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心理学家
45069400000001

第1章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些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不像物质那样直观,但它也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测量或反映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

(第一节)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情感或意志过程统称心理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由于个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因此这些心理过程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特征;这样就形成了每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不同。譬如,各人的兴趣广泛性,兴趣的中心、广度和兴趣的稳定性不同;各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不同;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各人的情感体验的深浅度,表现的强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的大小也不同。所有这些都是个性的不同特点。人的心理现象中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称为个性的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着。不仅在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之间,而且在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之间也密切联系。没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就无由形成。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具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人,对同一曲歌、同一幅画、同一出戏的评价和欣赏水平是不同的;一个具有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性格特征的人,往往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动。

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分别地对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但在掌握一个人的心理全貌时,是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

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及其机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其性质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第二节)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心理现象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因而也是每个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所熟悉的。

人在一切活动——劳动、学习和游戏中都有心理现象。比如,听到树叶的沙沙声;看到光亮、颜色;尝到味道,闻到气味,摸到物体知道软硬、冷热等都是感觉。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能辨认出这是刮风、阳光,那是花朵、果实等等,属于知觉。在离开了刺激物的作用以后,原来听过的话语,看过的某些图形、物象仍“话犹在耳”、“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人不只能通过记忆把经历过的事物回想起来,而且还能想出自己从未经验过的事物,这是想象。凭借人特有的语言,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即是思维。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都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认知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满意和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态度体验,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或情绪。除此之外,人还能够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行动目的,拟订计划和步骤,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把计划付诸行动,这种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总之,认识、情感、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统一在一起的。而人的心理现象中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又统称为个性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健康的含义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如果家庭幸福为10分,事业有成为100分,那么健康就是0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途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下面将探讨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目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我们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人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二、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三、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四、行动自觉果断。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绝不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五、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六、正确的自我认识。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取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上述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亲爱的朋友,你觉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