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他人。保持自我本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这样就不至于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空自苦恼。
28.跳出盲从的怪圈
常见的危机现象之二十八:失去自我个性
没有自己的个性,一味地盲从别人,是一个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危机之一。这就是说,盲从者是把别人的成功看得更加重要,并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偶像去加以效仿。在成功学中,专家的定义是:没有个性的“成功”,都不是最成功的,依然是一种挫败人生的表现。
加利福尼亚的伊丝·欧蕾太太从小就对害羞非常敏感,她的体重过重,加上一张圆圆的脸,使她看起来更显肥胖。她的妈妈十分守旧,认为伊丝·欧蕾太太无须穿得那么体面漂亮,只要宽松舒适就行了。所以,她一直穿着那些朴素宽松的衣服,从没参加过什么聚会,也从没参与过什么娱乐活动,即使入学以后,也不与其他小孩一起到户外去活动。因为她怕羞,而且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她常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受他人的欢迎。
长大以后,伊丝·欧蕾太太结婚了,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但她害羞的特点依然如故。婆家是个平稳、自信的家庭,他们的一切优点似乎在她身上都无法找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她总想尽力做得像他们一样,但就是做不到。家里人也想帮她从禁闭中解脱出来,但他们善意的行为反而使她更加封闭。她变得紧张易怒,躲开所有的朋友,甚至连听到门铃声都感到害怕。她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但她不想让丈夫发现。于是,在公众场合她总是试图表现得十分快活,有时甚至表现得太过头了,于是事后她又十分沮丧。因此她的生活中失去了快乐,她看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只好想到自杀……”
后来,伊丝·欧蕾太太并没有自杀,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位不幸女子的命运呢?竟然是一段偶然的谈话!“是一段偶然的谈话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欧蕾太太继续写道,“一天,婆婆谈起她是如何把几个孩子带大的。她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秉持本色。’‘秉持本色’这句话像黑暗中的一道闪光照亮了我。我终于从困境中明白过来——原来我一直在勉强自己去充当一个不大适应的角色。一夜之间,我整个人就发生了改变,我开始让自己学会秉持本色,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个性,尽力发现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开始观察自己的特征,注意自己的外表、风度,挑选适合自己的服饰。我开始结交朋友,加入一些小组的活动,第一次他们安排我表演节目的时候,我简直吓坏了。但是,我每开一次口,就增加了一点勇气。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身上终于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感到快乐多了,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此后,我把这个经验告诉孩子们,这是我经历了多少痛苦才学习到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秉持自己的本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他人。保持自我本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这样就不至于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空自苦恼。
不能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一问题自古皆然。詹姆士·基尔奇博士认为:“这是人性丛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造成许多精神衰弱症、精神异常或精神错乱的根源。曾对儿童教育问题写过十多本书和上千篇报道的安格罗·派屈说道:“当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不相一致时,那就是一种不幸。”这种现象在好莱坞比比皆是,著名导演山姆·伍德说过,他最头痛的就是让那些年轻演员如何秉持本色,他们只想变成三流的拉娜·透拉,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而“观众要的是另一种口味”。在执导《战地钟声》等名片之前,山姆·伍德从事过好几年的房地产生意,形成了自己的推销型性格。他声称,拍电影和做买卖的原则是一样的,如果你一味模仿别人,就不能成功。“经验告诉我,”伍德说道,“不能表现出自我本色者注定要失败,而且失败得很快。”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欧文·柏林给乔治·葛斯文的忠告吧。他们两人初识的时候,柏林已是位有名的作曲家,而葛斯文还是个每星期只赚35块钱的无名小子。柏林很赏识葛斯文的才华,愿意付3倍的价钱请葛斯文当音乐助理。“但是,你最好别接受这份工作。”柏林说,“如果你接受了,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柏林,如果你秉持本色奋斗下去,你会是个一流的葛斯文。”葛斯文记下了柏林的忠告,果然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查理·卓别林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导演要他模仿当时一个有名的德国喜剧演员。卓别林一直都不显得出色,直到找出了属于自己的戏路。
所以,你既然已来到世上,就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据分析,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具有一些天赋的,你是什么就唱什么,是什么就画什么。经验、环境的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环,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爱默生在他的散文《自恃》中写道:
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美好的东西。但如果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么。
另外,道格拉斯·玛拉奇的一首诗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一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麝香鹿,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去当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你是否能克服危机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你不应当丢掉自己的身上最好的东西,去盲目模仿别人,把自己变成别人的影子。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这是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解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超越盲从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说,指出:
“无论你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超越盲从而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盲从虽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时时会干扰你心灵的平静。”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盲从是导致人生失去自我的危机因素之一,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处理办事的危机——麻烦一个接一个的第一条有效方法是:
▲跳出盲从的怪圈!
29.不能做“低能儿”
常见的危机现象之二十九:在职场上失意
一个试图有所作为的人,在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候,最担心的是显示出低能,从而无法与人竞争。也就是说,在职场上如果因为自己的能力、外表等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种危机状态,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的失意。这是一种挫败,而且是许多人最无法忍受的挫败!
