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心理学家
45069400000009

第9章 素质提高(2)

中国一位心理学教授龚浩然先生在1985年前后提出一个关于人才成长的重要观点:“智力正常,个性成才。”一个人智力好,只是成才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他是否从小培养发展了良好的个性。有一些智商高的孩子,由于没有良好的个性,一生十分平庸。奥利弗·万德尔·赫尔姆斯认为,著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智力水平中等,但是性格却是上等的”(转引自\[美\]苏伦斯·沙皮罗著《EQ之门》中译本)。一个孩子,只要他具有正常的一般孩子所具有的智力,就能培养成才,关键是良好个性的培养。这里的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情感、性格、气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风貌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总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智商和情商都包括在内。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高度重视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发,突出做人的教育。

(第三节)加强师生沟通,建立感情基础

有些孩子不喜欢某一位老师,于是不愿意上那位老师的课,作业不爱做,勉强应付,结果师生关系恶化,孩子的学习成绩严重滑坡。家长知道了这种情况,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亲其师,信其道”是常理,然而如何使孩子与老师亲起来呢?

我们先分析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没有让孩子当小干部,没有给孩子一定的工作任务,甚至在课堂上很少提问他,或者老师跟某个孩子从来没有交谈过。

2.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孩子批评、责备,孩子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3.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过于严厉。受到太多、太严厉批评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造成感情上的隔阂。

4.被老师冤枉过,老师又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失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要解决孩子不喜欢老师的问题,必须分析具体原因是什么,找准了原因,再思考解决措施。从分析中往往发现老师应承担一定责任,而我们家长又不便于直接给老师提出意见,要求老师改变变教育行为。家长应该采取加强沟通、逐步建立感情基础的方法。

要对孩子认真进行尊师教育

学生必须尊敬老师,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也是人,难免有缺点、有错误,如果因为教师工作中有缺点、有错误就不尊敬,那是不对的。最忌讳家长站在狭隘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陷入失败的误区。一旦家长对教师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难的。在教育孩子尊敬老师之前,家长应该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如有不当,先行调整。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流传着许许多多尊师的故事。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材料给孩子看,或者讲给孩子听。如果家长能讲讲自己尊师的故事更好。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自己的小学、中学时代的老师,肯定是很好的尊师教育。

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通过其他渠道(如老师、同学),了解孩子不喜欢的老师的情况,特别要了解一些这些老师可敬的事实,这会对孩子的感情变化起催化剂的作用。

到学校跟老师交谈,请老师给孩子成功的机会

孩子不喜欢哪位老师,家长先主动与这位老师沟通,以尊敬、虚心的态度,倾听老师的话,包括批评孩子、甚至批评自己的话。家长这样做,会促使老师自省。当老师态度平和之后,家长跟孩子一起请教老师,当面分析孩子的优点与不足。要孩子表态好好听老师教导,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孩子真的有所进步,老师可能表扬他,也可能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这就会使孩子与老师之间由疏远逐渐亲近起来。当然,家长也可以在给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请求老师在课堂上或课下给孩子一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指导孩子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

教师节或元旦、春节,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纪念品赠给老师。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适,主动关心老师,询问能否帮助老师做什么事情。

还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利用节假日去看望老师,跟老师交谈,听老师的教诲。

指导孩子给老师写书面材料

有的孩子出于害羞、胆怯,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心理发怵。这种情况,可以指导孩子以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

要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意愿,在尊敬老师的前提下如实写出来,向老师汇报,请求老师的指导、帮助。告诉孩子,不要忘记写出自己的打算、措施。

这样的内容,可以写成单独的书信,也可以写在周记本、日记本里,请老师批阅。

如果发现有的老师在教育言行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校领导反映。注意态度要诚恳,内容要客观。

(第四节)避免学习疲劳,科学用脑

目前,中小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习疲劳是学生在连续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异常状态,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疲劳有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发展下去对健康十分不利。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学习负担过重。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学习大运动量”,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家长出于望子成才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些练习,或者在双休日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又一个班,认为“听总比不听好”。就像吃饭一样,天天吃得太多,还一个劲儿往里塞,胃能不疲劳吗?

其二,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习没有一定之规,忙忙乱乱。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经常开夜车,效率不高,磨蹭太长时间,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其三,缺乏学习兴趣。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学习无愉快可言。

其四,脑营养不足。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营养,高蛋白、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应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明白了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就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了。

1.家长给孩子减轻学习负担。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会逐步把过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家长应积极配合,自己首先不给孩子的学习加码。报名参加各种“班”,宜少而精,不能让孩子没有休息、娱乐、玩耍的时间。

据有的学校反映,学校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少了,家长反而提意见,怕孩子学不好。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对。家长要积极支持学校,自己也不给孩子加码。

2.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我们在有关章节里作了说明,希望家长看一看,想一想。有两个关键问题提醒家长,一是不论培养学习兴趣,还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都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二是征得老师的帮助,学校配合起来做工作,光靠家长是不行的。

3.科学用脑,劳逸结合。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但一定分段学习,间隔10~15分钟。休息也应采取积极方式,参加轻微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或者听一支曲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可以上闹钟,家长及时提醒。

4.合理营养,保证睡眠。多数家庭不存在经济问题,但是如何合理营养却是许多家长注意不到的。当孩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专时专用,讲求效率,保证睡眠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总之,克服学习疲劳的问题,需要家长提高对学习规律,特别是用脑卫生的认识,并把有关道理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也明白科学用脑的常识,共同采取可行的措施。有的孩子已经形成慢性学习疲劳,解决的态度要积极,但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