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战争全集
45067400000025

第25章 人民币与美元绞杀,谁能成为赢家(4)

石油即是战略物资也是民用物资。推高石油价格,必然带动各个国家也就是全世界的物价上涨。全世界的物价上涨,其进口价格必然要伴随着上涨。既使美元贬值,其进口的价格按照各个国家物价上涨的幅度随之得到调整,就会大大抵消因美元贬值给进口带来的高出贬值前的部分。因此相对应的,进入中国的各个国家、公司的热钱,就会相应地提高从中国进口到本国的物资或制成品的价格。在这部分从中国进口物资或是制成品中的价格中,就包含了热钱的超额利润。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成了空中画饼。我们不但没有限制了出口,反而使得出口额蹦着上蹿,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我们的进口价格不但没有享受到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价格下降,反而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所引发的全世界物价的上涨,反倒比人民币升值前上升了许多。

尽管世界上石油产量远大于需求,在推高国际石油价格,几乎不用美元。只需要喊几个政治口号,做出某种举动,而不实际行动,就可以把国际石油价格推高到天上去。

这场战争的直接操纵杠杆,就是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这两根杠杆。美元贬值的杠杆起主导作用,人民币升值的杠杆起到推波助澜的辅助作用,但是是处于被绑架和被挟持的地位。人民币这个杠杆,会无条件地服从美元贬值这个杠杆。只要稍有不顺从,美元贬值这个杠杆就会敲打敲打人民币升值这个杠杆。只要人民币升值这个杠杆,稍微有所不从,美元贬值这个杠杆,就会伸出政治和经济这两柄利剑,直接刺杀人民币升值的咽喉。

中国虽然在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全世界的美元对中国财富的疯狂掠夺战争中损失巨大,但是中国毕竟已经不是30年前的中国,现在的国际形势也不是30年前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关键的是世界离不开中国。已经觉醒和强大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任何形式的侵略。

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改变和不是中国离不开美国、而是美国、世界离不开中国这一国际地位转变的事实。中国可以对向中国发动了这场战争的美国挥舞起我们的政治和经济大棒。保卫人民币是一场圣战,每一个华夏人为这场圣战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已经学会了清醒沉着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那种带有不良目的的吹捧。在这次金融危机凸显之初,西方国家又开始拿出他们惯用伎俩,大造舆论,企图诱惑捧杀中国。说什么“世界要重视新兴国家的地位,中国是新兴国家的代表”,“只有中国才能拯救世界”,“现在是中国在发号施令”,“全球金融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甚至说社会主义金融比西方资本主义金融更安全,等等。中国已经不再为这些甜言蜜语晕乎而是采取一定的行动,在公开场合冷静地发表自己的态度“中国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可以预料,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战争损失最大的肯定是中国。但是,中国的沉着应战将会给美国和西方国预期的目的打上大大的问号。也许美元和人民币这一轮的征战会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个契机。

6.只有货币互换才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曾有才子谱写一曲《新阮郎归》:抗美反霸正酣时,风高怒马嘶。峰会对弈笑敲棋,纷纷捷报飞,美元破,霸主羁,金融健儿带笑归。高台又纵钓鱼丝,春风鳜正肥。写下该词的背景就是中国正在忙着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之时。

2008年12月,中韩两国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1月,中央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也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合港元227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互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2009年2月,中国央行与马来西亚国民银行签署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与俄罗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在北京共同主持第三次中俄财长对话,俄罗斯正与中国有关方面共商两国货币互换事宜;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表示,对于粤港货物进行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双方仍在商谈中,“成熟一项,就会推出一项”;香港扩大发行人民币债券仍在商讨中;在G20峰会之后,巴西总统将在5月访华商讨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也搞成货币互换。

中国这一系列的国家间的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似乎在加速推进周小川在2009年中国两会期间宣称的启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计划。人民币真的要登上国际货币的历史舞台了。

如果说G20伦敦峰会前周小川论文说要创造一个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取代美元霸权的宣言是务虚的话,中国密集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营造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平台则是务实,是实实在在地抛弃那个专门用滥印美元祸害世界的美元国际结算体系。当今世界也就中国做得到,就因为中国的国际贸易额是世界第四位。中国的商品都是世界日常生活必需品。中国若突然不生产,世界就会一度发生此类商品短缺,要同中国进行贸易,就有可能必须进入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范畴。这是中国经济实力所集中体现。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关键时刻美国又开始疯狂印刷美元来进行自救,丝毫不顾其他国家的死活。全世界都因为美国滥印美元导致全世界所持美元资产恶意贬值,对美元霸权丧失信心。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其损失更为严重。

