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零阻力合作经营签约高手
45064600000053

第53章 诱惑性策略

交涉都需要智慧和韬略,诱惑性交涉策略更具明显的韬略特征。现代交涉中行骗施诈者有之,弄虚作假者有之,装痴卖傻、乔装演戏者也有之。

这里并不推崇那些纯粹诡诈者的伎俩。特别在当代以妥协、合作为特征的交涉中,更不应当以诡诈谋取利益。但是,交涉中正常的智慧竞争总是要借助于或明或暗的方法、手段完成,必要的韬略方法不仅要了解,而且也可以了解,而且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赢得利益。在此,择要介绍一些具有诱惑性的交涉策略。

—、故布疑阵

故布疑阵是当今国际交涉中较为流行一种韬略之计。它旨在通过向对方泄露有关信息的手段,诱人步入迷阵,因而从中获利。

有一份资料记载了一位外国人的经验之谈,他说我认识一个经营机器生意的人,他经常遗留某些资料让对方去发现,因而赚了不少钱。他曾经做过一笔很大的生意:他承包了太空公司机器方面的生意后,便马上以较低的价格分包给其他商人。每当一个投标者来拜访时,都会很意外地发现一张手写的竞价单。所以,所有的投标者必须做到的就是,出更低的价格来得到这笔生意。有一回,我的对手也使用了类似的战略。他故意将某些想让对方知道的事情,用大字写出,那些字写得如此之大,所以坐在桌子对面的我,即使倒着看也看得出来。起初,我感到相当的得意,一直到我想了他的动机后,我才开始怀疑起来。”

由此可见,故布疑阵正是利用对方想获取有关己方交涉秘密的心理,故意遗失有关会议记录、文件、电报、资料分析等等,或者通过第三者,不露痕迹地向对方泄露所谓“机密”,陷对方以假象之中。一般认为,由间接途径或偶获的信息比直接或有意搜集来的资料更可信。一些手法老到的交涉能手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故布疑云,甚至会诱使你偷看他有意安排的假情报资料。

故布疑阵策略一般不应在友好合作性的交涉中采用。因为,捣鬼虽有效,但有限。真实情况一旦败露便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交涉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可冒这种损害自己交涉诚意的风险。

二、假撤退

表面上撤出,实际是伺机待发,这就是假撤退诱惑。

美国谈判大师尼尔伦伯格就曾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据他自己介绍,在涉及纽约市房租委员会的讨论中,有一回召开听证会,因时同安排对他们不利,虽然纽约最高法院也认为时间安排不妥,但未按尼尔伦伯格的要求发出禁止令,而只是建议房租委员会将听证会延期。但该会置之不理,听证会如期举行。尼尔伦伯格前去参加,在听证会开始之前,他要求会议的速记员将他的一份声明记录在案。他声明告诉在座的诸位,此次听证会的召开有违最高法院的意愿,我一定要将此事态通知法院,决不善罢甘休。鉴于目前情况,我将退出此次听证会。”话音一落,尼尔伦伯格便退出会场。

从表面上看,尼尔伦伯格已经退出了交锋,但他却让一名助手暗暗地留在那里观察情况。如果房租委员会一意孤行,坚持举行听证会,那么,尼尔伦伯格的助手就会代他行事。结果尼尔伦柏格的策略奏效了。听证会的主持人不知所措,只好暂时休会,实现了尼尔伦柏格的愿望。

后来,尼尔伦伯格在总结运用这一智力的经验时谈道:“运用这种策略,需要耐心、自制,再加一点诡诈。目的是让对方以为你真的已经退出而实际上你依然在左右局势。”

假撤退诱惑与走为上策略都以暂时性退却为共同特征,但两者的动机不同,适应的对象和情势不同,且不可混为一谈。

三、装痴不颠

古语云“大智若愚”很有些道理。

交涉中借用此策是根据交涉情势发展的需要,知而示之不知,懂而示之不懂,以此为掩护来麻痹对方的斗志,消除对方的警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西方有个笑话,一群成年人在街头戏耍一个“傻”孩子,他们每次向孩子投掷一枚五分镍币和一角银币,看孩子拿哪枚。而这孩子每次只取镍币,不睬银币。这样的事情连续发生,人们更加嘲笑他的“傻”气。有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对孩子说:“让我告诉你,银币即使更小一些,但它的价值是镍帀的两倍。所以你该拿银币。”可是,没想到那孩子笑了笑说:“谢谢你的好意,如果我拿角币,谁还会来嘲弄我傻?那么,我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原来,那些耍孩子的大人反被孩子耍了。难道这孩子不是得益于装痴不颠策略的成功运用吗?

