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二十四史-汉书
45021000000021

第21章 人物春秋(7)

而且事情的本末本不容易辩明的。我年少时自负于不羁之才,长大了后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称赞,皇上因为我先人的原因照顾我,使我得以凭浅薄的才学,出入于防卫周密的宫廷之中。我认为头上戴着盆是怎么也看不见天的,(不可有更大的奢望,)所以我断绝了和宾客之间的往来,忘却了家室的生计事业,日日夜夜想竭尽我不成器的才力,一心一意致力于我的职守,以讨得皇上的欢心。但事情有完全违背主观愿望的。我与李陵都在朝廷供职,向来不是朋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从未有过举杯戏酒殷勤款待的欢聚。但是我观察他的为人,认为他是无可争议的奇士,他事奉长辈遵循孝道,与士人相交以信为本,面对财物表现廉洁,取得与给予都以义为标准,对身份职别表现出谦让,对下人很客气,常常想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急难。这些高贵的品德都是他平素间所积累起来的。我认为他有国士之风。为臣的人出生入死不顾自己一生的长远之计,赴公家之难,这已经奇特了。如今有一件事情办得不妥当,那些苟且偷生护妻保子的臣子们紧跟着就牵连生事造谣中伤,我实在是心痛极了!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到五千人,深入敌人后方,足迹经过了匈奴的王庭,垂饵虎口,往西向强大的胡人挑战,仰对匈奴的亿万之师,与单于连续作战了十多天,就李陵军队的人数而言,杀掉的敌人之多已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匈奴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君长们都震恐了,就全部征集左右贤王属部,征发凡是能骑马射箭的百姓,倾一国之力共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绝,又无援救之兵,士卒伤者堆积。但是李陵只要一呼唤已疲劳的军队,战士们无一不奋然而起的,他们弯着身子流着鼻涕,抚着流血的伤口暗自饮泣,拉开没有上箭的弓,顶着雪亮的刀刃,面对北方与敌人死战。李陵还没去世之前,有使者回来报告,汉朝的公卿王侯都捧酒祝赞皇上。几天后,李陵战败的事被奏闻于朝廷,皇上食不甘味,听政时很不高兴。大臣们忧愁恐惧,不知计从何出。我不自量个人卑贱的地位,见皇上惨切悲恸,真心想用我忠实诚恳的愚陋报效皇上。我认为李陵平素间与士大夫相处就同甘共苦,所以能让人为其拼死。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超不过他。他虽然陷于失败,但看他的意图,是想得到机会而报效汉朝。事情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所摧毁战败敌人的事绩,功劳也足以显露于天下了。我心里怀着这个意见想上陈皇上,但没有门路。正逢皇上召问,就根据这个思路推祟李陵的功劳,想以此开扩皇上的思路,堵塞小怨小忿引起的不实之辞。我还没完全说明,皇上没很好考虑,就认为我是在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游说,于是就把我下发到司法官审问。我的拳拳忠心,终究不能自陈。因为认定我诬上之罪,最后就让狱吏们去议论量刑。我家贫穷,所有的财产不足以自赎其身,朋友们没有来救援的,左右亲近的人都不为我说一句话。身体不是木石,我独自与法吏为伍,深深地囚禁在监牢之中,向谁去诉说我满腹的心酸呵!这些事都是您少卿先生亲自见到的,我的行为难道不对吗?李陵既然投降,败坏了他家的名声,而我又被推进了蚕食,被天下人看笑话。太可悲了!太可悲了!

