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共目标”呢?它是指人民所需要的作最大限度的供应。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结构进行改革。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主义社会存在着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经济系统,一个是计划系统,另一个是市场系统。计划系统是由若干个大公司组成的有组织的计划经济系统,市场系统是由无数分散的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组成的,受市场支配的经济系统。计划系统有权力控制价格,支配消费者,搞“计划生产”和“计划消费”的市场系统无权控制价格,无法支配消费者,听命于市场波动对其命运的控制。加尔布雷思认为,计划系统企图对它的经济环境加以控制,在这主面它也成功了。市场系统抱有同样的愿望,但是在运行过程中方式太明显,成功率不高,最后是一个系统可以支配环境,而另一个则依然受环境支配着。
(2)两个系统的关系。
两个系统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需要的。计划系统虽然在大企业、工矿和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重工业部门中占统治地位,但是在农业、服务行业、中小企业中仍然是市场系统占主要地位。由于市场系统资金力量薄弱,技术更新缓慢,信用条件较差,控制价格无力,因此屈服于计划系统市场力量的支配,在两者的相互交换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遭受到计划系统的剥削。
(3)新社会主义。
这种不平等的两个系统局面必须加以改变,使社会经济回到人类崇高的目标上来。要改变现状,就要首先进行“结构改革”,即改革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着重点是实现权力均等化。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市场系统的权力,另一方面降低“计划系统”的权力。权力均等化要求双方在交换关系中,都对价格有同等的控制权。其措施是:政府一方面对大企业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协助中小企业,使它们不致遭受因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危害。加尔布雷思把他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改革所列的主张称之为“新社会主义”。
在“新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提高市场系统的能力,提高它与计划系统相对低下的发展水平,从而由此开始,缩减两个系统之间在发展方面存在的长期的不平衡不合理状态。在收益方面,要实现均等化,限制计划系统的权力,提高市场系统的谈判力量。
三、只有“新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公共目标”和人类福利
“公共目标”看起来容易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重重困难。一旦“公共目标”的权威被树立起来,它也就自然会被人们重视起来。这时候,失业、通货膨胀、贫富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个人的生活福利得到了保障,医疗保健事业有很大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治理,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等也都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加尔布雷思进一步提出,新的社会主义无法选择社会环境,无法摆脱两个系统的困扰,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才能够获得发展。这里面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是所有社会都会遇到的、都需要面临的事实。在这里,他能够用不带阶级差别的眼光去关注人类福利问题,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予以批判,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将“社会主义”看成是改革社会结构的趋势和结果,认为只有“新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公共目标”和人类福利,这一点也是值得赞扬的。当然我们应当看到,他所谓的“新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社会主义,他宣扬的主张也并不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改良、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我们都应当加以注意和区别。
四、实现“新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
本书最后是加尔布雷思提出的实现“新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要通过温和的手段在计划系统中达到较大程度的增长,累进税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他还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使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工人都能拥有一定的收入和基本的生活保障。他还反对种族歧视,主张不同民族的工人都应获得公平的工资待遇,这样才能避免社会混乱,营造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环境。
二,要严格限制通货膨胀,企业为了保持利润的增加,往往采用提高商品价格的方法。物价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对企业家的行为进行限制。但企业家要想降低成本,就会减少工人工资,在工资与物价之间形成了相互关系,政府应该对二者实行直接管制的政策。
三,加强环境治理。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必须加以治理。治理的关键是看人们是否愿意用“公家资金”来帮助治理行动。
四,增加国家预算拨款。结构改革是一次巨大工程,自然需要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只有国家才能担负起这个任务,光靠私人集资肯定是行不通的。
五,保证各部门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所有部门的参与,一旦哪个部门拖了后腿,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大企业实行国有化。要对大企业进行“整肃”,把其有调整需要的企业实行国有化,然后进一步把许多不大集中的经济部门,如卫生保健部门之类的也实行国有化,充分利用大企业已经提供的计划经营的好处,包括计划、生产和销售,使经济朝着公共利益的目标前进,再随着其他计划的实行,包括“过强过弱的企业”的社会化,可以保证公共利益战胜私人利益。
五、对“新社会主义”的评价
加尔布雷思的理论有一些反映了客观实际,但更多的充满了错误的不合事实的描述。其目的是在于改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切身利益。
经典语录
要彻底纠正计划系统与市场系统之间的关系,必须从这两部分经济间的权力的均等开始。
产品的拥有和消费超过某一限度时,除非把由此而来的辛劳委托给别人,否则就会变成累赘。
革新的目标所在不是适应需要,而是改革新的产品能不能行销或者是对付私人或政府需求时能不能适应。
经济增长不可能是社会的幸福,而只会是社会的祸患。
《改造传统的农业》
——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美)
作者简介西奥多·威廉·舒尔茨(1902—1998),美国经济学家。1902年出生于南达科他州。1930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1930—1943年任教于艾奥瓦州立学院。1943—1952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1972年退休后被聘为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1979年与刘易斯共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早期研究美国农业经济问题,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并以学者身份担任美国农业部、商业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机构的顾问,参与经济咨询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稳定经济下的农业》、《教育的经济价值》、《改造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等。
历史定位舒尔茨是发展经济学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有关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他还针对发达国家农业问题建立了一套农业经济学。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于改造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问题的理论是他最著名的贡献,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所在。
