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是指一些非中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属于这一类的学生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抑郁有的学生遇到挫折会过度悲伤而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沮丧,同时常伴有身体不适,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一)什么是抑郁症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常常我们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它再也不存在了,常常我们最心爱的人,再也不能回到我们身边。每当这些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体验到悲伤、痛苦、甚至绝望。通常,由这些明确现实事件引起的抑郁和悲伤,是正常的、短暂的,有的甚至有利于个体的成长。
但是,有些人的抑郁症状并没有十分明确、合理的外部诱因;另外一些人,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但是,他们的抑郁症状持续得很久,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对这些事件的情绪反应,而且抑郁症状日趋恶化,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是这样,那么很可能,他们患了抑郁症。
抑郁这个词,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都已经存在了很多个世纪。在中国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早就有“郁症”这一类别。但是,在今天,我们在日常用语中所说的“抑郁症”其实指的是一大类心理障碍,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包括许多不同的障碍,其中主要有:单向抑郁症和慢性抑郁症。其他有比如产褥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等。
(二)抑郁症有五大特征
历史名人,如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都曾患过抑郁症,戴安娜一生中患过4次抑郁症,心理医生为她治疗了两年。抑郁症的识别有5个特征:(1)懒——无原因突然疲乏无力、自觉懒散无能,甚至连日常生活、简单的工作或家务活亦懒于应付。(2)呆——动作减少,行动呆木、被动,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理解力和脑功能明显减退。(3)变——性格明显改变,前后判若两人。(4)忧——忧郁悲观、意志消沉、无信心和活力,有万念俱灰之感。心情压抑、苦闷,对外界一切事物缺乏兴趣,并感觉有许多身体上的不适。(5)虑——多思多虑,焦急不安,胡思乱想,坐立不宁,或是一筹莫展,常常自责,且自卑。一般而言,久治难愈,或是原因不明、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失眠,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信号。
有的抑郁症患者,虽感觉身体不适,但生理检查会显示他们在身体上是完全健康的。
各种身心疾病皆会引起抑郁。服用利血平、降压药、抗肿瘤药等,也会导致抑郁。更年期、老年期、妇女月经期,都可能出现抑郁。就连正常人平均一年患6次感冒,如果是重感冒期间,病人也会出现忧郁、自卑的心理反应。此外,75%的抑郁症是由各种精神压力造成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称抑郁症为“黑狗”,他以亲身体验告诉公众:“要是‘黑狗’开始咬你,千万不要置之不理,要是严重的征象已经持续了数周,而且还有自杀念头的话,那就该赶快去看医生。”
最新国际医学研究表明:以血清素为中心的大脑“生物胺”相对或绝对不足,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故而积极有效的抗郁剂治疗,再结合心理治疗,会逐渐地使抑郁症患者恢复健康。
(三)什么是抑郁性精神失调
据估计,有两成到三成的精神病患者是属于此类失调症状者,所以这也是一种极普通的精神病症。
抑郁性精神失调的起因,是可能由于生活遭受某些压力、挫折而起。其实,在个人的生活中遭遇到挫折而感到沮丧,因而引起退缩、失望,是常有之事。但如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克服了沮丧,则当然不致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反之,如沮丧继续,长时期低沉,不能振作,对任何事物都丧失了兴趣,自困愁城,并且因此产生了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便是形成了抑郁性失调。
有抑郁性失调的人通常都极为消沉而不愿意参与任何工作,凡事采取放弃的态度,旁人很难加以推动使其从事任何工作。因为他缺乏主动和工作的兴趣,也常有一种自以为无用的感觉,认为世界并不需要他,而他也不留恋于世界,故此类人是有自杀的倾向的。
心理分析家对此种心理病症的解释,就是认为个体对外的怨愤无处宣泄,从而转向内,产生自暴自弃的行为。例如一个失业的人,本来是对把辞退的公司有怨恨的,但是这一种怨恨并不能直接向公司发泄,于是将怨恨转向自己,埋怨自己的无能,埋怨自己不够好,这样便造成抑郁倾向了。抑郁的形成,是由于个人的活动缺少了强化,换言之,活动的结果并没有带来足够的报酬和满足,因而个人对活动便愈来愈没兴趣了。而强化可从三个来源来讨论:其一,个体本身之条件,这包括年龄、性别、对别人的吸引力及其性格等;其二,环境方面所存在的强化,例如在学校、家庭中还是独处,甚至是在监狱中,个人所获得的强化可能性是绝对不同的;其三,个体获得强化的才能,例如工作能力、社交技巧、教育程度及职业训练等。
