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植物病害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因为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致使它的生长和发育受到显著的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必须具有病理变化的过程(简称病变)。
植物遭受致病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后,往往先引起生理方面的变化,如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加强,同化作用的降低,酶的活性和碳、氮代谢的改变以及水分和养分吸收与运转的失常等称为生理病变;接着是内部组织的变化,如叶绿体和其他色素体的增加或减少,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增减,维管束的堵塞,细胞壁的加厚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坏死称为组织病变;随后才导致外部形态的变化,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坏死腐烂,畸形等称为形态病变。这些病变都有一个逐步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生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植物病害的症状是它内部发生病变的结果。其中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有时还可以在病部看见一些病原物的结构(营养体或繁殖体),这些长在植物病部的病原物结构称为病症。
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症只有在由真菌、细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较明显;病毒,类菌原体和类病毒,它们寄生在植物细胞内,在植物体外无表现,故它们所致的病害无病症;植物病原线虫多数在植物体内寄生,在一般情况下,植物体外也不出现病症;而非传染性病害是因为不适宜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因而也无病症。各种植物病害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特点,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1.病原
病害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非生物因素(包括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所引起。如营养、水分、湿度、日照、空气中的毒气以及农药使用不当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故称为非传染性病害,又称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另一类是由生物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为侵染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物)有:真菌、病毒(包括类菌原体、类病毒)、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五大类。
其中属于菌类病原物(真菌、细菌)称为病原菌。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
2.感病植物
植物病害的发生除了病原以外,还必须有感病植物。当病原侵染植物时,植物本身并不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要对病原进行积极的抵抗。因而,有病原的存在,植物不一定得病。病害发生与否,常取决于植物抗病能力的强弱。假如抗病性强,虽有病原存在,也可以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因此,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途径之一。
