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垃圾与环境
45044800000002

第2章 垃圾与现代生活(2)

因计算需要连续进行一个月,家庭之间必须同心协力才行。同时,垃圾问题可能成了家庭中共同的话题,也可能是学生的暑假作业,类似于这样由垃圾派生出来的社会现象是多种多样的。首先,眼睛转向了垃圾。可以说,作为重新认识生活第一步,首先要重视垃圾问题,对其要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食物的浪费

根据对某大学研究室调查,吃剩下的垃圾占生活垃圾的30%~40%,买来吃的东西有10%原封不动被作为垃圾扔掉。例如放在冰箱的蔬菜变得皱皱的,放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就会担心变质而作为垃圾扔掉的鱼、肉,现做现吃的大多也成为垃圾等。

现在食品包装上都记载着“食用期限”,本来的目的是根据流通产业的愿望为不断扩大销售而制定的。并非是不能吃的东西,现在一过了品味期限就担心起来,就将食品扔掉的人出现了。

对于许多已经变得富裕起来的人,食品作为生存所必要的热能已成过去,比这更受重视的是味道和新鲜度。浪费不仅仅是局限于家庭。例如卖汉堡包的店里及连锁式商店在日本推广、利用。“在这里,做好后15分钟以内卖不掉的话就全部成为垃圾,因此随时可以吃到新鲜的”以这样的服务为店的经营宗旨。

尽管世界上因食品不足,营养失调而死去的有百万以上,但这些富裕起来的日本人却如此心安理得地浪费着。然后作为厨房垃圾运到填埋地或运到焚烧工厂,也使二氧化碳这样的垃圾在增加。

衣服也是这样,从前破的补一下,翻新重做的做法在家庭中几乎不见了。没有这样的时间和闲心去做这些事情。有这样的时间还不如去工作,得来的工资可以买新的服装。有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人为了赶时髦,也不断地买新的。几乎穿不着的,静静“睡”在衣柜里的不少。

三、繁忙使垃圾增多

吃的东西、西服、伞这样的商品虽然最终是垃圾,但是,实际上一半以上是容器、包装纸等,并不是商品本身的东西,而是其外在的东西。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有塑料器具、玻璃瓶、不锈钢、铝罐头等,最近纸盒也在增加。

牛奶瓶,以前喝牛奶都是送牛奶的人将装有牛奶的玻璃瓶送来,喝完了将空瓶放回原处,第二天新牛奶送来时把用过的瓶收回去。曾经有过这样的循环管理。但是,在很多城市中很早以前就没有送牛奶的了。随之而带来的是用纸盒装的牛奶普及,并习以为常。

因为一个牛奶瓶洗后能用几十次,所以算不了什么垃圾,然而纸盒使用一次就变成垃圾了。如果以牛奶瓶可以用30次来计算的话,那么纸盒就要增加30倍。

最近,1升瓶和1公升瓶在直线下降。这几年中减少了1/4。用来装酒和酱油用的1升瓶子、装汽水用的容器即1公升的瓶子,可以拿到酒店里去取换,可以反复被使用。现在纸盒等又都不断地被塑料所取代。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制造商、超级市场这些生产者迫使消费者所造成的吗?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所造成的,即我们消费者在无意识的需求中所得到的结果。

例如出去买东西买了蔬菜和肉外,最后想买饮料时,纸盒装的和瓶装的放在一起让你挑选时,选买纸盒装的肯定比选瓶装的多。因为纸盒装的轻,大家肯定选轻的买,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在超级市场上买水果、蔬菜、肉和鱼时,很多是装在泡沫的塑料盒里,最后装进塑料袋拿回家。在街上的蔬菜店、鱼店,买好的蔬菜、鱼就在当场包装、计账。包装只用超级市场的1/3。

在超级市场消费者自己选择物品,然后拿到算账处,当然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原因,店员的绝对人数很少,消费者自己选择,自我服务。为此,理应比对面的小商店里东西便宜。但是,日本NHK电视台委托京都大学进行了这样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在小商店买了3304日元的东西的话,在超级市场需要4080日元,比在小商店买要高30%,包装的重量重4%,面积大3~5倍。

那么为什么价格高的超级市场能照样开下去呢?关于这个调查,有一个原因可比较,即买东西时间。

如果去超级市场,只要用1/3的时间。去了超级市场,肉和蔬菜、汽水、肥皂等日用品等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节约购物时间。如果一家一家去买的话需费很多时间,约多2/3的时间。

可见,现在我们生活着的社会结构使得垃圾不断增加。

现在,有的买带有环境保护标记的商品,也许有的在想应该做些什么?有利地球的生活方式有各种各样,而且谁都能做得到。现在,你每天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多花一些时间,多费一些手脚,可以说这一切都对地球是有利的。

现在被大家公认的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基本原理,是缩短时间,节省劳动力。寻找便宜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增加垃圾。如果采取相反的方法,那么必然会减少垃圾,减少对地球的影响。

垃圾与经济

一、垃圾与生活生产

每天用的杯子坏了的话,不能装水也不能装饮料,就成垃圾了。就这样刚才还在使用的东西转眼之间变成了垃圾。垃圾即不要的东西,影响也坏,所以我们很快把它忘掉了。但是请不要如此简单地对垃圾下这样的结论,希望稍作一下考虑。

其实在你周围能看见的东西都将成为垃圾。例如这本书终将成为垃圾,桌子、椅子、日光灯等都将成为垃圾,房间里的电视机、沙发、钟也将成为垃圾,你现在住的建筑物也将变成建筑物的垃圾。总而言之,垃圾是我们买来的,使用的物品。这些商品,都是企业的生产所供给的,垃圾归根结底是需求和供给这样如此密切地联系着的东西。

供过于求就意味着需要的开发增加了。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平衡物质供求关系,这是经济学上一个很大的课题。考虑垃圾就必然会联想到经济。对现在的时代从供求这一点上来看,很明显供过于求,东西不断地生产出来,甚至可以说是生产过剩的时代。

反过来,与需求旺盛、供应不足的时代比较一下。在抗战结束初期,物质一直都很贫乏。一方面,因为战争,生产设备遭受破坏,严重威胁着几亿人口的生存;另一方面,原有生产关系的破坏,生产秩序有待重新确立,生产效率相对低下。那时最需要的物质是粮食,国家统一的对粮食等生活必用品进行调配。在那个时代生产的东西都能有效地消费掉。即使质量多少有点问题的也能卖掉。人们对东西都很珍惜。衣服稍微有一小洞,补补再穿,衣服旧了翻个身又变成一件崭新的衣服,而且都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就像现在我们所进行的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活动一样。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国民收入得到了提高。经过了20多年的积累后,在某些局部地区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了,处于一种供过于求的状态创造物质的企业怎么办呢?无论如何得想办法让人来买自己的东西,创造出生产的经济利益。为了不输给别的企业,就必须不断地想尽办法生产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产品,制造差别。为此宣传也成为必须,利用报纸,邮寄信件,做电视广告,那些被热心做成广告的商品由于其商品的差别,其需要量可以说大不相同。

要解决供过于求,只制造需要的部分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有100个消费能力的话,经过各种努力,生产的商品常常是120~150个。这些足可以向200~300个消费者提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