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发现之旅-古迹探寻
45021300000020

第20章 天坛

游侠引言

天坛位于北京城内,当人们步入其中极目所视,会发现它的主体建筑几乎全是用青蓝色的琉璃瓦铺顶,这种视觉效果增强了天的感觉,其实这正是当年设计者所追求的效果,因为他们完全是按当时人们对天的想象和理解来设计和建筑天坛的。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它最初的名字是天地坛,最早时它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明嘉靖九年时,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并更名为天坛。在那个时代,皇帝每年都会在农历的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亲临天坛举行大祭活动,届时除祭天、祈谷和祈雨外,还兼祭帝王列祖列宗、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双重坛墙使其有内坛和外坛之分。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天坛是指内坛,它是圜丘和祈谷两坛的总称。

正文

根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嘉靖九年立四郊分祀制度,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后来经过清朝乾隆和光绪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TP天坛是祭祀天地的场所.TIF}

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在整个北京城里,北有地坛祭地,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为光彩夺目、气宇非凡。天坛有圜丘和祈谷两个部分,有坛墙两重,分为内坛和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起来祭祀,南北的郊坛都相同,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11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TP气势恢宏的天坛.TIF}

圜丘坛有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称号,它是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

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等。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该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最初的名字是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盖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十分规则。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外的地方,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TP天坛中神奇的回音壁.TIF}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该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3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

祈年殿的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和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祈年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

{TP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TIF}

1889年,祈年殿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大殿的柱子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年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制成图样,再加以施工建造。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和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祈年殿内的天花板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这块大理石就是著名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很久,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

{TP天坛小皇宫斋宫.TIF}

中国古代工匠在天坛的建造上发挥了无比的创造力,比如在建筑颜色的采用上,就有很大突破。中国的皇家宫殿建筑主要是采用黄色琉璃瓦,象征着皇权,而在天坛的建筑上,工匠们却采用了蓝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像回音壁的墙顶,皇穹宇、祈年殿的屋顶,以及这两个建筑的配殿与院门的屋顶用的都是蓝色琉璃瓦。199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是:“天坛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问题在线

丹陛桥位于天坛内,它起到什么作用?

专家释疑

丹陛桥位于天坛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是贯通南北、串联中轴线上建筑的宽广甬路,以白石筑成。丹陛桥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长360米,宽29.4米,南低北高,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以表示从人间到上天有遥远的路程。路面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大道下有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畜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丹”是红的意思,“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可是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丹陛桥”呢?原来道路下面有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的重要作用。

探索指南

天坛公园是驰名中外的公园,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的祭坛,同时也是我国最壮观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从声学上看,天坛最奇妙的三处地方是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天坛第一声学奇迹是回音壁。回音壁是圆环形的围墙,高约3.72米,直径61.5米。在回音壁内的圆形场地上,偏北有名为皇穹宇的圆形建筑物,它与回音壁内壁间的最短距离是2.5米,同时东西对称地盖着两座房屋。人们一进回音壁,往往便是与同伴贴着围墙作远距离的耳语。人们讲悄悄话一般在6米以外就听不见,而在回音壁边上讲,传播却要远得多。即使你和同伴分别在直线距离为45米地方讲话,彼此还听得清清楚楚,就像同伴在跟前与你说话一般。这个声学奇迹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语音的波长只有10~300厘米,比回音壁半径要小得多,因此在这种场合下可以认为声波是直线前进的。因为墙面相当坚硬光洁,对声音的吸收小,是声音的优良反射体,而且在回音壁的具体条件下,声波沿墙面连续反射都是全反射,没有穿入墙体内部发生折射的部分,所以声音在传播中衰减很小,因此即使隔得很远也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天坛的第二声学奇迹是三音石。它在从皇穹宇通往围墙门口的白石铺成的路上,从皇穹宇台阶沿这条路数到第三块石头便是。游人们到这里就鼓掌,鼓掌一下可以听到五六次回声。因为三音石正好在回音壁内圆心上,鼓掌声沿着四面八方的直径在墙间来回反射,而围墙是圆形的,每次声波从围墙反射回来在圆心会聚,便是一次回声。由于声波在来回反射的过程中逐渐衰减,因此回声一次比一次微弱,五六次后回声就微弱到听不出来。天坛的第三声学奇迹是圜丘。圜字是圆字的古体,丘字原意是小山和土堆子。不过圜丘不是圆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这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坛。人们登上台顶,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话又是拍手,这时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台顶不是真正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很短,以致相混。据测验,如果人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除了声学方面的奇迹之外,天坛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