抑郁是个人本身的条件所导致的,譬如本身的性格、处事态度或其他方面令人觉得厌恶之处,努力工作结果也无人赞赏,所以得不到应有的强化,因而渐渐便放弃了活动;另一些人的抑郁是环境造成的,这类人如果变换了另一个环境,抑郁便可能消失了,因为在另一个环境中,活动可以获得强化,于是便恢复了对活动的兴趣。
(四)学生的抑郁
以前,学生的抑郁问题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抑郁在学生中并不是常见的情绪障碍,而是被认为与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有关的罕见症状。然而,近20年来,学生的抑郁症增多。我国北京的一所医科大学精神科门诊病人中,学生因抑郁前来就诊的人有许多,以学习成绩上等的高中女生居多。
1.抑郁的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异常沮丧的、长时间持续的症状。这一情绪状态妨碍了人们的日常活动。总体上说,儿童与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与成年人的没什么区别,如都表现为兴趣淡漠、被动消极、悲观绝望、难以卷入现实生活。但也有人指出,儿童身上的抑郁较为短暂,有时不表现于外,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抑郁行为表现得更为突出,如逃学、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管教、学习成绩下降等。
具体来说,一旦下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可被诊断为抑郁症:(1)食欲或体重减退;(2)疲倦或嗜睡或早醒;(3)对日常活动无兴趣或乐趣;(4)精力减退;(5)感觉到无价值;(6)不能专心做事情;(7)有想死的念头。
诊断一般由有经验的医生做出,并且抑郁症又可分为若干亚型。
据国内外的几项研究,中学生患有抑郁情绪的比例为13%~18%不等,高于小学生的1.8%~5.2%的比例,而心理异常的人群中,患有抑郁情绪障碍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人。当然,在思有抑郁情绪障碍的人当中,极为严重的人毕竟为少数,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抑郁。
在情绪方面,抑郁表现为沮丧的状态,对从前曾感到愉快的事物或活动不再感兴趣,不能对幽默做出反应。
在认知方面,抑郁表现为否定的自我评价,犯罪感和绝望。据调查,97%的抑郁者表现出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在学生群体中更是如此。在学生群体中,自责或犯罪感也很普遍。否定自己的学生倾向于责备自己;把行为的过错归咎于自己。此外抑郁的学生还对未来抱有一种悲观绝望的态度,认为自己毫无前途,事情不能越来越好,只能越来越糟。这种悲观绝望情绪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自杀行为常与此有关。抑郁在认知上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能专心致志于学习与工作。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77%的抑郁者有此症状。在抑郁的儿童中,约有48%~62%的人出现学习困难。这与他们的不能专心有一定的关系。
在动机方面,抑郁的学生表现为社交退缩和自杀意向。抑郁的学生倾向于避免社会交往。因抑郁而导致社交退缩的学生应当区别于那些社交障碍的学生。前者在患有抑郁之前是一个主动交往的人,因抑郁造成被动消极;而后者则一直是一个自我封闭、不与别人交往的人。调查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抑郁学生表现出了社交退缩。
在身体症状方面,抑郁的学生是很容易观察并识别的。他们表现出无缘无故的疲倦,经常诉说头痛、胃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并经常出现睡眠障碍,不是睡得过多,就是失眠。此外,还有因食欲不振导致的体重下降,运动、言语和反应迟钝等。
抑郁的学生还伴有其他症状,如焦虑、恐惧等。
作为教师虽然不能像医生那些准确诊断学生的抑郁,但牢记这些症状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学生,及时向有关专家报告情况。
2.抑郁情绪的病因
目前,人们对抑郁情绪的发生原因所知甚少,可以断定,抑郁与生物遗传和环境影响均有密切关系,但确切的关系尚难以肯定,我们在此只介绍几种观点。
生理学家侧重探讨大脑的生化过程和遗传因素对抑郁的影响,主要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发现去甲肾上腺素与抑郁有一定的关系。对青少年及儿童的研究不多见,主要以研究性激素、新陈代谢为主,目前还未发现与抑郁有关的生理因素。对双生子的调查则发现遗传因素是抑郁的一个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与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有关。由于儿童的超我结构尚未形成,所以不易原有抑郁。当超我的攻击性抬向内部时,人们易患有抑郁症。精神分析关于抑郁问题的探讨仅停留于理论水平,缺少经验材料的证实,因此它仅是判断抑郁成因的一家之言。
行为主义则倾向于认为,抑郁产生于个体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肯定性的强化。由于未能得到这种肯定的强化,个体便缺少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技能,如此又导致肯定强化的减少,如此循环易诱发抑郁。所以,当个人在其社会行为中收到较少的肯定性强化时,容易产生消沉、沮丧和抑郁,这种情绪又可诱发低自尊、悲观与罪恶感。行为主义用受到较少的肯定性强化、缺少社会技能来解释抑郁,可我们在接受这一假设之前应当思考的问题是,上述这些因素究竟是抑郁的原因呢还是抑郁的后果。
