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华北河流洪、枯水流量变幅大,洪水暴涨猛落;南方河流流量变幅小,洪水涨落缓慢。例如,黄河最大洪峰流量(花园口站)达22300立方米/秒,而最小枯水流量接近于零;长江最大与最小流量相差仅17倍。华北的河流(包括黄河)河滩很宽,洪水时水流汹涌直下,枯水时却能涉水而过;而南方的河流,即使是平原上的无名小河,河水也比较深,四季均可通航。
(3)华北河流的含沙量远远大于南方河流。黄河的含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以多沙著名,干流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7.7千克/立方米;而华北地区其他一些河流的含沙量也很高,如西辽河上游老哈河的平均含沙量为90千克/立方米,海河的支流永定河为60.8千克/立方米。南方河流的含沙量比华北河流少得多,长江干流为0.57千克/立方米,只及黄河的1/74;西江为0.32千克/立方米;闽江仅0.14千克/立方米。黄河含沙量为闽江的260多倍。河水中的泥沙主要是流域坡面上流水侵蚀作用的产物。对流域表面的侵蚀能力常用侵蚀模数来表示,即每平方千米面积上,每年被侵蚀并被带入河流的泥沙吨数。河流含沙量大,无疑流域侵蚀模数也大。西辽河及海河流域的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吨/平方千米~10000吨/平方千米,黄河干流(陕县以上)可达2330吨/平方千米。而黄土高原上的窟野河局部地区甚至高达30000吨/平方千米以上,相当于每年把地面削低18毫米。中国南方河流的侵蚀模数大多在1000吨/平方千米以下。以长江为例,除金沙江的上游河段及嘉陵江可超过1000吨/平方千米外,宜昌以上的山区侵蚀模数略大于200吨/平方千米,宜昌以下则不超过这个数值。
(4)华北河流有结冰封冻现象,南方河流经冬不冻。淮河以北的河流普遍有结冰现象,越往北冰期越长,冰层越厚。淮河与黄河之间的冰期约为40~50天,海河流域50~100天,辽河流域则达100~150天左右。越往北,河流开始结冰的日期越早,消冰解冻的日期越迟。因此某些自南向北流的河流或河段,每年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有“凌汛”发生,甚至泛滥成灾。南方河流四季河水畅流,因此航运价值比华北河流大得多。
东北河流既不同于南方河流,与华北河流也有较大差别。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水量均较丰富,虽不及南方河流,但比华北河流丰富得多。例如松花江流域面积仅是黄河的2/3,水量却为黄河的1.4倍;松花江流域面积比珠江大1/5,而水量还不及珠江的1/4。东北河流与南方河流相似之处是含沙量较少,但水中腐殖质含量很高,水色较深,故有“黑龙”、“鸭绿”之名。与华北河流相似之处是有结冰封冻现象,但封冰期和冰层厚度均比华北河流长、厚,有的地区封冰期在半年以上,冰厚超过1米。
水系类型多样
一条干流及其支流组成的河网系统称为水系,如果有湖泊与河流相通,湖泊也应是水系的一部分。水系有各种各样的平面形态,不同的平面形态可以产生不同的水情,尤其对洪水的影响更为明显。水系主要受地形和地质构造的控制。由于中国地形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水系类型也多种多样。
树枝状水系是中国河流中最普遍的类型,多发育在岩性均一,地层平展的地区,以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华南丘陵的水系较为典型。珠江是中国树枝状水系的典型代表。这种水系因支流交错汇入干流,水流先汇入的先泄,后汇入的后泄,因此洪水不易集中,对干流威胁较小。
格子状水系在中国也不少见。因为中国东部有几条平行排列的褶皱构造带,河流沿构造带发育,使干支流之间多呈直角相会。例如在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和辽东丘陵、祁连山、天山等地都发育了许多格子状水系,其中闽江是典型的代表。
干流粗壮,支流短小且平行排列,从左右相间汇入干流的水系称羽状水系。例如西南纵谷地区的河流,于流沿断裂带发育,两岸流域狭小,地形陡峻,支流短小平行。
海河是中国典型的扇形水系。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及南运河等五大支流在天津附近汇合后入海,庞大的支流构成了“扇面”,汇合后的入海河道是短而粗的“扇柄”。这种水系使支流洪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水灾害。扇形水系还广泛发育在中国许多山前洪积扇及三角洲平原上,不过它们与海河相反,是辐散型的,上游似扇柄,下游分支很多,好似扇面结构。
淮河是典型的不对称水系,干流偏于流域南部,南岸支流短小,控制的流域面积也很小;北岸支流长,且平行排列,控制的流域面积很大。这些平行的支流,又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平行状水系,或称为梳状水系。
此外,在中国西部的藏北高原上,还有许多以内陆湖泊为中心的辐合状水系;在山东半岛、海南岛等地受穹窿构造控制的辐射状水系。这两种水系在我国占的面积很小。
水利资源丰富,经济地位显著
河川径流量的多寡是水利资源丰富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丰富的水量,才有灌溉、发电、航运、工业及城市居民供水的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水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无疑水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河流具有分布广,水量大,循环周期最短,暴露在地表,取用方便等优点。因此,是人类依赖的最主要的淡水水源。中国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取自于河流。据统计,上海市2001年的工业用水达61.47亿立方米,居民用水7.96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每天用水近1.8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近50亿立方米。如此巨量的淡水,绝大部分取自于长江及其支流。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情况与上海相似,兴建在江河之畔,除有航运之利外,供水方便也是主要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灌溉面积仅2.5亿亩,由于30余年来在各条河流上建成86000余座水库引水灌溉,目前已扩大到7亿亩。1978年全国用水量为476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8%,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占12%),约占全国水资源的17.6%。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需水量必然大大增加,到2000年全国用水达5400多亿立方米,仍仅占全国水资源26%,故中国丰富的河川径流为中国四化建设提供了保证。当然,由于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尚需合理调节和利用。
