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45065300000021

第21章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辽宁编号:Ⅶ-16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医巫闾山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对自然神和祖先神十分的崇拜,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萨满文化,这就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以动植物图腾和女始祖神“嬷嬷人”为主要内容的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正是发源于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萨满文化。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北方民族的山林崇拜,为医巫闾山保存了茂密的原始森林。民间剪纸艺术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祭祀守护这片山林的自然神——生命树。李淑清等人的剪纸作品《通天树》系列、费连玉等人的《祭树》系列以及汪秀霞等人的《柳树妈妈》、《树娃》系列等,都表现了自然神崇拜和动植物图腾崇拜。

山民把远古时期的女始祖神像用剪纸记录了下来,称为“媳妇人儿”。传承艺人侯桂芝老人剪的两个“媳妇人儿”都和柳树有关。其中头上长满果实的“媳妇人儿”,腰上围着柳叶;而梳着纂儿的“媳妇人儿”则手举柳枝。李淑清老人剪的“媳妇人儿”则是由游牧民族的神偶衍变而来的女始祖神。剪嬷嬷人是满族女孩最早学会的手工,用剪出来的嬷嬷人摆家家、做游戏,是她们对日后生活的演练。

在艺人马凤兰等人的剪纸作品中,随处可见医巫闾山的特色。山民就地取材,制作方便生活、美化生活的工具器皿,像“打铁”、“教私塾”、“织布”、“纺线”等,这些曾经最常见的收益,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打太平鼓”、“跑旱船”等剪纸作品,记录了医巫闾山传统的节庆习俗。而“回娘家”、“坐福”、“见面礼”等剪纸作品记录的则是医巫闾山人的婚俗和人际交往礼节。

医巫闾山大量民俗,使得民间剪纸继承了游牧民族的萨满文化内容和神偶的造像艺术。这些作品形式凝重、洗练、古朴、粗犷,祭祀符号明确、固定,手法写意、写形、写神、写心,是经过几千年的删繁就简,沉积下来的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与医巫闾山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态一样,医巫闾山的剪纸也形成了鲜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医巫闾山地区反映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剪纸作品,大多以风俗画的布局、大写意的手法、神偶雕刻常用的阴刻工艺,作品气势恢弘、意蕴深厚。既有萨满文化肃穆简洁的神秘色彩,又有农耕文化灵动、饱满的生活情趣。不仅在内容上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多民族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辽宁省锦州市的汪秀霞和赵志国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