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水·人类
1.自然
什么是自然?最简洁的定义要数《新华字典》中所解释的,“自然就是指一切天然存在的东西”。或者,可以进一步解释为:自然就是一切客观天然存在的物体和物质现象,包括其组成成分、存在形式、演化及运动状况。
最广义的自然包括整个宇宙中客观世界,相对狭义,但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则是指人类居住的地球上自然环境中所包含的一切,也就是地球系统的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一切物质存在、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等。地球系统圈层的发展又受到宇宙中其他天体的影响,其中最有直接影响的当然是太阳,太阳是地球一切自然活动的能源供给者。
自然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永远处于不断演化和活动的过程中。这种过程服从一种永恒的自然规律。自然界不断地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转化为另一种物体,物体消亡了,在新的条件下又生成另一个新的物体,如此生生灭灭,循环往复,但又不是简单地周而复始,而是不断演化、前进。在演化过程中,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由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较复杂的高级生物。生物的出现使地球的演化过程加快。
2.水和生物
水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中只有地球得天独厚,在表面上积存了大量各种形态的水。水和其他自然力一起,在塑造地球陆地表面的各类地形地貌,并形成包括河流在内的各类水体及地球表面的土壤中都起重要作用。太阳的辐射能驱动了地球上的水文循环,使地球的陆面上每年能更新一定数量的淡水。阳光、空气、水、土和养分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系统。由于温度适宜和水的存在,为海洋中和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一切生物都是自然的产物,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水是一切生命之本。生物不断顺应地球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变化,逐渐形成了有地域特点的生物种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需要向自然索取营养,植物把土壤和空气中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早期的动物以植物为食,继而出现了以动物为食的动物,死亡的生物腐烂分解,又成为有机的养分供给植物生长,这样组成了适应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各类食物链。生物各自顺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沿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路发展着,演化着。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系统由不平衡到平衡,又在新的条件下出现不平衡,再经过若干时间的自我调整达到平衡。
突发的自然灾害威胁生物的生存,气候的变迁也使一些生物不能适应,情况严重时,一些生物灭绝,而能适应这些变化的生物继续生存下来,并不断分化和进化。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人这种具有高智能的动物。
3.人和自然
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一般野生动物只能顺应自然条件求生存的规律。人的智慧不断发展,逐步学会利用自然并初步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本领。在发展中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压。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加大向自然界的索取,索取的范围从生物资源到矿产资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建立了农业、畜牧业和工业,向自然索取的范畴和数量越来越多。此外,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应对并不是像一般动物那样只被动逃避,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这些灾害抗衡,以争取生存条件,扩大生存空间。
因此,从一开始这些活动就带有改造自然的意义,其中有的成功,但也有不少失败。人逐渐从中总结并认识到怎样改造是可行的,什么是不行的。正是人对自然逐步的改造,才使洪荒原野上出现了城镇、道路、农田、矿山、工厂等人类社会的标志,出现了文明的世界形态。
但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类对自然界进行干涉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向自然索取的份额不断加大。为了追求和享受经济利益,扩大财富,有时对一些自然资源进行的是掠夺式的开发,致使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濒临枯竭或灭绝的危险。人类恃强挤占其他生物群体应分享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这一自然界经过亿万年所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局面,给人类的发展前景预埋下危险的因素。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制造了大量废弃物,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在和自然灾害抗争中,也有过分相信人的能力,不顾客观条件,过分限制了自然的活动,但终因人的控制能力有限,一旦为自然力所突破,就会造成人为的特大灾害。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发展的结果既损害了自然,也损害了人类自己。
当人们吃尽苦头,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是人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只是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它并不具有主观意志,人虽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的行为却可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如果人的主观意志合乎客观自然规律,就没有问题,但如果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自然规律,就注定要失败。对这种失败,有人形象地说是“自然给予了报复”,当然这只是一种文学上的比喻,并不是真的自然会主观上采取报复行动。人得到自然的“报复”,实际上是人自找的。
人类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是不可阻挠的,人类为了生存要继续向自然索取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为保护生存空间,继续采取各类措施来抗衡、防御自然现象带来的灾害,并努力使这些灾害降至最小程度的努力,也是必然要进行的。但重要的是,这一切不应再是无序地、毫无节制地扩张,以至使地球难以承受。
地球的承受力一旦被破坏,人的生存环境不但不能改善,反而会日渐恶化,以至难以为继,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只要人存在于地球自然环境中,就必然要和自然打交道。因此,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提到日程上来,关键是人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认真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办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必须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
如前所述,人和自然间产生了矛盾,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而出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人类社会在发展变化,自然界也因人类活动量和强度的加大而发生一些变化。
近年来科学界提出的全球变化问题,就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一些自然因素在全球范围的变化。因此,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在具体内容上不断调整。人和自然不仅仅是共处在一个世界上,而且人还要因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继续在进一步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物质上的支持,并进一步寻求控制自然的致灾现象的办法,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减少损失。但这些活动应当建立在深入认识所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要求人只能一味迁就自然,人还要发挥聪明才智,在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后,在不违反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寻求必要的措施,并在可能合理的范围内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从人类出现后就不断进行的,当前人类所进行的大量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改造自然的活动,并在今后还要继续进行。重要的是: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不能改造自然规律。
