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即中华蟋蟀,也叫斗蟋。为直翅目昆虫。成虫体长14~18毫米,田间和村落周围的砖缝中均可见到。蛐蛐的成虫善鸣叫,鸣叫时两前翅竖起与体背垂线约成70°角,由右前翅摩擦脉上的齿列,与其下面的左翅上的括片括击,引起发声镜振动,而发出鸣声。其繁殖力较强,交尾后次日即产卵。一只雌虫平均总产卵量为130粒。蛐蛐产卵时选择少蟋蟀杂草而向阳的坡地、田埂、畦背等土稍硬、温度适宜的地方。春季,蛐蛐在温暖向阳、杂草早的地方栖息。在炎热的夏季,白天多藏于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柴草堆下,石块下或砖缝中。成虫还能在潮湿的地面挖土营穴,穴深4~10毫米。夜间从栖息地出来取食鸣叫,交尾产卵。蛐蛐以植物为食,三龄以前的幼虫以嫩草和早播的秋苗为食,此期食量小;四龄以后食量增大,活动范围扩大,严重危害农作物和秋菜;成虫则危害作物的根、茎及花果、籽粒。所以说,蛐蛐是农业害虫。蛐蛐的天敌较少,生境适宜则极容易大量繁殖,危害农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有关方面专家已研究出了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措施,堆草诱杀,药剂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