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心理学家
45069400000011

第11章 克服考试怯场,学会自我调控(2)

家长千万不可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3.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我们要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第七节)锻炼自己的胆量

现在,有些独生子女胆子特别小,令家长着急、担心,怕孩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孩子胆小的表现:

不敢在生人面前讲话,家里来了客人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大气不出,家长叫出来也躲躲闪闪;

不敢在班上回答问题,更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甚至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也难于开口,或者声音细小,匆匆结束;

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总说害怕,怕什么也说不清楚;

不敢一个人上街办点儿事情,像买张晚报、取瓶牛奶、发封信件这些事情也依赖大人,自己不敢单独去做;

不敢在晚上出屋门,即使很短的时间,很短的路,也很害怕;

不敢在受小朋友欺负的时候大声讲理,更不敢反抗,一味忍受,回家哭泣。

……

这些表现,的确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胆小,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造成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的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

孩子曾经被吓唬,心理上留下阴影。

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

2.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家长指导、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孩子胆小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包括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胆小的主要表现,胆小是可以转变的,并树立转变孩子胆小的信心,认真设计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

2.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孩子胆小,总有认识和行为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既要解决认识问题,又要解决行为训练问题,二者相辅相成。

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或在班级里讲话,要告诉孩子,只要想好了说什么、怎么说,大胆去说,任何人都是欢迎的。别的小朋友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孩子有准备地迈出第一步后,及时肯定,第二步、第三步就好办了。

为了在客人面前说话,可以先教他准备几句话,准备送茶送水,演练一下。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

为了在班级大胆发言,可先请几个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练习讲小故事,一人讲一个。事先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简短故事,讲了一次,下次就会勇敢一些。然后跟老师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事先让孩子准备好,回答之后,教师会表扬他,而且提出希望,下一次孩子就会跃跃欲试。也可以在孩子预习功课时,让他写出几个不懂的问题上课提问。班上有联欢活动时事先与老师联系,让孩子准备一个小节目,或者参加一个集体节目,得到锻炼机会。

为了让孩子培养自己办事的胆量,可以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他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

总之,要针对孩子的问题,先讲道理并鼓励他,然后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只要家长下功夫,孩子胆小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第八节)身残志坚,自立自强

每当我想起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事迹的时候,都充满敬仰之情。她们以超人的毅力进行艰苦卓越的奋斗,战胜身体残疾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追求人生的价值,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她们的坎坷经历,她们的辉煌成就,她们的精神风貌,不仅给残疾人,而且给所有健康人树起了榜样。她们以铁的事实向人们宣告:残疾人也有幸福的人生。我也想到了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父母,作为家长,他们曾经承受了多么沉重的压力和难熬的日子,曾经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孩子的成就,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们为残疾孩子的父母,也为所有孩子的父母树立了榜样。残疾的孩子是不幸的,而帮助他们战胜不幸,走向幸福的最关键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

残疾孩子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

首先,残疾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残疾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其次,残疾孩子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第三,残疾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信,有的可能产生自卑。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第四,残疾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残疾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作为家长,应该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认真体察孩子的种种想法,这会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效果。

为了孩子,家长应首先调整自身的心态,千万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这些话占据头脑。中国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既成的现实不能再作选择,但是未来之路是可以选择的。如果家长的精神被压倒了,顾影自怜,还怎么去激励孩子奋勇拼搏?残疾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在不断调整心态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

1.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让“命运不公平”的思想见鬼去吧!

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数道德欠佳的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要教育孩子在适度忍耐的同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个别人:“你们这样做讲道德吗?”“你们欺侮残疾人算是真本事吗?”

2.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残疾孩子的情况不同,有的可能有某方面的特长,有的虽无特长,也有相对的优势。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

3.对残疾孩子认真呵护是必要的,但应该适度,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不可以过分地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4.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以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精神——不断追求成功。

5.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有的家长总把残疾孩子放在自己的过度保护之下是不好的。残疾孩子也需要“放飞”,需要交往,需要朋友。

6.教给孩子学会“+”式思维,保护良好心态。“+”式思维是当代提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凡事往好处想,用“加”的方法而不是用“减”的方法去想问题。这对残疾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比如,“我这次做的虽然还不十分理想,但比起有的人强了许多,有的不残疾的同学也没我做得好”;“某某人比我的残疾还严重,我应该帮他做些什么”;“今年比去年知道了更多的东西,也长了本领,明年会学得更多、更好”;“我虽然摔了一跤,但是我自己爬起来”。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阿Q精神吗,实际上这正是人们需要的“+”式思维心理调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