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在其生存、发展中人所进行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应当遵守的一个原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个准则,并不是要求人应达到的境界,也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或目的。认识到人的行为需要用这样一个原则来规范,是长期以来经过无数次的成功、失败的反复经验教训中得到的。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行为就必须遵守要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这个原则。
曾有人说过,可持续发展是在当前多数人所公认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全面实现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不平等的关系,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大,国家与国家间的综合国力差别很大,而且现实存在着以强压弱、以强凌弱的国际关系,对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不但谈不上有序开发和保护,甚至存在着掠夺式的开发,保护环境也被挤到次要位置。强国富国向其他弱势国家或地区输出污染严重的企业,甚至输出污染严重的废料和垃圾,弱势国家为了生存,也顾不上保护自己的资源与环境,被迫接受强国强加的、牺牲本国长远利益的条件。这种局面充斥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全面落实就很困难。同样,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也面临类似的境遇,实现这一理想,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4.人和水
在地球表面和表层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水,是自然赐予包括人类在内的全体生物界的生命线和宝贵财富。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最为密切的关系。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水不仅作为维持其生理需要的要素,也是不断丰富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资。因而用水量不断增加,人从自然界取水的能力也不断加强。
地球陆面上的淡水虽是可更新资源,但通过全球水文循环每年的更新量有一定限度。而且受不同地区气候及地形特点的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十分不均,在不同地区产生的淡水资源年补给量也差异很大。
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一些地区出现水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水荒。由于用水紧张,用水部类间出现争水,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因过量引取河水,使河流水量锐减,以至断流,破坏河流功能;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疏干地下水含水层,造成地面沉降等环境和生态系统恶化现象。此外,自然界的水除对人类及整个生物界的有利作用外,还因其特有的丰枯变化,有时来水突然增多,洪涝为患,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害;有时干旱缺水,使人民生产生活受到威胁,因而人不得不与因水带来的灾害相抗衡,并成为人与水打交道的重要内容。但在防治水旱灾害方面,也有不断与洪水争地,或采取措施不适当,而造成人为加大灾害的问题。因此,在人和水打交道中,也有一个需要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问题。
水是自然的重要组成要素,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也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前面已经提出应当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有没有必要再提出应当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呢?
如前所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规范人类在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一个总原则。
但是各行各业的活动有各自的特点,人在各类具体活动中也应当有结合各自特点的指导原则,以便于在实际活动中遵循。以人和水的关系来说,由于水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凡是有人的地点,几乎每时每刻人都在和水打交道。
天然水资源在地球资源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淡水资源,受的干扰最大。这是因为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取用水量越来越大,于是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措施加大从天然水源中取水的能力,又由于用水量的增多,也同时增加了废污水的排放量,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
人类为了应对人口的增长,增加耕地面积,扩建城镇和道路,大片砍伐森林,破坏天然植被,在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了环境,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导致部分臭氧层的破坏,改变了大地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能力,从而引起全球环境的变化,其中全球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也影响到各地淡水资源量的变化。上述的各种扰动天然淡水资源量的可能变化,其主导原因都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因此,在治水工作中,应当在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的框架中,还要强调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
为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首先应当基本弄清当地天然来水的量和过程的变化规律,包括丰枯变化、洪旱极值变化等规律,以及因人类生活、生产用水要求和为维护生态和环境需水的要求,合理控制各类用水增长的指标,提高水的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水资源。对从天然水源中取水的量、强度及其过程,控制在水资源天然补给能力范围以内,避免因过度引水造成天然水源供水功能的破坏,防止对水资源无序地、过度地开发利用。对用水后的废污水排放进行控制和必要的处理,逐步做到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以保护好水环境。
在治理水旱灾害方面,也要不断深入认识洪旱现象的发生机理,充分估计其可能的变幅,采取合理控制和补救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尽量避免因措施不当或估计不足而造成的人为加大的灾害。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水利工程措施布局及对水量分配不恰当所引起的对河流功能及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人类因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向水提出各种要求,并千方百计来改造天然水在时程变化和流动路径上本来的状况,以适应人类用水在时间上和地点上的要求,同时为减少洪水带来的灾害损失,不断控制和减少洪水泛滥影响的范围。这些对天然水资源的人为干扰作用,在初期由于人的能力有限,还是很微弱的,那时人在和水打交道中仍基本处于被动局面,后来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人类对天然水资源的干扰作用不断增强,当这种干扰达到一定程度时,人水之间的矛盾开始出现转化,从而在人与水关系的矛盾中,人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为处理好这个矛盾,首先是人应当约束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客观自然规律以减缓矛盾,而不是也不能要求自然界包括天然水资源应当如何来自动适应人对水的要求和安排,或要求水会按人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