3.环境条件
病原物和寄主同时存在,但病害是否发生还决定于环境条件。只有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时,病害才能发生和发展;反之,当环境条件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时,病害就不会发生或受到抑制。
综上所述,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
(第二节)桃病害及其防治
一、非传染性病害(生理病害)及其防治
在生理病害中,因为缺乏某种元素,引起植物生理机能的紊乱,外表出现症状,影响产量,甚至使树势衰弱以至死亡,我们称之为缺素症。
1.桃缺氮症
(1)症状:初期新梢基部叶片逐渐成黄绿色,枝梢随即停止生长。若继续缺氮,新梢上的叶片由下而上全部变黄,枝条细弱,短而硬,皮部呈棕红色或紫红色。氮素可以由老组织转移到生长中的幼嫩组织中,缺氮多在较老的枝条上表现比较明显。幼嫩枝条表现较晚且轻。当枝条生长受到抑制顶端幼叶变黄时,老叶缺氮已很严重,顶端的叶片和基部变成红黄色的叶片上,都发生红棕色斑点或坏死斑。枝条停止生长,花芽显著减少,抗寒力降低,果小味淡而色暗。
(2)发病条件: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缺肥而杂草多的果园易表现缺氮。在沙质土的幼树,生长迅速时,遇大雨几天内即表现缺氮症。叶片含氮量在2.5%~2.6%即表现缺氮。
(3)防治方法:一般正常施肥的果园,不易发生缺氮。桃树缺氮症,一般施用氮素化肥\[(NH4)SO4、CO(NH2)2\]后,症状会很快消失。因此无灌溉条件或在雨季树体需大量氮素,而此时土壤中的氮素很易流失,可用0.3%~0.5%尿素\[CO(NH2)2\]叶面喷施。
2.桃缺磷症
(1)症状:桃树需磷量相对较少,轻度缺磷,生长较正常,只枝条较少而细。严重缺磷时,在生长的中后期,枝条顶端出现轮生叶。在磷、钾肥同时不足时,表现磷、钾复合缺乏症。
幼苗或移植的幼树缺磷时,生活力显著下降,第一年的生长损失很大,桃树的寿命也会因而缩短。
桃树缺磷,初期全株叶片呈深绿色,常被误认为施氮过多,若此时温度较低,可见叶柄或叶片的叶脉呈紫色或红褐色,随后叶片正面呈红褐色或棕红色,顶端嫩叶直立生长,叶缘及叶尖向下卷曲,新生叶片较狭窄,基部叶片出现黄绿和绿色相间的花斑,此现象向上扩展,引起早落叶,仅剩顶端少数叶片。
(2)发病条件:在土壤含钙量多或酸碱度较高时,土壤中磷素被固定成磷酸钙或磷酸铁铝,才能被桃树吸收。在疏松的沙土或有机质多的土壤上,常有缺磷现象。叶片含磷量在0.15%以下,表现缺磷。
(3)防治方法:对缺磷的桃树、于展叶后、叶面喷施磷酸或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要注意磷酸施用过多时,可引起缺铜、缺锌现象。
3.桃缺钾症
(1)症状:桃树生长快,且快速生长期长,因而,缺钾症出现早。桃树缺钾初期,枝条中部叶片皱缩,继续缺钾时,叶片皱缩更加明显,此时遇干旱,易发生叶片卷曲现象,以至全株呈萎蔫状。
因为缺钾,氮的利用受到抑制,因而,在叶片皱缩时,还能表现缺氮症,叶片呈黄绿色,以后叶片上形成一些淡褐色坏死斑,逐渐扩大而成棕褐色斑块,边缘呈红棕色或紫色。坏死的组织容易脱落,呈穿孔或缺刻。黄化叶片不易脱落,假如大量叶片上有坏死斑,枝条加速生长时,叶片会早落。生长后期缺钾,叶片到秋后才脱落。
(2)发病条件:在细沙土,酸性土以及有机质少的土壤上,易表现缺钾症。在沙质土中施石灰过多,可降低钾的可溶性,在轻度缺钾时施氮肥,刺激桃树生长,更易表现缺钾症。
(3)防治方法:果园中缺钾,除土壤中含钾量少外,其他元素缺乏或相互作用,也能引起缺钾。为避免缺钾,应增施有机肥。缺钾时,可于6~7月追施草木灰,氯化钾或硫酸钾等。
4.桃缺铁症
(1)症状:桃树缺铁,叶绿素不能合成,叶片表现黄化又称黄叶病。缺铁初期,新梢顶端的嫩叶变黄,叶脉绿、叶肉黄,下部老叶正常。随新梢生长,病情逐渐加重,全树新梢顶端嫩叶严重失绿,叶脉呈淡绿色以至全叶变成黄白色,并出现茶褐色坏死斑。6~7月份病情严重时,新梢中上部叶形小,且早落。7~8月雨季以后,病情可能减轻。严重时新梢节间短,发枝力弱,花芽不充实,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数年后,树势衰弱,树冠稀疏,最后全树死亡。
