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战争全集
45067400000006

第6章 各国自救,全球金融陷入大混战(1)

1.香港积极进行“经济保卫战”

香港人不会忘记这样一句话:“做好自己一份工”。这是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竞选口号,也是曾荫权协同香港人面对未来的任何危机和挑战之下从容的工作态度。

香港经济和特区政府经历了多次的危机考验。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蔓延,都在很大程度上重创了香港的经济体系。而另一个方面,香港经济在这一次次危机过后的快速复苏,增强了香港人和特区政府应对危机的信心,为香港的经济金融体系披上了应付危机的“抗体”。

面对第二世界大战之后最大的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和金融体系冲击的时候,香港金融界和特区政府从容不迫地制定和采取一系列积极的“经济保卫战”措施,显示着香港经济的强势和自信。

由于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自由贸易出口港,当世界金融危机来临之时,香港经济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影响。有文风婉约的经济观察家用非常艺术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在金融危机之下香港的处境:“在全球各国均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淖中时,‘东方之珠’香港也蒙上了尘埃。这个‘亚洲最为开放的经济体’正经受自1997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考验,经济预料再度出现负增长,楼市、股市也风雨飘摇。”“香港是个很开放的经济体,因此不管你注入多少水,都会全部漏出去的。”

香港SG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总监Winson?Fong表示,香港因经济的高度自由化而享受美名,并吸引了全球数以亿万计美元的资金源源而来。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香港也因之蒙受了巨大的冲击。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称,“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内部需求,预料都会表现呆滞。我预测香港2009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会有2%到3%的收缩。这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经济再次出现年度负增长。”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香港股市成为最先泄露的沙漏。2008年1月23日,恒指创下“9?11”后最大跌幅,出现单日下跌2061点。

从香港的对外贸易方面来看,香港2008年的实际出口仅有2%的微弱增长。这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并烧至欧洲及日本,这三地一共占香港60%的出口比重,是香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出口的打击,远较1998年时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3年的非典大。

香港统计处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当地总失业人数上升至约15.8万人,失业率达到4.6%,按季增0.5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以来遭遇的最大升幅。瑞银经济学家Sean?Yokota预计,香港2009年的失业率将升至7%。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正在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羁绊。

2008下半年香港房价下落的速度突然加快。中原地产代理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3月至12月初,香港房地产价格下降了22%左右。仅仅2008年第四季度,香港楼价就下滑了15%。各种迹象预测2009年香港楼价仍有可能下跌30%。房价的下跌,也让负资产一族越来越多。

应对仍旧肆虐着世界经济的金融危机,特区政府及曾荫权本人虽然从容但不怠慢。香港特区政府迅速作出了清醒的判断。曾荫权呼吁全社会团结一心,以务实的态度完成既定工作,把金融危机转“危”为“机”。

曾荫权明确表示,香港要跨越金融危机的挑战,就应全方位检视香港的经济、产业及个人的实力和弱点,趁此时机舍短取长,努力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才可在金融海啸中扬帆前进,不会被巨浪卷走。他强调,在这非常时期,最重要是“保命”、“保本”和“保工”,即必须稳金融、撑企业和保就业,以保持香港人现有的生活方式。

在2008年10月,以曾荫权任主席的香港经济机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负责评估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的影响,以及商讨应对方法。面对金融危机,首要的工作是稳住金融系统。为此,特区政府采取了向市民作出百分之百存款保证等措施,确保了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

2008年12月8日,曾荫权提出大幅扩大较早前公布的特别信贷保证计划,提高特区政府总担保额至1000亿港元,放宽贷款用途的限制,并容许更多的企业申请。香港特区立法会12日通过了这一计划。在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下,特区政府会为贷款机构所批的贷款提供70%的信贷保证。每家企业可获得最高600万港元的贷款额,预期约有4万家公司可受惠于这一计划。

中小企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信贷危机和订单减少的双重打击下,香港的中小企业困难重重。特区政府一方面推出系列措施,包括融资保证、呼吁银行放宽信贷以及拨款帮助中小企业促销等,另一方面积极与内地相关部门沟通,协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

