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海港
45027100000041

第41章 新加坡港

新加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南面,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处于两大洋与两大陆之间交通的咽喉。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

新加坡是国名,又是城市名和岛名。其国土由新加坡岛和54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32平方千米。新加坡岛呈菱形,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1%。东西长41.8千米,南北宽229千米,海岸线长193.7千米。有6个港区,60多个泊位,除北岸有森巴旺港区外,均分布在南岸,即裕廊港区、巴西班让港区、岌巴港区和东礁湖港区。水深8米-11米,无冻冰期,南面有布拉尼岛和布拉刚马蒂岛作屏障,挡住西南季风,岛内风平浪静,各种类型的轮船终年可畅行无阻,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然良港之一。港口有堆场面积150万平方米,仓库56万平方米。现有250多条航线与80多个国家,370多个港口进行联系。年进出船只约4万艘,货物吞吐量1.88亿吨。进出港的船舶在1982年按总注册吨位计,已超过鹿特丹居世界最前列。现已成为亚太地区航运中心,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国际自由港和集装箱大港。1987年后集装箱吞吐量达522万个标准箱,平均增长率达30%,超过香港。

新加坡自古就是商船来往停泊之地。16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东南亚,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辟为自由港。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新加坡与欧洲的航程,船只往来增多,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的商贸中心和世界转口大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新加坡一度被日本占领。1959年在英联邦范围内组成新加坡自治邦,1963年参加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建立。之后,新加坡开始全面发展。它主要利用岛国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以航运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资金、原料以及技术都来自国外,市场也主要依赖国外,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抓住时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例如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各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有许多港口陷于半瘫痪状态,而新加坡加快修复港口码头。与此同时,发展海运及农产品初加工与日用品工业,扩大转口贸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在发展中国家领先,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现在海运、贸易、加工和旅游业是新加坡主要的经济支柱。在工业生产中以炼油、造船、石油化工、钻井平台和电子仪器为主,并利用炼油厂的中间产品为原料,生产塑料、橡胶、化纤和肥料等;炼油是新加坡最大和最现代化的工业部门,是世界仅次于休斯敦、鹿特丹的世界第三炼油中心。炼油用的原油是从中东、印尼、马来西亚进口,加工为成品油,除供应过往船只外,向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东盟等各国出口。造船业,主要造1500吨-4000吨的中型船。现在新加坡已成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日本以西最大的修、造船基地。

新加坡工业的发展,都是利用其海港的优势。原以转口贸易为主,近年来制造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除转口贸易外,本国产品出口量也日益增加,形成了一个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多元化经济的海岛城市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