(2)发病条件:土壤中铁的含量很丰富,但在碱性或盐碱重的土壤里,大量的可溶性二价铁(Fe2+),被转化为不溶性的三价铁(Fe3+)盐而沉淀,不能被果树吸收。因此,在盐碱地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上,容易表现黄叶病。地下水位高的洼地,易发黄叶病。土壤黏重,排水较差,又经常灌水的桃园,病情严重。山坡地和不常灌水的桃园,发病较少。灌溉水较多时,铁素易流失,造成缺铁。
(3)防治方法:防治黄叶病应加强果园的综合管理,改良土壤,解放土壤中的铁元素。同时,适当补充可溶性铁素化合物。
①土壤改良及土壤管理。春季干旱,注意灌水压碱,以减少土中含盐量;低洼地同含盐量低的水灌溉排盐。施有机肥,间作绿肥,增加土壤中腐殖质,改良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②适当补充铁素。叶面喷施0.3%~0.5%的硫酸亚铁溶液或发芽前喷硫酸铜、硫酸亚铁和石灰混合液(CuSO4∶FeSO4∶生石灰∶水=1∶∶2.5∶320);树干注射0.05%~0.1%的硫酸亚铁溶液;施用螯合铁(乙二胺四乙酸合铁)改善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也可叶面喷0.1%~0.2%螯合铁溶液。
5.桃缺锌症
(1)症状:桃树缺锌,在枝梢上形成许多细小而簇生的叶片,也叫小叶病。二年生或成年桃树缺锌时,常于夏末在叶片上出现褪绿和杂色现象,少数一年生幼苗也有这种症状。若不补充锌素,到第二年夏,叶片开始褪绿,叶脉间呈黄绿色,随叶片成熟,病叶上出现紫色花斑,并于叶尖或叶上出现坏死斑,病叶易早落,枝条呈光秃状。成年树缺锌,枝条顶端的叶片发生褪绿和皱缩现象,病情加重时,大量落叶,枝梢顶端生出许多小叶,无叶柄,呈簇状丛生,质硬,如枝梢光秃后,小叶无法长出,枝条不久即枯死。
(2)发病条件:土壤中含锌量少,土壤呈碱性,含磷量大,大量施氮肥使土壤变碱,有机物和土壤水分过少时,铜、镍和其他元素不平衡是发生缺锌症的重要原因。
一般说果树比一年生作物容易发生缺锌症。在沙质土壤中含锌盐少,且易流失;在碱性土壤中锌盐常易转化为难溶解状态。不易被植物吸收;在沙地及瘠薄的山地和土壤冲刷严重的果园,或在极酸性土壤里都易发生缺锌症。土壤中缺铜和镁,常使根部腐烂,影响对锌的吸收,也会加重缺锌症。
叶片锌量在10~15毫克/千克即表现缺锌。
(3)防治方法:①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沙地和瘠薄山地及盐碱地应注意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水土保持。②喷施锌肥。叶面喷施硫酸锌方便而经济,浓度0.1%,效果明显。
③结合秋季或春季施基肥。每株成龄树用0.5~1千克硫酸锌,持效期长,但盐碱土壤无效。
6.桃缺硼症
(1)症状:受病枝条从顶端开始死亡,在枯死枝的下部可生出许多嫩枝,幼叶厚,皱缩呈畸形,质脆易破裂,果实蚕豆大小时,开始表现明显畸形,直到硬核为止,正常的果实不再转变为畸形果。果实初期症状,常出现不规则倒毛,毛基为暗绿色,此时果实大小正常,以后随果实增大,由暗绿转为深绿色,并开始落毛而呈现硬斑。一个桃果可产生2~6个硬斑;有些桃果的缝合线两边显著不均匀,有硬斑处发育缓慢,逐步木栓化;正常部位迅速生长,因此出现畸形。
(2)发病条件:土壤瘠薄的山地果园,河滩沙地或沙砾地果园,土壤中的硼和盐类易流失。遇干旱时,都易发生缺硼症。石灰质较多时,土壤中硼易被钙固定,或钾、氮过多时也能造成缺硼症。
(3)防治方法:①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对瘠薄地进行深翻,加强水土保持,干旱年份注意适时灌水。②花期前后大量施肥灌水,可减轻缩果病。③增施硼素。盛花期和落花后,喷1~2次0.3%~0.5%硼砂液;根施,结合施基肥每株大树施硼砂0.15~0.2千克,施肥后灌水,以防产生药害。
7.桃缺镁症
(1)症状:一年生桃苗的枝条或主茎下部叶片出现深绿色水渍状区,这种现象在几小时内即变成灰白色或灰绿色,最后变成淡黄褐色;遇雨后可能变成褐色,最后脱落,使新梢上的叶片只剩一半。枝条柔软,抗寒力差,花芽形成很少。
(2)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或沙质土壤中镁容易流失,桃树容易发生缺镁症。在碱性土壤中很少表现缺镁,当施钾或磷过多时,常会引起缺镁症。
(3)防治方法:增施有机肥,加强土壤管理,不可偏施速效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