香港政府向市民重申保证,在保持与发展程度相称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方面,虽然预期经济出现衰退,但特区政府不会压缩开支,特别是对医疗、社会福利及教育的承担和支出不会减少。

在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充分肯定了香港特区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明显成效,并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香港金融经济稳定,将继续全力支持香港特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中央政府推出了7个方面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4项措施,推动内地与香港加强金融合作,加快涉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粤港经济合作,帮助港资中小企业缓解经营困难,确保食品、水、电、天然气等安全稳定供应,增加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试点,扩大内地服务业对香港开放等。特别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已通过珠三角规划纲要,同意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圏,建设具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先进地区。在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方面,中央已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内地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全部适用于港资中小企业。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香港的经济刺激方案和救市政策兼顾了东西方的特点。香港政府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心态和积极有效的拯救措施,也许能够被世界其他经济体作为一个样板加以借鉴。

2.美国银行国有化

就在G20伦敦峰会各国首脑及金融财政官员们争论着应对眼下世界金融危机的方法是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各国的金融监管,还是世界各国同心协力积极地加强经济刺激带动国际消费的时候,美国国内的银行家和金融投资者及媒体正在与政府进行着“美国银行”是否国有化的无序争辩。

美国银行真的需要国有化?针对这个问题没有肯定的答案。奥巴马政府及其金融政策的制定者们不会直接给出肯定的“是或否”的回答。有的只是美国政府和金融投资者的行动博弈。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一句——“不需要正式地把银行国有化”公开后,正处在狂跌趋势下的美国银行股,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幅度上涨。

在早些时候,当美国媒体、官员和学者就政府是否应该把银行业国有化的问题有过一次面红耳赤的辩论。当时,那些恐惧救市方案会带上“社会主义”色彩的金融投资者们猛力抛售银行股。此举导致了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的股价分别跌到了18年、25年以来的新低。

关于“美国银行国有化”这个看似虚拟的命题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银行纷纷倒闭的现实,以及美国政府为挽救美国的金融体系及稳定美元流通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市动作。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的时候,房屋抵押贷款开始出现烂账。而在这之前,这些高风险贷款已经被证券化后卖给了投资者。在数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之后,投资者开始意识到,金融证券市场会出现亏损,他们丧失了信心,大量撤出了他们的资金。此举导致了融资困难、拆借成本上涨,进而威胁到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

2009年的头两个月内,已经有14家银行倒闭。这其中最大的一家银行总资产高达17亿美元。而2008年一共有24家银行倒闭,其中之一的IndyMac银行,已经由政府临时接管而最让美国政府担忧的,是目前还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巨无霸们——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

美国政府担忧的原因是,假如它们庞大的业务中断的话,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在金融领域波及更大的层面,从而使得经济危机更加恶化。所以美国政府自2008年开始分别向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注资500亿和450亿美元。同时有一些猜测报道指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增持花旗银行股份至40%;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已经动用了大约2万亿美元来救市,其中包括有挑选的注资以及购买金融机构的股份和不良资产、扶持汽车业、担保存款等。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近期宣布,将针对美国20家最大的银行启动一项“压力承受测试”——通过严谨的查账来探清它们的资金状况和生存能力。

一些金融投资领域的观察家认为此举意味着,政府一旦摸清了大银行们资金不足的现实,政府将可能动用更多纳税人的钱来扶持金融业。美国政府的种种救市行动无不让担心“银行国有化”的自由投资人产生怀疑。这才引发了“美国银行国有化”的争论。

