大强度和爆发力的活动;要经常性地进行短时间的调整与休息,把呼吸调均匀;当出现失眠,排尿量减少等症状,以及服用阿司匹林也不能缓解的头痛时,就是出现了中度高山病症。这时要在目前的高度停留一段时间直到症状减轻、消失。恢复正常前,不要继续往上爬。严重的高山病患者必须立即下撤到低海拔地区治疗。
2.急性高山症
急性高山症(简称AMS)在高山上极为普遍,到了超过3048米大约75%的登山者都会有轻微症状。急性高山症的出现与上升速度、高度及个人体质都有关联。体能极佳的人并不能对急性高山症免疫。相反,体能好的人可能因上攀得太快和自视过高而更易发病。
急性高山症患者在刚刚攀至高处后,会出现头疼或以下任一种症状:胃口欠佳、恶心或呕吐、疲倦或虚弱、眩晕或轻浮、睡眠困难等。若症状好转,可继续上攀;否则就要停留原地或下山。
任何人患上急性高山症都不应继续上攀,若处理得不好,或轻视急性高山症而勉强上攀,便会引发更严重甚至致命的高山病——高山脑水肿或高山肺水肿。
(1)高山脑水肿
高山脑水肿是最严重的高山病,通常发生在4300米以上,脑部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受损,脑部组织继而在坚硬的颅骨内肿胀,后果就是脑部组织受压,最后导致死亡。脑水肿的症状包括无法行动、呕吐、产生幻觉、极度嗜睡以及运动性共济失调。如果怀疑有人患上脑水肿,要测试登山者是否运动失调,可让登山者站在安全的平地上,以足跟紧贴另一脚之脚尖,依次换脚直线前进,假若运动失调,情况就像醉酒步行一样。另一方法是仰卧在地上将脚跟沿另一条腿的小腿滑动,正常情况下,动作应该很畅顺。严重的话,患者连绑鞋带、穿冰爪甚至拿水杯都很困难。
假若发现有登山者运动失调,便应假定患上高山脑水肿。这时最重要的就是尽快下降高度。立即下撤至低处,越低越快越好,千万不要拖延,更不要花时间等候救援,除非环境实在太恶劣或身边队友也无法行动,要把握机会在患者还有活动能力时尽快下山。此时延迟一秒,患者的生存机会就会减少。
(2)高山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