河流的水力蕴藏量取决于径流量和落差两者的大小。中国不仅有丰富的河川径流,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高原,许多大河从这里发源后奔腾入海,落差又特别大。因此,中国水力蕴藏量特别丰富,约为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相当于美国的5倍多,占全世界水力蕴藏总量的1/10左右。这笔宝贵的天然财富,可使我们千秋万代受用不尽。
中国河流水电资源总的分布趋势是南方较多,北方较少;西部较多,东部较少。这与煤、石油的地区分布恰好相反,两者取长补短,使全国的能源分布更趋合理。在诸河流中,长江水系的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约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而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占全国可能开发总量的一半以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已经兴建了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型水电站,犹如天上繁星,遍布祖国大地。截至1989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3458万千瓦,年发电1185亿千瓦小时,分别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7.3%,全国年总发电量的20.2%。水力发电量已由1949年占世界第27位,跃为今天的第5位。火电成本是水电的七八倍,因此,在中国大力发展水电事业,既有条件,又十分必要,它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电力。河流是天然的航线,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投资较少等优点。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的1/2,是公路的1/2.5。因此,内河运输不仅是古代运输的主要手段,而在交通工具现代化的今天,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河道纵横,水量丰富,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良条件,1961年内河通航总里程已达17.2万千米,为1949年的2.3倍。但由于多年来没有很好地贯彻河流综合利用的方针,水利闸坝妨碍通航,航道又缺乏养护和整治,因而通航里程反而缩短,目前全国河流通航里程只有10.94万千米。1979年中国内河和沿海的货物周转量占全国交通运输货运周转量的12.6%。而在某些地区,如长江流域,水运量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则居于首要地位。
中国主要的通航河流(长江、珠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等),几乎整个水系都在国内,而且这些大河既伸入内地,又沟通海洋,为河海联运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大河又都分布在中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虽然干流多呈东西方向,而支流则从南北方向汇入,腹地宽广,货源充足。中国南方地区的河流水量大,终年不冻,四季通航;东北地区的河流,虽然冰封期很长,但冰层很厚,可开展冰上运输,是“水陆两用”的运输线。在诸水系中,长江的航运价值最大,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余千米,约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65%,运量一直为全国之冠。珠江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为了弥补天然河道的不足,中国古代曾开挖了京杭、灵渠等运河,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珠江等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内河运输资源的潜力还很大,在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将得到充分的开发。
河流广阔的水域还是天然的鱼仓。中国各地的河流中盛产各种名贵的淡水鱼,如黑龙江的大马哈鱼,黄河的鲤鱼,长江的鲥鱼、桂鱼、凤尾鱼等都驰名中外。从河流中捕捞的大量淡水鱼,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条件,还可以大量出口换取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此外,还可以利用河流水体进行多种经营,除放养鱼、蟹、蚌珍珠外,还可种植水生植物,为农副业生产及工业生产提供饲料和原料。
入海河流的河口段是不少海洋鱼类产卵的地方,每到产卵季节,大量海鱼沿河而上,形成渔汛,是捕捞的大好时机。近海的海洋渔场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河流把陆地上的大量鱼饵带入海洋,众多的海鱼便在河口附近洄游寻食,例如著名的吕四、舟山等渔场就在长江和钱塘江口附近。
中国的水利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必须珍惜它,很好地利用它。水体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和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开发不当,就会破坏自然环境中的平衡,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遭到惩罚。例如,对水体只利用不保护,就会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民健康。目前中国有些河流已经污染得相当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