认知心理学模式则用习得无助(1earnedhelplessness)和归因(attribution)这两个概念来解释抑郁。认为当个体相信自己不能控制生活的结果时,会产生抑郁。这种无能为力感便是习得无助。习得无助会使人把自己行为的后果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力量,陷入悲观、绝望的抑郁状态。
以贝克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则认为,抑郁与人们的自我评价有关。抑郁的人倾向于消极地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时候,他们使用一个稳定的否定性的图示。这一否定性的认知图示使其歪曲地看待现实,认知自我、世界和未来时倾向于高估否定性的行为,低估自己肯定性的行为。对自己行为的录相的评估研究证明了这点。这种自我歪曲和消极的认知图示是导致抑郁的重要的认知上的原因。
3.学生抑郁的矫治
抑郁情绪是造成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对于那些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应当及时治疗,学生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系统性干预,目前的干预,尤其是心理干预仅仅是刚刚起步。
对于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病人,心理治疗往往无能为力,药物干预是必不可少的,经过药物治疗病情缓解之后,再转以心理治疗,效果较佳。对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呐)是禁止的,主要是由于考虑其对大脑发育的副作用,现在,则允许医生对那些异常严重的抑郁儿童使用药物,以防止他们出现自杀行为。
中等抑郁或轻微抑郁的病人则可采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疗法、社会技能的训练等。
举例:
有一个10岁的女孩虽然在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有天赋,但抱怨说“经常恨自己”,自认为是“愚蠢的”、“发胖的”、“丑陋的”,经检查,该女孩4岁时即有抑郁情绪,6岁时有过自杀愿望。她脾气不好,社会技能低下,没有什么朋友。经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后,心理学家采取了如下措施:(1)教会她以自我对话的形式控制自己的情绪。(2)教会她从事愉快的活动,并让她借助记日记监控这一活动。每天晚上记日记,写下令自己最愉快的活动,并对愉快的程度进行评价,每天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描述与监控。(3)取得父母的配合。让她写出什么事情意味着父母爱自己和自己是值得爱的,然后让父母做这样的事情,并定期在一起交流。使她感受到自己有人爱。(4)在学校中教给她社会技能,如与人怎样打招呼,怎样倾听别人谈话,从他人角度想问题等,并让老师提供及时强化。经过系统的干预,她的抑郁得到了缓解,能正常上学学习了。
由此可见,干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要改变的是一种交互作用的模式,而不是症状本身。
(五)中学生也会抑郁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其终生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在美国,有1100万人患抑郁症,其中约有800万处于工作年龄段。在我国,近几年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其时点患病率男为2%~3%,女为5%~9%;终身患病率男为8%~12%,女为20%~25%。年龄在18~44岁之间。但低于18岁的病人愈来愈多。
病例1:某高中一年级学生,男,16岁,近两周以来,感觉周身疲乏无力,觉得呼吸困难,全身不适,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感觉脑子转不动、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和同学的交往减少,上课无法坚持,夜间睡眠很差,饮食也不好,成绩下降,从班上的前几名降到20余名。
诊断:抑郁症。
治疗:百忧解20mg,每日一次,半月后复查,其母亲说:“孩子已快恢复到病前状态了,暑假还到昆明参加夏令营活动”。
病例2:某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女,16岁,因为一个星期不回家,父母以为可能有心理问题而来就诊。该女孩表现情绪低落,说话声音低沉,生活学习兴趣下降,言语很少,对学习没有兴趣,容易激怒。其自述从初三开始,即来咨询的前一年多,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下降,近一年中曾有三次自杀行为,父母认为孩子是思想问题,根本没想到是病。
诊断:抑郁症。
治疗:百忧解20mg,每日一次。
中小学生抑郁症在以前诊断不多,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不断了解和青少年成长环境及诸多因素的作用,近几年,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就诊人次逐年增加。以上两例中学生抑郁症案例可以说明,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第一例病人,其母亲意识早,就诊早,诊断及时,小孩配合,治疗效果十分令人满意。第二例病人,其父母根本没意识到是患病了,使得病情耽误,教训深刻。我们认为,精神疾患就诊愈早愈好,治疗愈早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