中国曾经是美元坚挺战略的支撑国。中国一直极力支撑美元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为的就是存入到美国国债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财富都能够确保安全。可事到如今,美国仍是玩弄于中国经济利益而不顾。美国想再一次冲销对中国的巨额债务。然而如今的中国不是改革开放30年前那么熊了。以前中国经济实力不强,从保护中国经济基本面出发,中国政府限制人民币开放自由兑换。而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足够的外汇储备这两个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大国需要强币的理论忧患早就萦绕在中国政府的心头。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的时候,形成了人民币“走出去”的良机。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中国已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开放自由兑换只是时间问题。在人民币实现彻底自由兑换之前,有计划地由政府主导的货币互换成为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途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大国地位逐步显现。东南亚一些小国,尤其是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早就开始流行使用人民币,这其实已经显现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而中国官方并未就此打开人民币的大门,原因就是存在着巨大风险。成思危2008年曾说“只有管得住才放得开”,“货币互换协议”正是“管得住”的东西。

中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做法向来是稳定再稳定,不怕慢、只怕快。慢了可能是损失点利益,快了可能万劫不复。应当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地位提升还不一样。只有国际地位提升了,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当今的“货币互换协议”就是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步骤,

所谓的货币互换(货币掉期),就是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货币互换双方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货币互换可降低筹资成本,避免汇率风险,这是因为互换通过远期合同,使汇率固定下来。

其实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进程就没有停过。当年5月,东盟加中日韩达成的东亚区域性外汇储备一揽子货币体系协议中,就明确了人民币是该体系最重要货币之一,游戏就已开始。

2008年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已从上规模互换开始。2008年12月底,央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首次以官方身份走出国门。随即,央行与香港金管局和马来西亚国民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征程。对于中国央行与邻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并不令人吃惊,从外贸角度上讲也容易理解;即便从日常交往来看,韩国、香港和东南亚一带人民币官方互换协议的迟迟出现,是对已在民间存在的货币互换事实的法律追认,是中国政策落后现实的体现——因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是自由兑换货币,并不存在国际结算的国家认可,虽然这些货币的实际地位未必高于人民币。

在以前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因货币互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境外人民币市场。从正式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金额计算,这个市场就达48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现实的境外市场会更大。其次,境外人民币市场的兴起,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必将“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没有自由兑换的时间表,但人民币境外市场一天大似一天,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量变到质变的出现。

现在,货币互换协议签署到欧洲白俄罗斯,说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之大、步骤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

从规避金融危机来说,货币互换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它降低了签约双方在贸易中面临的美元汇率的波动风险。这种规避汇率风险的事情,并非中国惟一在做,即便美联储也在广泛谋求外汇互换。但对于中国来说,货币互换却不能单纯地看作为了规避汇率风险,而应看成是多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走向的既定方针。与其说这是在金融危机中弯道超车似地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如说这本来是既定的渐进式改革,因为金融危机而格外引人注目了。

中国也知道,现阶段要一举消灭美元的霸权,快速建立起人民币国际结算体系,与美国或欧盟国家凭借美元霸主地位和欧元霸主地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国际结算中心地位抗衡是不现实的。

中国政府目前要做的就是加快建立起区域性的人民币结算中心。中国政府欲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个平台来扩展人民币的区域结算中心的推广。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透露,人民币贸易结算没有太大问题,只需对政策进行微调,很快在珠三角与香港推出。中国国有银行将率先受理人民币贸易结算。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该货币互换协议实施有效期为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而所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根据互换协议,双方可在必要之时,在上述规模内,以当地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互换协议签订后,预计在内地经营的香港中小企业可因此受益。香港银行可接纳在港提供的抵押品,通过其内地子行及分行,向内地港商提供人民币贷款。

针对这一协议的签署,中国央行表示,这是为了落实中央支持香港经济稳定发展的措施之一,是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新增的一项货币管理合作机制。此前中央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宣布将在7方面采取14条措施支持香港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等。但经济专家及经济观察人士指出,此举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之一,也再度提升了人民币在香港的地位,估计将令香港的人民币相关政策产生一系列变化,为香港以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及发行更多人民币债券打下基础。

专家们同时从反向提出了担忧,港币维持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而且香港官员经常重申他们将维持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并以此作为香港货币政策的基石。因此只要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香港就不可能抛弃联系汇率制而转向人民币。专家进一步指出,虽然人民币已借助香港这一重要平台踏上国际化征程,并且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中国韬光养晦的发展节奏很明确——既在避免骄傲自满,也不急于挑战美国及其美元主导地位。因为,中国尚未达到美国那样的国际影响力,自身经济也过于依赖对美国的出口。清华大学教授阎学通对此也提醒说,中国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在未来三年内能否较大幅度地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指,人民币不会在短时间内与美元和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国际结算中心抗衡。现在政府所作的努力就是让人民币沿着从周边化到区域化、最后实现国际化这一已拟定的路线前行,金融危机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创造了大好机会,应该尽最大可能扩大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互换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