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陵墓
45026900000002

第2章 西敏寺

坟墓作为死者的容身之所,在许多文化与文明中常常被陵园或纪念馆所代替,有时两者并存,而整个中世纪(5—15世纪)时期,把死者葬在教堂、修道院或小教堂里是很流行的做法。早期文明中,坟墓被看作是死者的住屋,所以墓内通常陪葬有大量的衣服、器皿和家具等生活必需品。自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来,西方关于坟墓是“死者之家”的概念已经趋于消失。

因此,在教堂里,一口石棺或一块墓碑就可以称之为坟墓。西敏寺就是一块容纳众多的这种坟墓的墓地。

西敏寺(亦译作“威斯敏斯特寺”)位于英国首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议会大厦西南,创建于公元960年。它的前身是7世纪时在泰晤士河一个叫托内的小岛上建起的祭祀圣彼得的小教堂。从创建时起,寺院就称作威斯敏斯特寺(意为“西寺”,以区别于位于城东伦敦塔外的一个西都会寺院——“东寺”)。1050年,英格兰国王“笃信者”爱德华(1003—1066)下令对之进行扩建,以作为自己的墓地,1065年竣工,正式启用。以后的历代英王又陆续改建、增建。18世纪上半叶,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建造了教堂西端的双塔。1875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国建筑师、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运动的领袖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整修。这位沉湎于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又译高直建筑。12—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以法国为中心,主要是教堂。风格的建筑师在承担修复工作时,常因傲慢地毁掉许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时人的争议。不过,这种作风对西敏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西敏寺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实在多亏了斯科特这样的建筑师。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个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教堂西部的双塔(1735—1740)高达68.6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

教堂东端,即教堂中轴线的末端,原是圣母礼拜堂,后来毁坏。16世纪初,在这个位置上建起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礼拜堂(1503—1519,另说1502—1512),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是英国中世纪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品,由罗伯特·渥都设计。礼拜堂本身就是一个小教堂,有独立的本堂和两边侧廊,陵寝设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宛如倒挂着的晶莹华美的钟乳石拱顶,设计大胆,构思巧妙,拱肋图案别具一格,是整个建筑中最精彩之处。室内墙上满布壁龛,龛内共立有95个雕像。这座礼拜堂装饰华丽精美,被认为是“所有基督教国家中的至美之所”。

在教堂内还有许多像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样的献给死去君主的建筑,使人不由得不惊叹西敏寺教堂内别有洞天。如祭坛东端的圣·爱德华礼拜堂,其中央的爱德华祠墓建于1269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圣之处。主祠周围还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国王祠墓,形成了各个时代的雕刻博物馆,尤其是东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饰华美著称。建筑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将它作为英国国王的墓地,事实上,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多位国王的确都葬在了这里。

在圣·爱德华礼拜堂西侧有著名的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它高踞于祭坛前面的高台之上,宝座下有一块称之为“斯库恩”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顺便说一句,西敏寺还是英国国王加冕和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所在。从11世纪的诺曼“征服者”威廉一世开始,除了13岁即被叔父谋杀于伦敦塔中的爱德华五世和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自动放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后被封为温莎公爵)之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包括当今的伊丽莎白女王。可以说,西敏寺是一部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

教堂内,还有一座特殊的小礼拜堂。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座小礼拜堂不是献给君主,而是献给勇赴国难者——牺牲于“不列颠之战”(1940年秋季发生的英德空军之战)的皇家空军战士的。小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绘有当年参战的68个空军中队的队徽。这为满目的皇家奢华中注入了一股刚健悲壮之气。

“诗人角”

在教堂或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中,大都会专为杰出的人物划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国的名人葬在先贤祠,英国的名人身后则有幸进入西敏寺。他们或被埋葬在教堂内,或者在此树立纪念碑。耳堂南翼的“诗人角”就是诗人和作家墓祠的荟萃地。这里还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战时的无名战士之墓(1920)。所以,这里墓室累累,纪念碑林立,堪称英国著名的历史文物陈列馆;而且,这些祠墓和纪念碑在建筑上还有一个妙用,即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轴线上气势非凡的纵深可能产生的枯燥感。

教堂南侧是修道院,创建于13世纪,是一方形庭院,周围设开敞拱廊,拱廊周围另有许多附属建筑物。此外修道院庭院东南一侧,还有宝库厅和地下小教堂。后者为一长方形厅堂,现为寺院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国王、王后和贵族们在葬礼中放置在无盖棺材中供人凭吊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根据死后面容模制下来的,造型真实生动。其中以爱德华三世(1312—1377)的雕像最为古老,以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的雕像最为精致,这位被誉为“海洋权威的化身”的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海军指挥官曾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拿破仑,从而最终导致后者滑铁卢的失利。

西敏寺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