所谓“低能儿”是指在与人竞争时,总是处于下风,原因之一是不能攻击对手薄弱的环节。请看一则非常生动的故事: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出乎意料之外,在最后的决赛,他遇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出招攻击。当对打到了中途,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杯。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决心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杯。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道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道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父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父请教。
师父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把对手变成‘低能儿’。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线一样,也就在相比较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全面地增强自身实力,是攻击对手薄弱环节的基础,是解决疑难问题最稳妥的方法,是不成为“低能儿”最可靠的途径,是胜在战前的夺冠之本。
你看,如果你能找到自己想找的工作,你就更易于成功。但是,比起丧失工作、赚得巨资或商业成功等因素,还有更激励人的因素——自我信念是不成为“低能儿”的诸因素中最强有力的。
在工作的头8年里,格尔换了三次工作,而每一回她对工作的厌恶程度都比以前更严重。“这里的组织一点都不完善,”她在第一及第三个工作任期内时都这么说。“在这儿,我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这是她对三个工作共有的评语。这几年虽然过得不怎么如意,但她在不知不觉中还是从学校过渡到工作世界里,不再像学生时代那么不知天高地厚了。
熬过这段过渡期以后,她准备安定下来。这回格尔特意选择了一家规模大而且多元化的公司,因为它可以提供她各种不同的事业途径。生产部门对她的吸引力最大。“这是业务的神经中枢。”当她决定接受这家公司提供的职位时说。
格尔做这份工作还不到4个月就与人发生了争吵,而往后的岁月里,这种类型的争吵也经常发生在她身上。她的上司莎莉,一个体形肥胖的女人,对某项工作计划有些意见,而格尔极端不同意她的看法。“我告诉她我觉得这很荒谬。”格尔得意地说道,同时又补充了一句:“那个胖女人连皮毛都不懂,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莎莉得知后很生气。从那个时候开始,她们之间就经常发生摩擦。“谁在乎啊?”事隔几个星期以后格尔说。“如果他们够聪明的话,就该早点让她走路。”
这种微妙而又长期性的冲突,不仅发生在格尔与莎莉之间,同时也开始出现在格尔与其他同事的关系上。就某些方面而言,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格尔完全是以强烈的个人角度来看工作世界的: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很少有人能处在中立的位置。格尔大学时代的室友早就发现她是个很好辩的人,经过这些年后,这种情形更加严重了。也许在谋求生计方面,她很乐意做某些让步,比如说早上早点起床、准时上班,认真工作等。然而,有一方面是她决不肯做任何妥协的,那就是她的意见。“我觉得怎样,就该是怎样!”她经常这么说。“我知道自己的想法。”而她也相当乐意让人们“领受”她的看法。
除了同事外,她对上司也是这个态度。只要牵涉到任何判断问题,格尔就希望能把自己的意见以强而有力的方式陈述出来,并使人们认真考虑它。她和小她两岁但职位和她相当的爱咪,就为了谁该管理新进来的行政助理而发生口角。“她是个白痴,”格尔在事后生气地说道,“我们一天做的事比她那一组人一个月做的还要多。”
我们并不想让人们对格尔有错误的印象,她绝对不是那种把所有上班时间花在与人争吵上的人。相反地,她算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虽然有些地方有点保守。她很愿意在企业界好好工作,也愿意成为公司的一分子。但在这儿,我们想要强调的一点是,格尔用她的意见作为达到独立的手段。
她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认为一个人若不能尽量把握机会表达个人的意见,就不能算是风格独特的人,更糟糕的是,安静地坐在那儿聆听别人讲一些你并不苟同的话。前一项作为会损害到个人的特性;后一项则意味着一个人不配拥有任何独特的人格——或者根本就没有。
格尔的态度固然能使她达到个人的目标,但对她事业上的目标却造成很大的伤害。在过去12年里,她一直在这家公司做事,但升迁的速度却比公司里其他资历及经验和她相当的人缓慢。“为什么呢?”我们问她的一位已经离职的上司,回答是:“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都认为,她有个性方面的问题。”
这个回答一定会使格尔大吃一惊。就她个人的观点而言,她是公司里难得的几位算是“有个性”的人。
约翰·哈特不像格尔,因为他是个相当有礼貌的人。“我需要时间考虑一下。”当一位同学催逼着当年20岁的约翰回答一个问题时,他这么答复着。每当约翰要做一个决定时,总会再三思考。人们经常责备他行动迟缓(“他总是花费很多的时间来下决心,哪怕只是为了一些小事”,他的女友说),但你必须承认一点:从没有人曾经指责他行事轻率或冲动。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则认为他胆小如鼠。这种形容词并不适用在约翰的外型上,他的体格非常强健;但就心理方面而言,这个形容词倒有几分真实性。他一向就不愿和人们打架,更尽量避免与人有任何口头上的争执。
在获得企业管理的硕士学位以后,他加盟一家国际性的化学公司工作,并对自己刚开始获得的职位很满意。薪水还算不错,升迁的机会也很大。