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45069100000030

第30章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2)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发兴趣

兴趣具有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一堂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达到情感和智慧的统一;反之,学生则会感到受压抑,产生厌恶,长期下去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和不适应。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密切结合起来,把对学生“学程”的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旦了解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就要努力促进其兴趣的发展,使学习兴趣长期发挥作用,如果再佐以稳定行为方式的培养,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巩固,并成为性格的稳定特征,实现个性充分完善的发展。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发现孩子们对听故事十分感兴趣,于是对教材中的作者介绍、典故及时代背景等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起同学极大的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积极情感态度,因势利导,开展了讲故事、编写故事和竞选故事大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有了一种“乐为”的心境,劲头越来越高,求知欲越来越强,结果,该班同学的语文水平提高特别快,出了一批文章写得好、讲演又出色的学生。

(二)鼓励成功

让学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愉悦,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又一良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教师要为各类学生制定既非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能达到的“成功期望值”,一旦学生达到了这一期望值,就会产生欢乐,建立自信,燃起对新的、更高期望度的追求。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努力、勇气、能力、品质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发展性评价,他们常常会因此心情舒畅、信心百倍;自觉努力,对教师充满感情,奋发向上。

但实际上,我们有些教师往往爱用同一种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学生,对未达到高期望值的同学予以失败性评价,不自觉地进行了消极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逐步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从而导致教育的失效。概言之,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运用成功原则,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而是有没有遵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问题,是万万不能掉以轻心的。我们要努力通过鼓励成功,使学生感受到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一种奋发的心理涌动。

(三)师生合作

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常常是良好布生关系的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如特级教师李庾南创造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自学和学生之间采取的小组议论、师生对话、学生自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满足自我价值心理需要,起了明显的促进学生成长、成熟的作用,这种师生合作的关系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心理辅导。

(四)缩短心距

成人与少年之间的心理距离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距离太大就不能形成课堂过程中的和谐共振。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无限潜力的人;绝不能欺侮、欺骗他们,要以诚相待。“诚”,就要理解他们的需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是天然合理的,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兴趣、欢乐、忧愁和困惑,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地参与他们的热点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尤其要讲究回答技艺,不要简单地否定学生对事实有误的回答或斥责其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要启发他们在思维方向、新旧知识联系、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老师在共同探求,而不只是一个接受老师裁判的失败者。同时,教师以自己求真的教学态度和高品位的知识传授,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完美人格和知识的力量,从而,向往成熟美,努力提升志趣的品位,缩短与老师的心距。

四、依据学科课程学习结果进行心态调整

由于学生在各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的结果各有差异,这是必然的,但如何对待它则很重要,因为这既是对前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又是下阶段如何进行调整的依据,而心态调整则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一,对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好的结果自然是一种激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鼓励其有平和的心态,懂得不求最好、但要更好的思维方法。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处于超越一切人的最佳状态。认为自己最好,就必然带来更多的失败感受,最终由高度的自信到怀疑自己的能力,陷入自卑而不能自拔。此外,我们还要帮助这些学生总结获得好结果的经验,让他们由不自觉地运用了好方法,到自觉地掌握搞好学习的各种因子,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成为主宰学习命运的主人,并由此及彼,把此科目学习成功的经验迁移到彼科目的学习中去,达到“自控学习”的境界,寻求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全面发展。

其二,对一些学习结果较差的学生,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不努力或智能低下,而要有针对性地调查后做好他们的心态调整。除极少数同学确因智力障碍影响学习外,一般地说,主要源于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学习意志、学习的行为习惯不好等方面,其中对待学习结果的态度不正确是最突出的原因之一。我们曾做过一次实验:在一次考试结束后,对一部分后进生做了一番思想工作,他们也表示今后要好好努力,于是,两天后我们便用原试卷让他们再考一遍,结果这部分同学依然不及格,部分同学还比第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再深入了解,我们发现,成绩好的同学,除关心分数外,更关心失分的原因,能接受教训,不在同一问题上犯两次错误;而差生除了只对分数关心外,并不关心失分的原因,虽也下决心要追上来,却并未产生“求上”的心理需要,并未能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上。对这些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分数只是人为的衡量标准,能否获得知识才是真正的得失所在,把错误纠正过来就是补偿损失,也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只停留在讲清道理上是不够的,这些学生还需要通过个别纠正、安排学习计划、确定适当的目标和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训练,才能逐步由不自觉到自觉,最终感受到成功愉悦而奋发进取。

其三,对带有群体性倾向的学科学习结果,也需作心态调整的工作。如某校对初二年级女生的物理成绩大大低于男生的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这种群体性差异,虽然不排斤大脑功能先天性的区别,具有某些“性向心理学”的特点,但其主要原因还是不良的心理在作祟:

首先是自卑的心理。社会舆论一贯认为女生学文科还行,学理科不灵,尤其是物理更不行,因此,女生从刚开始学物理起,就比男生多承受了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最初几次物理考试成绩不佳,学物理的自信心很可能会被摧毁。

其次是闭锁心理,不少女生不愿跟其他同学进行认知方面的交流,妨碍了对物理新概念、新规律、新定理的理解和接受。

因为缺乏自信,所以学习物理常常是畏首畏尾:作业时,希望别人先做,自己跟在别人后边做;题目解完,对自己的解题结果总持怀疑态度;实验时,特别害怕动手,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做。因为闭锁,遇到不懂的物理问题不愿请教,生怕暴露弱点,这样问题越来越多。针对以上不良心态,他们从多方面予以疏导:打破消极心理暗示、树立女生榜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物理难点沙龙活动,结果整个初二年级女生物理成绩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