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陵墓
45026900000024

第24章 甘地陵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有一座肃穆、幽雅的陵园。园中的陵墓没有任何装饰,极其普通、简朴。然而,这里却像一方圣地,一块心灵的磁石,每逢节假日,便吸引无数身着白色民族服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脱掉鞋子,赤脚走进陵园,深切地悼念陵园的主人、印度的国父——甘地。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他出生在古吉拉特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家庭,1920年成为国大党公认的领袖,他首创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从此成为该党的总路线。从20至40年代,他多次发动反英不合作运动,号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英,在领导印度1947年获得独立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如一位英国作家所说,甘地先生“不但把民族运动变成了革命运动,而且也深得民心”。

在1930年3月至4月那次著名的“食盐进军”中,他率领着大约79名经过挑选的男女信徒,步行离开他萨巴马提的住所,来到西印度的丹地海岸,自煮食盐,公开对抗殖民当局的食盐专买法。24天中他们行程388千米,在整个的长途旅行中,甘地受到了能使皇帝也产生妒意的尊敬和热烈的欢迎。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道路清扫干净,路上撒满了花瓣,当圣徒们经过时,人们还垂首下跪。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在个人生活方面主张禁欲和苦行。他曾用这样的教诲号召民众:“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在甘地屈指可数的财产里,有一架木纺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向世人进行教诲的象征,他一有空就会手不停顿地摇动这古老的纺车,他的行为准则是“吃饭而不劳动,如同偷窃”。

事实上,他吃得非常少,而且经常不吃。这是他奇特的而又最有效的斗争策略,他领导人民不时地公开进行绝食,迫使英国走投无路,屈服就范。而在79岁高龄时,他还进行了一生中最后一次绝食,以此反对德里居民屠杀伊斯兰教徒的暴行以及印度临时政府扣压分给巴基斯坦的一笔财政余款,和以往一样,他获得了胜利。

他衣着朴素简单,并劝告弟子们也这样生活。他说:“服饰仅仅能使人们对廉耻之心产生错觉。”他的宿敌,英国保守党领袖温斯顿·丘吉尔曾针对甘地的衣着说甘地是个“半裸体的游方僧”。对这句世人皆知的辱骂,甘地在平生唯一一次与丘吉尔的直接交锋中回击了他。他说,他赤身露体,象征他心洁如镜,毫无邪念。这正是他孜孜追求的,并为此感到自豪。

甘地就像照耀在印度国土上的光辉,照亮了世代遭受奴役的印度人民的心灵,启迪他们团结起来,为争取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然而这道光辉却被他照耀下的人民熄灭了。由于反对教派纠纷,在1948年1月30日赴晚祷会的途中,印度教大会的狂热分子刺杀了这位被印度人民称作“圣雄”和“巴布”(印度语“父亲”)的老人。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数十名印度人当即颓然昏倒,还有数十名印度人相继投海自杀;全国各地的商店、咖啡馆、餐厅、影院和各种作坊纷纷关门停业。当天晚上,在广阔的印度大陆上,没有人家烧火煮饭;“全世界同印度一起悲哀地哭泣”(美国总统杜鲁门唁电),“所有相信人类博爱的人,将永远为甘地逝世伤心地哭泣”(法国总理乔治·皮杜尔唁电)。

第二天按照印度教的风俗,甘地的遗体被送到了距朱木拿河不远的拉杰加特火葬场,这里是火化历代国王的场所。他的遗体上覆盖着白红两色的床单,象征死者毫无憾意地走向冥间,床单上是一件极为荣耀的外衣:独立印度的红、白、绿三色国旗。

数十万不同种姓、不同教派、不同肤色的群众,悲痛万分地赶来送葬。圣雄甘地的次子主持了火化仪式。焚尸柴堆燃烧了整整一夜,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先知的骨灰前静默志哀。

遗体火化后的第12天,盛装甘地骨灰的铜罐,经过615千米的旅行后,从新德里来到了阿拉哈巴德,距此地不远,是印度教最神圣的地方之一,蓝色的朱木拿河与混浊的圣河——恒河在这里汇聚,萨腊瓦斯蒂暗河也流经这里。300万信徒参加了抛撒骨灰的仪式。甘地的骨灰罐乘着一艘白色的小船抵达圣河的汇合处,然后甘地的次子用恒河水和神牛奶灌满了父亲的骨灰罐,轻轻摇动,在人们吟诵完永别经后,慢慢地把骨灰撒向川流不息的水中,船上的人在这一条条灰色的粉灰上面撤下一把把玫瑰花瓣。

在朱木拿河滨的火化场上,印度人民为怀念圣雄建造了一座陵园,这就是甘地陵。陵园呈凹形,四周是爬满青藤的水泥围墙,园内芳草萋萋、绿阴如盖、百花竞芳、清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在陵园正中,树影花丛之间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样子,高约1米,长宽约3米。墓后是一盏长明灯,昼夜不熄,这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陵墓正面刻有印度文:“嗨!罗摩!”这是甘地遇难倒地时喊出的最后两个字,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认为是印度教中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陵墓上面还用印度文和英文镌刻着甘地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家庭应当为自己的县牺牲,每个县应当为自己的省牺牲,每个省应当为自己的国家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陵园中还生长着很多珍贵的树种,它们是各国元首来这里瞻仰时种下的,48年过去了,它们当中的一些树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这座像甘地的一生一样质朴无华的陵墓,将和这些树木一样,在印度人民心灵的土地上根深叶茂、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