事情不容易给俗人说明白。我的先人没有享受剖符丹书的功勋,做掌管文史星历的史官,地位与卜人巫祝相近,只是供主上所戏弄、当着优伶一样养畜罢了,不被社会所重视。如果我就诛,若九牛失去一毛,和蝼蚁有什么区别?而且社会上又不把我的死与为气节而死等量齐观,不过认为是我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只好就死罢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平日里自己立志造成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最好是不辱没先人,其次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其次不辱没义理名份,其次不辱没辞令,其次是屈体受辱,其次换了服装受辱,其次是带枷绳被杖击受辱,其次是剃去毛发打上金印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折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侮辱是腐刑,这就到了极点了!《传》上说:“刑不上大夫。”这话是说士人的气节不可不磨砺,来求得上进。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到落入陷井之中,就只能摇尾乞食,它的威风被欺诈制约了。所以士人们知道,即便是画地为牢也不能入,即使是木头做的狱更也不能跟他对话,做出这种决定是因为道理太明显了。现在我手足交叉,被绳捆索绑,暴露肌肤,受棒击,被禁锢在环墙之中,这时候,看见狱吏就低头撞地,徒隶出现我就心中恐惧,这是为什么?威风被权势所制约了。到了这个时候,说没有受辱的人,就是所谓的勉强装样子罢了,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而且,西伯,是伯,被拘于牖里;李斯,是相,被施了五刑;准阴侯韩信,是王,在陈地被桎梏;彭越、张敖南面称孤,或系于狱或狱大罪;绛侯诛杀了吕后一党,权倾五霸,结果被囚在关押有罪官吏的牢狱中;魏其,是大将,穿上了赭色的衣服,颈、手、足三处都上了枷锁;季布(这样一个有作为的人)成了朱家的钳奴;灌夫受辱之后只好居住在家里。这些都是身居王侯将相、名声远扬邻国的人,到了犯罪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不能自杀对自己进行裁决。在茫茫尘世之中,古今都是一样的,怎么能不受侮辱呢!这样看来,勇敢和怯弱,是人所处环境和地位决定的;强与弱,是形势所使然。道理确实是这样的,有什么奇怪的呢!而且人不能及早规范自己的行为,已经落到置身于鞭棰之间时,才想引荐有节操的人,这不是太离谱了吗?古人所以难以对大夫施用刑法,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就人情说没有不贪生怕死、思念亲戚、眷念妻子儿女的,而被义理所激发的人却不然,他们有不得已(而不畏死、不思念亲戚、不眷念妻子儿女)的时候。我是不幸的,太早地失去了双亲,没有兄弟间的亲爱,独身孤立,少卿先生把我当作您最亲近的人怎么样呢?而且勇敢的人未必都是为殉节而死,怯懦的人饮慕义,就没有什么地方不以义理来激励自己!我虽然怯弱想苟且偷生,也很知道去就的界线,为什么会陷入一狱囚禁的耻辱之中不能自拔呢?而且即是奴婢侍妾也能引咎自裁,何况像我处于这种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所以隐忍苟活,被淹埋在粪土之中而不辞,是因为怀恨自己的心愿有没有实现,鄙视被世事所淹没而我的文采不能传扬给后人。

古代显贵之人被忘记的,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得以显身扬名。大概说来,西伯被拘之后而演绎了《周易》;仲尼受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就赋了《离骚》;左丘失明,就写了《国语》;孙子的脚受了膑刑,就写了《兵法》;吕不韦被放逐到蜀,世间就流传了《吕览》;韩非被秦国所囚,就作了《说难》、《孤愤》。《诗经》的三百篇,大约都是贤圣的发愤之作。以上这些都是因为人的思想有郁结之处,弄不通其中的道理,所以叙述往事,思考未来。像左丘明眼睛看不见,孙子被断了脚,终究得不到任用,只好引退写文作书以舒发自己的悲愤,想留下文章以自表其志。我私下里很不恭敬,近来以没有才气的文辞自托,网罗天下的佚闻旧事,考证事实,探寻成败兴坏的道理,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想以此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的变化,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草创未就,恰好遭遇了这场灾祸,可惜它还没有完成,所以我毫无愠色地接受了极刑。我将此书写完之后。要把它藏之名山。留传给能在通邑大都扬播的人,那么我就补偿了受辱所遭到的责难,虽被戳杀一万次,难道还会后悔吗?但是这些话只可以跟有理智的人道,难以给俗人言。

况且背负侮辱的人不容易安居,地位低微的人遭到的诽谤最多。我因为说话不慎而遭遇到宫刑之祸,再一次受到乡党的讥笑和指责,辱了先人,还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虽然是百代以后,我所造成的圬垢只会越积越厚的!所以,我肠一日而九回,在家里坐着就感到飘飘浮浮若有所失,出门则不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一想到自己的这一耻辱,汗就没有不从背上往外冒浸湿衣服的。身虽为皇上内廷之臣,还不如自己引退深藏到山岩洞穴当中去呵!所以姑且随俗浮沉,与时俯仰,以此来疏通我的大惑不解。现有少卿先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不是和我个人的愿望相违么?现在我虽然想雕琢自饰,用美妙的言辞自我解嘲,也是没有益处的,社会上不会相信我的辩解,只不过取得羞辱罢了。总之到我死那天,是非才能明确。书不尽意。所以只是大略地陈述我浅陋的看法。

司马迁死后,他写的《太史公书》才有一些部分流传出来。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师法、陈述《太史公书》,于是此书才全部公布于世。到王莽的时候,访求司马迁的后人,封他为“史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