而同时一向是自由市场主义坚定信徒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了“在百年不遇的情况下,也许有必要暂时性地把银行国有化,以便有效和快速地进行重整”。这无疑使投资者们更愿意相信——对美国政府的决策者而言,进行国有化的诱惑已经是越来越强了。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他们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撤离,造成美国银行股的股价疯狂跳水。这也引来了“银行国有化”的反对学者们的抗议。华盛顿智库加图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艾伦?雷诺斯就此写了一篇名为《一个谋杀银行的计划》的评论,“当政府持有过多的银行股份,普通股份持有者的利益将要受损。因为当银行盈利时,政府将第一个得到分红,而假如银行破产,政府又将优先得到赔偿。‘当政府霸占了驾驶室,聪明的投资者们会撤离。’”

前达拉斯州美联储的经济顾问杰拉奥迪利斯库则认为,国有化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将给纳税人带来风险。他指出,美国财政部已经动用了国民的钱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而又为了给这些银行提供更多的贷款扩大了预算赤字。政府把一些已经接管的机构——如提供房屋贷款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当成了“政治提款机”。为了取悦民众,推出的放任的贷款转换计划在提高了救市成本之余,并没有解决防范风险的根本性问题。甚至有反对的观察家们怀疑一旦美国银行国有化之后,会造成美国银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他们认为“国有化将会带来不公平竞争——有政府撑腰的银行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存款和贷款人,因为他们会觉得所有的资金都将获得政府的担保,不像其他的私营银行,它们会有最高存款担保额的限制”。

这场争论中持有支持态度的人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并拿出了美国银行曾经有过国有化现象的事实例证。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为缺乏政府的金融监管,各银行间为了竞争放任地提供信贷和不严谨的风险评估,导致美国各地刮起了一股银行倒闭的风潮。

历史数据显示,1980~1994年,一共有超过1600家银行倒闭或者要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伸出援救之手。作为国家机关(为了应对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而设立的FDIC,属于国家机关)的FDIC接管了不低于100家的银行,为的就是提供整顿资金以及担保所有存款人不遭受丝毫损失。接管期间失败的银行们将进行重组,而FDIC将会与适合的买家进行谈判。当然之后美国政府最终将大部分被“国有化”的资产在90年代末又全部归还给了私有资本。

面对媒体、经济观察家、自有投资人、银行家及学者们对美国银行是否国有化的激烈争辩,奥巴马政府及其他的团队们也只能采取“不置可否”的轻描淡写的回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只会说:“不需要正式地把银行国有化”;“即使是为了进行必要的重振计划,政府也不一定非得接管背负着巨大问题资产的美国银行”。伯南克也只能说:“应该叫做公私合营而不是国有化,因为政府不是这些银行的惟一持股人,甚至不是控股股东。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将共存。”

奥巴马总统更是莫衷一是地说,“政府没有打算把银行国有化,因为这不符合信奉市场主义的美国文化”。面对引爆于美国的这场百年难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奥巴马不愿意也不会承认这是由于美国政府缺乏对金融管制的错误造成的,也与他应对这次危机的救市措施相违背的。就在G20伦敦峰会上,奥巴马仍旧反对国际社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强美国金融管制的主张。因为美国政府明白应对这次美国国内金融危机,单靠美国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即使美国自己能够抵御这次危机,他们的损失将不可估量,甚至将失去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的优势地位。

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银行国有化”的支持者,他在博客里写道,有时救市让银行国有化是有必要的。他甚至反驳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府没有打算把银行国有化,因为这不符合信奉市场主义的美国文化”的说法。保罗克鲁格曼调侃地回击道:“国有化就像苹果派一样,都很美国。”

美国银行是否国有化,国际社会不会看美国人怎样去说,而看的是如何去做。国际社会希望美国能够加强金融管制措施。

3.欧洲央行大幅降息实施自救

欧盟经济体正在接受欧元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检验。只不过这次的检验力度过于苛刻。

欧盟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称,欧元区正面临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严重低迷,欧元区15国的经济信心下降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继创出历史最大跌幅之后,再度下跌5.1点至74.9,这已经远低于经济学家们此前78.0的预期。欧洲工会联合会副秘书长ReinerHoffman表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有关欧洲央行应维持利率不变的言论是危险而不负责任的,欧洲工会联合会呼吁欧洲央行削减利率一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