背景链接舒尔茨早期对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则致力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同时,他把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来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一种理论工具,提出了有关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本书正是阐述这一理论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内容上既对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也对其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一、改造传统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农业的发展水平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农业可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大类型。传统农业在目前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变成了社会的一个包袱,必须要改造它,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从而重新发挥其基础性作用。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的探讨不是很多,因此对它的了解也就缺乏深度,这样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有危害性的。因为他们不明白,由于条件的限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以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来增加农业产量,因此农业要想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让农民改造世代相传下来的遗风,提高自身的能力。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如果不这样来改造,最终都将会为此而付出巨大代价。
传统农业需要改造是由其自身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农业的技术缺乏改善,长期处于不变状态。这种不变状态的形成是因为它在历史上一度形成过优势。但生产力在不停地发展,如果死守着原有技术而不思革新,那么它将会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传统农业中,人们获得收入和拥有收入的来源和动机长期不变。这与过去的封建制度是相联系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竭力阻碍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农业者养成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增加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技术产生不了多大的兴趣。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传统生产要素的供求由于没有储蓄而不会变化。没有储蓄是指农民的收入有限而无剩余产品,这自然会使生产要素的供求都不会增加或减少了。
二、对某些经济学观点的批判
传统农业是一种在静态中求稳定的农业,而现代农业却是在动态中求发展的农业,这是二者的区别所在。而有的经济学家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把生产要素的不变归因于农民的愚昧,说农民因为愚昧自然无法理性地看到经济发展问题,即使给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动力,也是无济于事的。舒尔茨严厉地批判了这种观点,指出这种说法是为了扰人视听。他认为,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并不愚昧,他们总是对市场价格有灵敏的反应,只要稍有变动,就会引起一阵骚动,因此他们在生产要素优化的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否则,农业的发展将处于一个更低的速度。也有人认为传统农业中有一种人,他们不管干活多么辛苦劳累,但他们对生产发展却不能发挥丝毫作用。他们看起来不是失业,而实际上是隐蔽性失业。这种观念在舒尔茨看来也是错误的。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二者间有很直接、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传统农业中许多生产活动都是体力活,少一个人肯定会少一分力量,生产效率也自然会下降的。
三、“收入流价格”理论
舒尔茨深刻地剖析了传统农业落后的原因。他提出了“收入流价格”理论。该理论内容主要是: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是由单位时间内既定数量的收入流量所组成的,所以收入流的增加就意味着经济在发展,而要得到收入流,则需要获得收入流的来源,即生产要素。因为生产要素有价值和价格,我们可以用其价格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收入流的价格,即收入的形成。在传统农业中,它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要素和技术状况不变,可以推论出持久收入流来源的价格不会改变。同时,在传统农业中,农业对收入流持有和获得的偏好也不变,可以推论出持久收入流来源的需求也不会改变。二者既然都不变,就会使收入流来源处于一个长期均衡的状态之中,传统农业中的资本收益率也长期不会增长。可见,尽管传统农业中有储蓄率低和投资率低的状况,但这些状况的根源不是农业的储蓄不多和企业家不多,只是因为投资收益率太低了。因此改造传统农业需要技术的革新。
四、怎样改造传统农业以建立现代农业
本书对怎样改造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不但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主要的还是要寻求技术上的革新。
1、制度手段
在制度手段上,政府往往运用行政命令和市场调控两种手段,或单独用,或混合用,视不同国家的国情而定。行政命令依靠的是国家的权威和权力,而市场调控则运用经济的手段,给农业技术革命提供新的刺激。它们对改造传统农业都有一定的效果。
2、技术变化
在技术变化上,不仅要找到新的生产要素,还要找到合适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既要适用,又要使广大农民能乐意接受。要素的效率决定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而决定要素效率的又是生产决策者以及决策机构的所在地。
如何提高要素效率呢?舒尔茨认为,应该从事现代农业活动,生产现代投入品,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而农场规模和农民对经济刺激的反应都不能决定要素效率的高低。
3、地租
舒尔茨谈到了地租。他认为,地租在配置农业资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既是来源于土地的不劳而获的级差收入,又是投资于土地上建筑物的收入,还是土地生产率的合理收入。所以,地租作为政府改造传统农业的一种经济手段,可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刺激。
4、技术变化起到核心作用
生产力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第二部分是技术。技术变化对生产力的提高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实际收入的提高程度。生产力的提高虽然是其两个组成部分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技术变化却起到了核心作用。
五、新生产要素
新生产要素的出现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一步,它有其自身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所谓提供者,指的是发现、发展、生产和分配新生产要素,并使农民能得到这些要素的人或机构。他们的作用相当于经济发展的“钥匙”。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使再生产性物质资本的投入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特殊环境,并运用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知识生产出新的生产要素,并在形成了新生产要素后把它们分配到传统农民的手里。无论是营利企业还是非营利机构,都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营利企业可以得到它而从中获利,非营利机构可以得到它以服从经济评价。最终,通过有效的非营利方式,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和外国的先进技术,但这些国家也必须注意到,需要在引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技术,否则,改造传统农业就只是一句空话了。
作为新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传统农民接受它的标准是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有效利益,而且会长期考察。只有在长期运用某种新生产要素后,一直都使农业产品保持增加的新生产要素才会被传统农民认为有利而接受。传统农民在接受了新要素后,就要学会怎样使用了。他们往往会反复地演练,在实践中学习新要素的特点及运用方法,这些学习所花的时间就是一种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
六、人力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