《易经·屯卦》有言:“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运用装痴不颠策略要在“藏”字上做文章,该策略运用得是否成功,就在于潜藏心机的技巧上,故《周易姚氏学·屯》言:“冬雷藏地中,至春乃激薄而出。”

四、见林不见树

当代交涉中,常常题目繁多,瞒天过海,令人头昏眼花,不知所云。往往会谈时对方提供大堆资料难辨真假,不得要领。这时交涉者应想到,对方正采用“见林不见树”的策略“见林不见树”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策略,常常会使你在对方抛出的一大堆琐碎资料包围中,忽视重要的资料,放过关键问题。这种策略类似于我国兵书上所言的“瞒天过海”之计。正所谓有“阳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外。”也就是说,机密隐藏于暴露的表象里,而不与表象相对斥,非常公开的事情,往往藏着重要的,使你无法弄清真假虚实。

有位交涉者遇到过一位对手,他用两手捧着许多文件来支持他的立场说:“我随身带来这些有用的资料,请过目。”只见这位交涉者面对这么多的资料,竟然不知该如何下手找到那些冇用的资料。他说因为面对着过多的资料,我们就像赴盛宴一样。这个吃一点,那个吃一点,可能还没有吃到主要的一道菜时,肚子就已经饱了。”

因为资料繁多,实质上等于没有资料,甚至比没有资料更多了一些诱惑。因为在密林里到处是树,更易迷路。

五、木马屠城计

木马屠城计源于古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战。当时希腊军围攻特洛伊人城十年之久,难以取胜;于是他们全军撤走。之后,特洛伊人开城发现城外一匹硕大无比的木马,特洛伊人竟然不敢相信人,能做出如此大的木马,便以为是神所赐予他们的。于是便不假深思地往城里运。但木马太大,无法从城门运进,只好拆除了部分围墙,但正在此时,希腊人挥军而上,一举攻克围城,将特洛伊十年的辛苦毁于一旦。古希腊人这种诱敌自己打开防卫缺口的计谋,就叫做木马屠城计。

交涉中借用这种计谋,旨在诱使对方自己放开难以攻克的防线,以便获得利益。

有一位很精明的肉食店老板,他说他所进的生肉价总是比别人便宜。有人不相信,所以有一次特意跟他到市场买生肉。看他到底耍的什么花招。他们来到生肉柜前,他看好了其中一份,便悄声说,只准看,不准说。他随即走上前问:

“伙计,卖多少钱一斤?”

“三块八。”

“怎么这么贵?”

“还贵?上午我卖四元,要走了,便宜卖了算了。”

“三块二怎么样?”

“你让我赔死,哪有这个价?”

旁人瞪了老板一眼,心想没门了。这时他不慌不忙拿出一张名片递过去说:“我们店每天要进百来斤,我试试你的肉好,天天进你的。”

那卖主一听兴高采烈地说:“行!往后多关照,剩下这些肉三块二全给你。”

“别,先来六斤。试试肉的质量。”

卖主看了看他,只好割了六斤给他。回来的路上同路去的人问今后是否要他的肉。他说:“别认真,谁的好、便宜,我要谁的。”真可谓“兵不厌诈”。想想看,卖方是不是为搬进“大木马”,而拆开了价格的上“围墙”呢?

六、哀兵制胜

交涉中的花招种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强胜弱是一种策略,但误用兵一样可以反败为胜。

误用兵制胜作为一种交涉策略,是指当交涉者陷于交涉困境时,借扬误用陈悲来动摇对手的决心,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通常的手法是,诚实地向人坦陈己方的困难或不幸,以诱起对方的同情怜悯,进而对自己做出让步。这种手法具有很大的迷惑力,是用眼泪对付子弹的策略。

军亊上有“骄兵必畋”、“哀兵制胜”之说,意思是说,胜利者如果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必然会转胜为败;而失败的一方可以贏得广泛的同情,转败为胜。

例如,有个分管人事的干部说常有人请他帮助调动工作。有送礼行贿的,有托人示情的,有许诺诱惑的,有使用上级权力的,甚至还有使用威胁手段的。然而,最使他难以拒绝的是用眼泪来达到目的的。对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的不幸,好像你有义务帮他(她)一把。这些哭诉,有时比刀子更具有力量,让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帮忙。后来才知他(她)的困难,远不足他们渲染的那样大。

在一起对日索赔交涉中,精明的日本人使用了这一招。他们说索赔金额太大而他们都是受雇于人,如果达成这样的协议,回国后“饭碗就被端了”,一家老少就难以维持了。在此情况下,以“仁义”为要的炎黄子孙们,还能再说什么呢?只好手下“留情”。

使用哀兵制胜交涉策略的前提,必须使人相信自己处境很惨。你不能开着“奔驰”轿车去说你已经破产了。衰兵制胜之策的成功之处在于,诱使对方相信你的“诚实”和“可怜”,于是便会向你让利。如果己方露出弄虚作假的“破绽”,反会提醒对方处处当心你。

七、钓钩计

要钓鱼得先下诱饵;想在交涉中取利,最好先给对手一种利益上的诱惑。可见,钓钩计很简单,无非是一种“下饵之计”。

这个交涉策略在商贸交涉中最为常见。对方在交涉之始,先利用一个很动人的提议来引诱你,当你一旦在交涉中投了资,就不愿承担两败俱伤的后果。但此时交涉才真正开始。

例如,签约前常常发生节外生枝的事情:什么上司不同意,误解、错写、漏算,因此要求修改合同,否则使人遭受毁约、送货迟延、无休止的讨论、赖账等一连串的失望和打击。

可见,这种策略尽管简单,却常常诱人上当。

第七章 让步、妥协和调解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